一种风腔组件及风机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3145750 阅读:42 留言:0更新日期:2020-01-18 12:13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风腔组件及风机,风腔组件包括相对设置的前挡板和流道板、及设置在前挡板与流道板间的风叶。前挡板和流道板间形成风道,其一端设有进风口、另一端设有出风口。前挡板包括向靠近风叶方向凸起的凸起结构,流道板包括相连接的曲线段和直线段,且沿进风口至出风口方向、曲线段与风叶间的距离逐渐增大。如此设置,提供了一种新型结构的风腔,实现进出气流的有效分流,降低进出风流体的互串,达到降低流体串撞引起的声波波谷重叠及机体振动,从而达到降低低频和整机运行振噪的效果,提高气流辐射距离,使风机有效提高工作效率,最终提高风机能效及环保性,改善用户体验,使得产品竞争力得以提升。

A kind of air cavity component and fan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风腔组件及风机
本专利技术涉及风机
,更具体地说,涉及一种风腔组件及风机。
技术介绍
风机广泛应用于工厂、矿井、隧道、冷却塔、车辆、船舶和建筑物的通风、排尘和冷却,锅炉和工业炉窑的通风和引风;空气调节设备和家用电器设备中的冷却和通风;谷物的烘干和选送,风洞风源和气垫船的充气、推进等。风机是依靠输入的机械能,提高气体压力并排送气体的机械,它是一种从动的流体机械,是对气体压缩和气体输送机械的习惯简称;通常所说的风机包括通风机、鼓风机、风力发风机等。随着社会的进步以及对环境要求的提高,降低振噪,提高能效、风量、传输距离等一直是工程人员对风机研究的不懈追求;而其中最重要的就是对风腔的研究。因此,提供一种风腔,以降低风机的振动噪声、提高风机能效,从而提高环保性、用户体验感、产品竞争力,成为本领域技术人员亟待解决的重要课题。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风腔组件及风机,以降低风机的振动噪声、提高风机能效,从而提高环保性、用户体验感、产品竞争力。本专利技术的目的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实现的:本专利技术提供的一种风腔组件,包括相对设置的前挡板和流道板、以及设置在所述前挡板与所述流道板之间的风叶,所述前挡板和所述流道板之间形成供气流通过的风道,所述风道的一端设有进风口、另一端设有出风口,所述前挡板包括向靠近所述风叶方向凸起的凸起结构,所述流道板包括曲线段和与所述曲线段相连接的直线段,且沿所述进风口至所述出风口的方向、所述曲线段与所述风叶之间的距离逐渐增大。优选地,所述凸起结构为“V”形结构,所述“V”形结构的尖端位置位于所述风叶的中心轴的下方。优选地,连接所述曲线段的两端形成的直线和所述直线段相交形成的夹角a为125°-145°。优选地,所述曲线段为圆弧段,所述圆弧段的圆心位置位于所述风叶的中心轴的上方,且沿水平方向、所述风叶的中心轴与所述圆弧段之间的距离小于所述圆弧段的半径。优选地,所述前挡板还包括设置在所述凸起结构靠近所述出风口的一端、且与所述凸起结构弯折连接的第一段以及与所述第一段弯折连接的第二段,以使所述第一段和所述第二段相交呈“V”形。优选地,所述第二段靠近所述出风口的端部位置位于所述风叶外沿的底端的上方。优选地,所述前挡板还包括设置在所述凸起结构靠近所述进风口的一端、且与所述凸起结构弯折连接的第三段,所述第三段向远离所述风叶方向倾斜。优选地,所述前挡板还包括与所述第三段弯折连接的第一翻边,所述第一翻边向靠近所述风叶的方向延伸。优选地,所述流道板还包括与所述曲线段弯折连接的第二翻边,所述第二翻边向远离所述风叶的方向延伸。本专利技术还提供了一种风机,包括如上任一项所述的风腔组件。本专利技术提供的技术方案中,一种风腔组件包括相对设置的前挡板和流道板、以及设置在前挡板与流道板之间的风叶,前挡板和流道板之间形成供气流通过的风道,风道的一端设有进风口、另一端设有出风口,前挡板包括向靠近风叶方向凸起的凸起结构,流道板包括曲线段和与曲线段相连接的直线段,且沿进风口至出风口的方向、曲线段与风叶之间的距离逐渐增大。如此设置,提供了一种新型结构的风腔,实现进出气流的有效分流,降低进出风流体的互串,达到降低流体串撞引起的声波波谷重叠及机体振动,从而达到降低低频和整机运行振噪的效果,提高气流辐射距离,使风机有效提高工作效率,最终提高风机能效及环保性,改善用户体验,使得产品竞争力得以提升。附图说明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专利技术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专利技术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图1为本专利技术实施例中风腔组件的剖面图;图2为本专利技术实施例中前挡板的剖面图;图3为本专利技术实施例中流道板的剖面图。图1-图3中:前挡板-1、流道板-2、风叶-3、进风口-4、出风口-5、凸起结构-6、曲线段-7、直线段-8、第一段-9、第二段-10、第三段-11、第一翻边-12、第二翻边-13。具体实施方式为使本专利技术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对本专利技术的技术方案进行详细的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专利技术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专利技术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所得到的所有其他实施方式,都属于本专利技术所保护的范围。本具体实施方式提供了一种风腔组件及风机,以降低风机的振动噪声、提高风机能效,从而提高环保性、用户体验感、产品竞争力。以下,结合附图对实施例作详细说明。此外,下面所示的实施例不对权利要求所记载的专利技术的内容起任何限定作用。另外,下面实施例所表示的构成的全部内容不限于作为权利要求所记载的专利技术的解决方案所必需的。需要说明的是,文中提到的方位“上”“下”是指如图1所示的风腔组件摆放状态时之所指,图中上下方向即为所指上下方位,则图中相对靠上的位置为上方,相对靠下的位置为下方。请参考附图1-3,本实施例提供的风腔组件包括相对设置的前挡板1和流道板2、以及设置在前挡板1与流道板2之间的风叶3。前挡板1和流道板2均固定设置,可通过固定件与相应装配部件固定连接。风叶3可选用贯流风叶,为多叶式、长圆筒形,具有前向多翼形叶片。前挡板1和流道板2之间形成供气流通过的风道,风道的一端设有进风口4、另一端设有出风口5,其中,进风口4还可以按照使用需求增设起防护作用的网罩。风叶3旋转时,气流从进风口4进入,穿过风叶3内部,从出风口5排出,形成工作气流,其气流流动方向如图1中箭头所示。前挡板1包括向靠近风叶3方向凸起的凸起结构6,由图1可知,凸起结构6向内部突出,改变了风道形状,可有效抑制流经此处的流体的运动惯性,同时可减少风叶3转动时出风气流向进风区域流动,起到进、出气流的有效分流以及有效降低进、出风流体的互串。流道板2包括曲线段7和与曲线段7相连接的直线段8,从图1中可以看到,曲线段可引导气流由平滑曲面通过,平缓改变气流方向,可降低气流冲击力,从而降低流体的无功损耗和机体振动,达到以降低动能对消耗功率的需求,再经直线段定向过渡引导气流流向出风口5,有效平稳、集中地输送流体。并且沿进风口4至出风口5的方向,曲线段7与风叶3之间的距离逐渐增大,从而使得流道板的曲线段与风叶之间形成一个喇叭口形状的通道,从图1中可以看出,当气流一进入风道内,所有流体聚集在喇叭口小端,流体惯性会形成一定压强,提高流体能量,实现第一次出风加压过程,从而将气流快速地输送到喇叭口大端,可提高气流辐射距离,提高了风机能效。如此设置,提供了一种新型结构的风腔,达到降低流体串撞引起的声波波谷重叠及机体振动,从而达到降低低频和整机运行振噪的效果,提高气流辐射距离,使风机有效提高工作效率,最终提高风机能效及环保性,改善用户体验,使得产品竞争力得以提升。在本实施例中,凸起结构6为“V”形结构,“V”形结构的尖端位置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风腔组件,其特征在于,包括相对设置的前挡板(1)和流道板(2)、以及设置在所述前挡板(1)与所述流道板(2)之间的风叶(3),所述前挡板(1)和所述流道板(2)之间形成供气流通过的风道,所述风道的一端设有进风口(4)、另一端设有出风口(5),所述前挡板(1)包括向靠近所述风叶(3)方向凸起的凸起结构(6),所述流道板(2)包括曲线段(7)和与所述曲线段(7)相连接的直线段(8),且沿所述进风口(4)至所述出风口(5)的方向、所述曲线段(7)与所述风叶(3)之间的距离逐渐增大。/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风腔组件,其特征在于,包括相对设置的前挡板(1)和流道板(2)、以及设置在所述前挡板(1)与所述流道板(2)之间的风叶(3),所述前挡板(1)和所述流道板(2)之间形成供气流通过的风道,所述风道的一端设有进风口(4)、另一端设有出风口(5),所述前挡板(1)包括向靠近所述风叶(3)方向凸起的凸起结构(6),所述流道板(2)包括曲线段(7)和与所述曲线段(7)相连接的直线段(8),且沿所述进风口(4)至所述出风口(5)的方向、所述曲线段(7)与所述风叶(3)之间的距离逐渐增大。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风腔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凸起结构(6)为“V”形结构,所述“V”形结构的尖端位置位于所述风叶(3)的中心轴的下方。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风腔组件,其特征在于,连接所述曲线段(7)的两端形成的直线和所述直线段(8)相交形成的夹角a为125°-145°。


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风腔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曲线段(7)为圆弧段,所述圆弧段的圆心位置位于所述风叶(3)的中心轴的上方,且沿水平方向、所述风叶(3)的中心轴与所述圆弧段之间的距离小于所述圆弧段的半径。


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风腔组件,...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唐旭辉刘克奇唐宗兵周浩李嘉
申请(专利权)人:重庆凯邦电机有限公司珠海格力电器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重庆;50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