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土壤生态修复方法技术

技术编号:23139724 阅读:26 留言:0更新日期:2020-01-18 09:56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土壤生态修复方法,通过在待修复土地进行垒土,将周围土壤沿中心垒成土堆,选取作物在垒成的土堆中央种植,待被取去耕作层的空地生长大量杂草时进行除草,六个月后将周围熟化的生土挖起垒向土堆让土堆不断阔大,露出下一层生土使其与空气和阳光接触再行熟化。本发明专利技术方法通过动物、植物、微生物、空气、阳光、水等综合作用,使土壤得到不断的修复和熟化,从而生产出优质、生态、安全的绿色食品,同时有效的保护生态环境。

A method of soil ecological restoration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土壤生态修复方法
本专利技术属于土壤修复利用
,具体涉及一种土壤生态修复方法。
技术介绍
农药、化肥等是现代农业发展的物质保障。农药通过各种途径进入土壤,从而使土壤环境的污染日趋严重。虽然土壤自身的净化作用,例如:挥发、扩散、稀释、吸附、降解等作用,可以减少土壤中农药的污染程度,但是如果进入土壤中的农药含量在数量和速度上超过土壤的自净能力,即超过土壤的环境容量,终将会导致土壤的农药污染。使用化肥、农药、激素、除草剂、转基因等物质和技术的现代化学农业,从产量上讲已经走到尽头,从质量上讲已经走到悬崖边。据有关报道,农业的面源污染已超过了工业污染,食品安全问题严重。同时由于产量的大大提高,土地上生产的食品已没有原来有营养了,主要是微量元素等含量下降。土壤的农药污染,不仅会改变土壤的正常结构和功能,影响植物的生长发育,而且可通过食物链影响人体健康。土壤农药污染的生物修复技术引起了人们极大关注。生物修复技术就是利用某种特定的生物,包括动物、植物和微生物的生命代谢过程,较快地吸走或降解土壤中的污染物质,以达到净化土壤的目的。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土壤生态修复方法,通过动物、植物、微生物、空气、阳光、水等综合作用,使土壤得到不断的修复和熟化,从而生产出优质、生态、安全的绿色食品,同时有效的保护生态环境。本专利技术具体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实现:一种土壤生态修复方法,包括以下步骤:1)在待修复土地进行垒土,将周围土壤沿中心垒成土堆;2)选取作物在垒成的土堆中央种植;3)待被取去耕作层的空地生长大量杂草时进行除草;4)待生长作物的土堆变得较为肥沃后,放入适量蚯蚓;5)六个月后将周围熟化的生土挖起垒向土堆让土堆不断阔大,露出下一层生土使其与空气和阳光接触再行熟化。6)待作物生长旺盛后施用野草打浆肥(将作物周围每次除下的杂草加适量水用打浆机打浆而成)进一步的,步骤(2)中所述的作物选择深根作物。优选的,所述的深根作物选自苹果树、枣树、桃树、桑树或杏树等。进一步的,步骤(3)中将除掉的杂草用水浸泡制成泡青肥,并施用于土堆。进一步的,在距作物20~40cm位置均匀插上三根40cm长的空心管,然后在空管里施入生物菌肥。本专利技术的有益效果为:实践证明,用该技术种植的作物没有缺肥表现,并很少发生病虫害,其生产的产品一般均能达到绿色和有机标准。同时将杂草资源化利用,变废为宝,有效保护了生态环境。具体实施方式下面将结合本专利技术具体的实施例,对本专利技术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专利技术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专利技术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专利技术保护的范围。本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通过动物、植物、微生物、空气、阳光、水等综合作用的土壤生态修复方法,具体操作如下:1)选取一片有待修复熟化的土地。2)选取一种栽培作物,以果树等深根作物为好。3)按适当的窝、行距进行垒土栽培——不向下挖窝,而将窝周围耕作层的土壤沿窝垒成一个30厘米高的土堆,作物便栽种在土堆的中央,以保证作物根系在熟化的耕作层中生长。而被取去耕作层的空地便将生土层露出在空气和阳光中不断熟化,从而生长野草和繁殖土壤微生物并不断变得肥沃。4)待修复土壤上生长大量杂草进行第一次除草,并将杂草用水浸泡让其腐解作为泡青肥(密闭浸泡更佳)给作物施肥,同时在距作物20~40cm位置均匀插上三根40cm长的空心管,然后在空管里施入少量生物菌肥(每根5~10克)。5)待生长作物的土堆变得较为肥沃后,放入适量蚯蚓(每窝3~5条)。6)以后每次除下的杂草都经水浸泡制作成泡青肥或打浆肥供作物生长和土壤微生物繁殖。每三个月向空管内施一次微生物菌肥,直到一年后作物生长健壮和土壤微生物大量繁殖为止,然后撤去空管。六个月后将周围熟化的生土挖起垒向土堆让土堆不断阔大,露出下一层生土使其与空气和阳光接触再行熟化。以后大约每六个月如法将熟化的生土垒堆一次,从而让整片土地的熟化土壤不断增加。本专利技术技术方案的原理分析:1)由于杂草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和富集土壤营养的能力,该专利技术利用杂草为作物和土壤微生物提供营养,使作物、土壤微生物、杂草生长相得益彰,在人为的定向干预下良性发展。2)根据《黄帝内经》“药食同源”、“正气存内,邪不可侵”的原理,作物生长发育所需要的营养元素(食物)同时也是其预防和治疗疾病(病虫害)的药物;作物生长发育健康,正气存内(代谢旺盛、免疫力强),而不被外邪(病虫害)所侵害;通过采取该专利技术的技术措施,对作物进行积极地保养、保健,以预防病虫害的发生,使其少生病虫害,甚或不生病虫害。3)由于整个修复过程未引入有害物质进入土壤,仅通过动物、植物、微生物、空气、阳光、水等的综合作用改良土壤,从而使在该土地上生产的产品生态、安全无污染。可有效改变农业面源污染的现状。实施例2018年4月28日利用土壤生态修复新技术种植果桑(台湾大果)一亩,按株行距3米×3米共计种植74株。其果苗为上年扦插成活的小苗。前三个月日增长速度达1~2cm,三个月后最大株高已达1.8米,冠径1米,生长势极其旺盛。同常规种植同品种对照相比,生物量增加三分之一以上。2019年4月初开始收桑葚,亩产达375公斤,而对照亩产仅为201公斤,且品质明显优于对照,存在极显著差异。同常规种植相比多用人工25个(60元/个),计1500元,多用设施费350元,减去少用农药、化肥560元,该技术亩投入较常规种植增加1290元。但该技术多产桑葚174公斤(10元/公斤),计1740元,亩增经济效益450元(没计算优质优价),同时取得极好的生态效益。土壤生态修复新技术种植的果桑其根系生长较常规种植旺盛,无一株发生根腐病和生长不良现象。地上部分长势明显优于对照,整株生物产量明显增加。原因分析:1、新技术种植的果桑无论主根、侧根均在土壤结构良好、肥力条件优异的耕作层中生长。无论如何浇水和阴雨均完全不致出现根系通气不良的现象。2、由于未使用化肥农药及有害物质,土壤生态环境得到很好保护,生物多样性明显增加,就连天上的鸟类都增加不少。同时土壤微生物生长旺盛,达到固有的生态平衡状态,有效分解释放土壤母质中的矿质元素和磷钾等元素供果桑生长。并且土壤固氮微生物也大量生长,在土壤固氮微生物的作用下,土壤中氮素营养明显增加,再加上微生物残体回归土壤提供氮素,再加上自然界雷电产生二氧化氮随雨水进入土壤,满足了果桑对氮素的需求,果桑在整个生长期内无缺肥现象。3、由于野草具有强大的富集营养的能力,本技术利用野草,通过使用野草制成的泡青肥,打浆肥,有效满足了土壤微生物和果桑对营养的需求。土壤生态修复新技术种植的果桑,其果桑品质优异、口感极佳,为有机水果、绿色水果的优秀典范。原因:1、该技术未使用现代农业所依赖的农药化肥,生物激素等,其产品安全性和质量得到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土壤生态修复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以下步骤:/n1)在待修复土地上进行垒土,将周围土壤沿中心垒成土堆;/n2)选取作物在垒成的土堆中央种植;/n3)待被取去耕作层的空地生长大量杂草时进行除草;/n4)待生长作物的土堆变得较为肥沃后,放入适量蚯蚓;/n5)六个月后将周围熟化的生土挖起垒向土堆让土堆不断阔大,露出下一层生土使其与空气和阳光接触再行熟化。/n6)待作物生长旺盛后施用野草打浆肥(将作物周围每次除下的杂草加适量水用打浆机打浆而成)。/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土壤生态修复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以下步骤:
1)在待修复土地上进行垒土,将周围土壤沿中心垒成土堆;
2)选取作物在垒成的土堆中央种植;
3)待被取去耕作层的空地生长大量杂草时进行除草;
4)待生长作物的土堆变得较为肥沃后,放入适量蚯蚓;
5)六个月后将周围熟化的生土挖起垒向土堆让土堆不断阔大,露出下一层生土使其与空气和阳光接触再行熟化。
6)待作物生长旺盛后施用野草打浆肥(将作物周围每次除下的杂草加适量水用打浆机打浆而成)。


2.根据权利要求1...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陈绍军林川陈远文张宇段丹杨旭东邓小东荣廷俊罗仁勇宋军杰袁羚玮
申请(专利权)人:四川省内江市农业科学院内江市蕈飞生物科技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四川;5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