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距远摄镜头及摄像设备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3134385 阅读:16 留言:0更新日期:2020-01-18 02:56
一种中距远摄镜头及摄像设备,所述中距远摄镜头包括光学系统,所述光学系统由物侧至像侧依次配置有:负光焦度的第一透镜组,包括至少两个正光焦度镜片,所述正光焦度镜片朝向物侧的一面为凸面;光阑;正光焦度的第二透镜组,包括至少两个正光焦度镜片;负光焦度的第三透镜组,包括至少一个负光焦度镜片,所述第三透镜组能够沿光轴方向移动以进行调焦操作;正光焦度的第四透镜组;所述第一透镜组的光阑旁设置有朝向物侧的一面为凹面的负光焦度镜片。其中,第一透镜组、第二透镜组和第四透镜组之间的位置相对固定,在调焦过程中仅第三透镜组相对移动。本申请提供的中距远摄镜头应用于摄像设备,重量轻,结构简单,光学性能好。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中距远摄镜头及摄像设备
本技术涉及摄像设备领域,具体而言,涉及一种中距远摄镜头及摄像设备。
技术介绍
中长焦镜头作为交换镜头发展到今天,镜头高性能、低色差、小型化、更优的调焦方式,更大的通光量成为了设计的重点。但是,作为大口径镜头对比小口径镜头其有更小的景深,因此需要更好的补正球差,彗差等像差则成为设计课题。通常焦距135mm(FullSize)以下的中长焦镜头和标准镜头的特征比较相近,因此设计上通常采用Triplet和Gauss或其变形结构的设计。上述Gauss结构(高斯结构)通常由第一透镜组和第二透镜组构成,对焦时使用第一透镜组或者第二透镜组或者是整个镜头透镜组移动的方式。这种方式的对焦造成对焦群组重量重,对于镜头的机构大小以及镜头调焦驱动的结构变得复杂,造成镜头的大型化和低端感。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中距远摄镜头及一种摄像设备,其能够降低对焦群组重量,实现镜头的小型化。本技术是这样实现的:一种中距远摄镜头,包括光学系统,所述光学系统由物侧至像侧依次配置有:负光焦度的第一透镜组,包括至少两个正光焦度镜片,所述正光焦度镜片朝向物侧的一面为凸面;光阑;在所述第一透镜组中,所述光阑旁设置有朝向物侧的一面为凹面的负光焦度镜片;正光焦度的第二透镜组,包括至少两个正光焦度镜片;负光焦度的第三透镜组,包括至少一个负光焦度镜片,所述第三透镜组能够沿光轴方向移动以进行调焦操作;正光焦度的第四透镜组;在调焦过程中,所述第一透镜组、所述第二透镜组和所述第四透镜组的相对位置固定。本技术还提供一种摄像设备,其包括机身和如上述技术方案所述的中距远摄镜头,所述中距远摄镜头安装于所述机身上。本技术的有益效果是:本申请提供的中距远摄镜头中,将光学系统中的透镜分为四组,在调焦的时候,仅需移动第三透镜组即可,也就是说,使得调焦群组的重量相对更轻,因此带动第三透镜组移动的调焦驱动结构所需驱动力更小,对于调焦驱动结构的驱动力需求降低后,调焦驱动结构的可选结构范围增加,即可选用结构更为简单,重量更轻的结构,从而使得中距远摄镜头的整体重量降低,并可满足小型化需求。附图说明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技术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应当理解,以下附图仅示出了本技术的某些实施例,因此不应被看作是对范围的限定,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相关的附图。图1a-图1c分别为本技术实施例二提供的中距远摄镜头中光学系统处于无限远聚焦时、中间距离聚焦(-0.025)时以及在近端聚焦时的结构示意图;图2a-图2c分别为本技术实施例二提供的中距远摄镜头中光学系统处于无限远聚焦时、中间距离聚焦(-0.025)时以及在近端聚焦时的球面相差图;图3a-图3c分别为本技术实施例二提供的中距远摄镜头中光学系统处于无限远聚焦时、中间距离聚焦(-0.025)时以及在近端聚焦时的像散图;图4a-图4c分别为本技术实施例二提供的中距远摄镜头中光学系统处于无限远聚焦时、中间距离聚焦(-0.025)时以及在近端聚焦时的畸变图;图5a-图5c分别为本技术实施例三提供的中距远摄镜头中光学系统处于无限远聚焦时、中间距离聚焦(-0.025)时以及在近端聚焦时的结构示意图;图6a-图6c分别为本技术实施例三提供的中距远摄镜头中光学系统处于无限远聚焦时、中间距离聚焦(-0.025)时以及在近端聚焦时的球面相差图;图7a-图7c分别为本技术实施例三提供的中距远摄镜头中光学系统处于无限远聚焦时、中间距离聚焦(-0.025)时以及在近端聚焦时的像散图;图8a-图8c分别为本技术实施例三提供的中距远摄镜头中光学系统处于无限远聚焦时、中间距离聚焦(-0.025)时以及在近端聚焦时的畸变图;图9a-图9c分别为本技术实施例四提供的中距远摄镜头中光学系统处于无限远聚焦时、中间距离聚焦(-0.025)时以及在近端聚焦时的结构示意图;图10a-图10c分别为本技术实施例四提供的中距远摄镜头中光学系统处于无限远聚焦时、中间距离聚焦(-0.025)时以及在近端聚焦时的球面相差图;图11a-图11c分别为本技术实施例四提供的中距远摄镜头中光学系统处于无限远聚焦时、中间距离聚焦(-0.025)时以及在近端聚焦时的像散图;图12a-图12c分别为本技术实施例四提供的中距远摄镜头中光学系统处于无限远聚焦时、中间距离聚焦(-0.025)时以及在近端聚焦时的畸变图;图13a-图13c分别为本技术实施例五提供的中距远摄镜头中光学系统处于无限远聚焦时、中间距离聚焦(-0.025)时以及在近端聚焦时的结构示意图;图14a-图14c分别为本技术实施例五提供的中距远摄镜头中光学系统处于无限远聚焦时、中间距离聚焦(-0.025)时以及在近端聚焦时的球面相差图;图15a-图15c分别为本技术实施例五提供的中距远摄镜头中光学系统处于无限远聚焦时、中间距离聚焦(-0.025)时以及在近端聚焦时的像散图;图16a-图16c分别为本技术实施例五提供的中距远摄镜头中光学系统处于无限远聚焦时、中间距离聚焦(-0.025)时以及在近端聚焦时的畸变图。图中:G1-第一透镜组;G2-第二透镜组;G3-第三透镜组;G4-第四透镜组;L11、L12、L13、L14、L15、L21、L22、L31、L32、L41、L42-镜片;GG-像面;ST-光阑。具体实施方式为使本技术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本技术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是本技术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通常在此处附图中描述和示出的本技术实施例的组件可以通过各种不同的配置来布置和设计。因此,以下对在附图中提供的本技术的实施例的详细描述并非旨在限制要求保护的本技术的范围,而是仅仅表示本技术的选定实施例。基于本技术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技术保护的范围。术语“第一”、“第二”、“第三”等仅用于区分描述,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在不冲突的情况下,下述的实施例及实施例中的特征可以相互组合。第一实施例本实施例提供一种中距远摄镜头,包括光学系统,光学系统由物侧至像侧依次配置有:负光焦度的第一透镜组,包括至少两个正光焦度镜片,正光焦度镜片朝向物侧的一面为凸面;光阑;正光焦度的第二透镜组,包括至少两个正光焦度镜片;负光焦度的第三透镜组,包括至少一个负光焦度镜片,第三透镜组能够沿光轴方向移动以进行调焦操作;正光焦度的第四透镜组;第一透镜组在光阑旁设置有朝向物侧的一面为凹面的负光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中距远摄镜头,其特征在于,包括光学系统,所述光学系统由物侧至像侧依次配置有:/n负光焦度的第一透镜组,包括至少两个正光焦度镜片,所述正光焦度镜片朝向物侧的一面为凸面;/n光阑;在所述第一透镜组,所述光阑旁设置有朝向物侧的一面为凹面的负光焦度镜片;/n正光焦度的第二透镜组,包括至少两个正光焦度镜片;/n负光焦度的第三透镜组,包括至少一个负光焦度镜片,所述第三透镜组能够沿光轴方向移动以进行调焦操作;/n正光焦度的第四透镜组;/n在调焦过程中,所述第一透镜组、所述第二透镜组和所述第四透镜组的相对位置固定。/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中距远摄镜头,其特征在于,包括光学系统,所述光学系统由物侧至像侧依次配置有:
负光焦度的第一透镜组,包括至少两个正光焦度镜片,所述正光焦度镜片朝向物侧的一面为凸面;
光阑;在所述第一透镜组,所述光阑旁设置有朝向物侧的一面为凹面的负光焦度镜片;
正光焦度的第二透镜组,包括至少两个正光焦度镜片;
负光焦度的第三透镜组,包括至少一个负光焦度镜片,所述第三透镜组能够沿光轴方向移动以进行调焦操作;
正光焦度的第四透镜组;
在调焦过程中,所述第一透镜组、所述第二透镜组和所述第四透镜组的相对位置固定。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中距远摄镜头,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透镜组的正光焦度镜片,配置至少一枚满足下述条件式的镜片:
Vd1a≥63.396;
所述第二透镜组的正光焦度镜片中,配置至少一枚满足下述条件式的镜片:
Vd2a≥63.396;
其中,
Vd1a:所述第一透镜组中任意正光焦度透镜的d光线的阿贝数;
Vd2a:所述第二透镜组中任意正光焦度透镜的d光线的阿贝数。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中距远摄镜头,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透镜组包含满足下述条件式的负光焦度镜片:
Vdv≤30.05;
其中,
Vdv:所述第一透镜组中所有负光焦度透镜的d光线的阿贝数的平均值。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中距远摄镜头,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透镜组最靠近物侧的正光焦度镜片,满足下述条件式:
0.7≤f11/fefl≤1.3;
其中,
f11:所述第一透镜组中最靠近物侧的正光焦度镜片的...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徐健伟庄永盛庄建南朱其云
申请(专利权)人:深圳市永诺摄影器材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广东;44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