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全耐摔的教育机器人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3127062 阅读:75 留言:0更新日期:2020-01-18 01:13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安全耐摔的教育机器人,其涉及教育机器人领域。旨在解决传统教育机器人掉落后缓冲效果有限,容易造成机器人损坏的问题。其技术方案要点包括机器人壳体,所述机器人壳体的顶角处设置有定位面,所述定位面处设置有防护角;所述定位面上设置有定位块,所述防护角与定位块为卡嵌连接;所述防护角内设置有呈球型的缓冲腔,且其上设置有与所述缓冲腔连通的排气孔;所述防护角上延伸设置有与所述机器人壳体外侧壁接触的防护包边。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高了耐摔性能,从而不易在掉落后造成损坏,能够延长使用寿命。

Safe and fall resistant educational robot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安全耐摔的教育机器人
本技术涉及教育机器人领域,更具体地说,它涉及一种安全耐摔的教育机器人。
技术介绍
儿童教育是指对儿童进行德育、智育、体育等方面的培养和训练,它是提高人口素质的重要环节。青春期到来以前的未成年人被称为儿童或少年,他们在思想、性格、智力、体魄等方面的可塑性很强。现在市面上有很多语音交互型的教育机器人,儿童通过这些教育机器人能够学习知识,并提高思考能力。教育机器人的外壳通常为塑料,而且具有一定的重量,儿童在使用的过程中容易使其摔落,造成损坏。所以为了提高机器人的耐摔性能,厂家一般会在机器人外壳上设置硅胶材质的包边,来起到缓冲作用。但是,一般的硅胶包边只能依托于其自身的弹性量来实现缓冲功能,缓冲能力有限,机器人落地后还是会容易造成损坏,而且如果机器人落地缓冲后继续翻滚,则会造成更多的磨损或损坏。
技术实现思路
针对现有技术存在的不足,本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安全耐摔的教育机器人,其提高了耐摔性能,从而不易在掉落后造成损坏,能够延长使用寿命。为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提供了如下技术方案:一种安全耐摔的教育机器人,包括机器人壳体,所述机器人壳体的顶角处设置有定位面,所述定位面处设置有防护角;所述定位面上设置有定位块,所述防护角与定位块为卡嵌连接;所述防护角内设置有呈球型的缓冲腔,且其上设置有与所述缓冲腔连通的排气孔;所述防护角上延伸设置有与所述机器人壳体外侧壁接触的防护包边。进一步地,所述缓冲腔内设置有呈自由状态的缓冲弹簧。进一步地,所述防护包边内嵌设有定位片。进一步地,所述定位块呈T型,所述防护角内开设有与所述定位块配合的定位卡槽。进一步地,所述定位块的棱边和棱角处均呈圆角设置。进一步地,所述定位块呈圆柱型,所述防护角内开设有与所述定位块配合的定位卡槽。进一步地,所述定位块呈圆锥台型,所述防护角内开设有与所述定位块配合的定位卡槽。进一步地,所述定位块呈片状,且数量至少为两个,所述防护角内开设有与所述定位块配合的定位卡槽。进一步地,所述定位块上远离所述定位面的棱边处均呈圆角设置。综上所述,本技术具有以下有益效果:1、防护角内设置有缓冲腔,则防护角与地面接触时,缓冲腔内的空气通过排气孔排出,实现能量转化,从而提高了机器人的耐摔性能,不易在掉落后造成损坏,能够延长使用寿命;同时缓冲腔内空气排出后,防护角会形成凹陷,能够与地面形成定位接触,防止机器人继续滚动后产生磨损或损坏;2、采用了缓冲弹簧,一方面能够进一步提高防护角的缓冲性能,另一方面能够使凹陷后的防护角恢复原状;3、定位块与定位卡槽形成卡嵌连接,从而产生方便更换防护角的效果。附图说明图1为实施例1中安全耐摔的教育机器人的结构示意图;图2为实施例2中安全耐摔的教育机器人的结构示意图;图3为实施例3中安全耐摔的教育机器人的结构示意图;图4为实施例4中安全耐摔的教育机器人的结构示意图;图5为实施例5中安全耐摔的教育机器人的结构示意图;图6为实施例6中安全耐摔的教育机器人的结构示意图。图中:1、机器人壳体;11、定位面;12、定位块;2、防护角;21、定位卡槽;22、缓冲腔;23、排气孔;24、防护包边;25、定位片;3、缓冲弹簧。具体实施方式以下结合附图对本技术作进一步详细说明。本具体实施例仅仅是对本技术的解释,其并不是对本技术的限制,本领域技术人员在阅读完本说明书后可以根据需要对本实施例做出没有创造性贡献的修改,但只要在本技术的权利要求范围内都受到专利法的保护。实施例1:一种安全耐摔的教育机器人,参照图1,其包括机器人壳体1,本实施例中机器人壳体1整体呈长方体状,机器人壳体1的顶角处设置有定位面11,定位面11处设置有防护角2,本实施例中防护角2的材质为硅胶;定位面11上设置有定位块12,防护角2与定位块12为卡嵌连接;本实施例中定位块12呈T型,防护角2内开设有与定位块12配合的定位卡槽21,则定位块12嵌于定位卡槽21内后,防护角2不会与机器人壳体1脱离;定位块12的棱边和棱角处均呈圆角设置,从而能够方便安装。参照图1,防护角2内设置有呈球型的缓冲腔22,且防护角2上设置有与缓冲腔22连通的排气孔23;防护角2上延伸设置有与机器人壳体1外侧壁接触的防护包边24,防护包边24一方面能够提高防护角2的稳定性,另一方面能够对机器人壳体1外侧壁的部分区域起到防护效果。工作原理如下:防护角2内设置有缓冲腔22,则防护角2与地面接触时,缓冲腔22内的空气通过排气孔23排出,实现能量转化,从而提高了机器人的耐摔性能,不易在掉落后造成损坏,能够延长使用寿命;同时缓冲腔22内空气排出后,防护角2会形成凹陷,能够与地面形成定位接触,防止机器人继续滚动后产生磨损或损坏。定位块12与定位卡槽21形成卡嵌连接,从而能够对防护角2进行拆卸,方便后期更换。实施例2:一种安全耐摔的教育机器人,参照图2,以实施例1为基础,本实施例与实施例1的区别在于:本实施例中定位块12呈圆柱型,防护角2内开设有与定位块12配合的定位卡槽21,且定位块12与定位卡槽21为过盈配合;定位块12呈圆柱型,与实施例1相比,安装时会更加方便。实施例3:一种安全耐摔的教育机器人,参照图3,以实施例1为基础,本实施例与实施例1的区别在于:本实施例中定位块12呈圆锥台型,防护角2内开设有与定位块12配合的定位卡槽21;与实施例1相比,圆锥台型的定位块12,安装时会更加方便。实施例4:一种安全耐摔的教育机器人,参照图4,以实施例1为基础,本实施例与实施例1的区别在于:定位块12呈片状,且数量至少为两个,防护角2内开设有与定位块12配合的定位卡槽21;本实施例中定位面11上设置有四个环绕的定位块12,且定位块12上远离定位面11的棱边处均呈圆角设置,从而能够方便安装。实施例5:一种安全耐摔的教育机器人,参照图5,以实施例1为基础,本实施例与实施例1的区别在于:防护包边24内嵌设有定位片25,从而能够提高防护包边24的硬度,使防护包边24与机器人壳体1外侧壁紧密贴合。实施例6:一种安全耐摔的教育机器人,参照图6,以实施例5为基础,本实施例与实施例5的区别在于:缓冲腔22内设置有呈自由状态的缓冲弹簧3,缓冲弹簧3一方面能够进一步提高防护角2的缓冲性能,另一方面能够使凹陷后的防护角2恢复原状。防护角2的材质为硅胶,易变形,所以缓冲弹簧3呈自由状态。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安全耐摔的教育机器人,包括机器人壳体(1),其特征在于:所述机器人壳体(1)的顶角处设置有定位面(11),所述定位面(11)处设置有防护角(2);所述定位面(11)上设置有定位块(12),所述防护角(2)与定位块(12)为卡嵌连接;所述防护角(2)内设置有呈球型的缓冲腔(22),且其上设置有与所述缓冲腔(22)连通的排气孔(23);所述防护角(2)上延伸设置有与所述机器人壳体(1)外侧壁接触的防护包边(24)。/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安全耐摔的教育机器人,包括机器人壳体(1),其特征在于:所述机器人壳体(1)的顶角处设置有定位面(11),所述定位面(11)处设置有防护角(2);所述定位面(11)上设置有定位块(12),所述防护角(2)与定位块(12)为卡嵌连接;所述防护角(2)内设置有呈球型的缓冲腔(22),且其上设置有与所述缓冲腔(22)连通的排气孔(23);所述防护角(2)上延伸设置有与所述机器人壳体(1)外侧壁接触的防护包边(24)。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安全耐摔的教育机器人,其特征在于:所述缓冲腔(22)内设置有呈自由状态的缓冲弹簧(3)。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安全耐摔的教育机器人,其特征在于:所述防护包边(24)内嵌设有定位片(25)。


4.根据权利要求1-3中任一项所述的安全耐摔的教育机器人,其特征在于:所述定位块(12)呈T型,所述防护角(2)内开设有与所述定位块(12)配合的定位卡槽(2...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缪刘俊
申请(专利权)人:苏州课得乐教育科技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江苏;3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