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气净化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23124833 阅读:19 留言:0更新日期:2020-01-18 00:44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空气净化装置,包括:形成外廓的框架,用于使空气进入所述框架内的进风口,具有能净化从所述进风口吸入的空气的第一过滤部的过滤单元,用于将由所述第一过滤部净化的空气排出的出风口,固定所述过滤单元的固定单元,所述固定单元包括:支撑所述过滤单元的过滤单元支撑部,使所述过滤单元往所述过滤单元支撑部方向移动并使其固定在所述过滤单元支撑部上的锁付组件,所述空气净化装置还包括:一端与所述过滤单元支撑部连接,另一端与所述第一过滤部连接的突起,以及通过所述突起,所述第一过滤部与所述过滤单元支撑部之间形成的收纳空间。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的优点是即使调节过滤部的数量,也能确保气密性。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空气净化装置
本技术涉及空气净化装置。
技术介绍
如图1所示,中国专利文献(CN201810359850.9)中,公开了一种全效除霾新风机,包括:多个过滤器1以及多个具有为了固定过滤器1而设置的插槽2的过滤器固定装置,以及设置在各插槽2与各过滤器1之间的密封棉(图中未示)。插槽2通道比过滤器1本体厚度稍大,所以在安装过滤器1时,过滤器1就能顺着插槽2进入过滤器固定装置。由于密封棉具有柔软性,过滤器1在进入过滤器固定装置的过程中能紧压密封棉。从而确保了插槽2与过滤器1之间的气密性。该专利文献通过插槽2将每一个过滤器1的位置固定,所以即使用户根据需要减少或增加过滤器1,过滤器1也不会发生位移。但是,在过滤器固定装置中拿出或插入过滤器1的过程中,过滤器1与密封棉接触所产生摩擦力有可能导致密封棉破损,从而使得气密性下降,产生漏风现象。
技术实现思路
鉴于上述技术问题,本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空气净化装置,在本技术中即使调节过滤部的数量,也能确保气密性。根据本技术的一个方面,提供了一种空气净化装置,包括:形成外廓的框架,用于使空气进入框架内的进风口,具有能净化从进风口吸入的空气的第一过滤部的过滤单元,用于将由第一过滤部净化的空气排出的出风口,固定过滤单元的固定单元,固定单元包括:支撑过滤单元的过滤单元支撑部,使过滤单元往过滤单元支撑部方向移动并使其固定在过滤单元支撑部上的锁付组件,空气净化装置还包括:一端与过滤单元支撑部连接,另一端与第一过滤部连接的突起,以及通过突起,第一过滤部与过滤单元支撑部之间形成的收纳空间。在本技术的某些实施例中,过滤单元包括:能安装在收纳空间内的第二过滤部。在本技术的某些实施例中,锁付组件包括:相对于过滤单元具有可以移动的可动部,和通过移动可动部固定过滤单元的锁部。在本技术的某些实施例中,锁部包括螺栓和支撑螺栓的螺栓支架,可动部的一端固定在过滤单元支撑部上,另一端通过螺栓在螺栓支架上转动,带动过滤单元往过滤单元支撑部方向压紧过滤单元支撑部。在本技术的某些实施例中,可动部包括第一压片和第二压片,第一压片和第二压片组成V字形的引导过滤单元进入框架的内侧的导轨。在本技术的某些实施例中,固定单元还包括:从过滤单元支撑部延伸至可动部的限位片,可动部包括:能使限位片贯穿可动部的插孔。在本技术的某些实施例中,过滤单元支撑部包括将经过过滤单元后的空气排出的排风口,排风口具有从排风口的外周侧往内周侧向下游倾斜的导风面。在本技术的某些实施例中,第一过滤部包括:过滤网、固定过滤网的过滤网固定架、以及从过滤网固定架向过滤单元支撑部方向延伸,并承托第二过滤部的第二过滤部支撑架。在本技术的某些实施例中,突起从过滤单元支撑部往第一过滤部方向突出,并与第二过滤部支撑架接触,收纳空间设置在过滤单元支撑部与过滤网固定架之间。在本技术的某些实施例中,框架包括:能使第一过滤部与第二过滤部同时从框架内取出的点检口,和覆盖点检口的点检面板。从上述技术方案可以看出,本技术的空气净化装置免去了使用密封棉,节省了成本;即使调节过滤部的数量,也能确保空气净化装置的气密性;过滤单元可以整体被拿出点检,使得操作更加方便、简单;另外,导风面的设置可以减少乱流产生,提高风量。附图说明图1为本技术现有技术全效除霾新风机的结构示意图。图2为本技术实施例空气净化装置的外表结构示意图。图3为本技术实施例空气净化装置的内部结构示意图。图4为本技术实施例中过滤单元与固定单元的结构示意图。图5为本技术实施例中第一过滤部与固定单元的结构示意图。图6为本技术实施例中图5所示的结构示意图的断面图。图7为本技术实施例中第一过滤部与第二过滤部的结构示意图。图8为本技术实施例中第一过滤部的结构示意图。图9为本技术实施例中固定单元与突起的结构示意图。图10为本技术实施例中锁付组件的结构示意图。【标记说明】[现有技术]1-过滤器;2-插槽;[本技术]1-框架;11-点检口;12-点检面板;2-进风口;3-过滤单元;31-第一过滤部;311-过滤网;312-过滤网固定架;313-第二过滤部支撑架;32-第二过滤部;4-出风口;5-固定单元;51-过滤单元支撑部;511-排风口;5111-导风面;52-锁付组件;521-可动部;5211-第一压片;5212-第二压片;5213-导轨;5214-插孔;522-锁部;5221-螺栓;5222-螺栓支架;53-限位片;6-突起;7-收纳空间;8-送风单元。具体实施方式为使本技术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明白,以下结合具体实施例,并参照附图,对本技术进一步详细说明。在本技术的实施例中,提供了一种空气净化装置。如图2-5所示,本技术空气净化装置包括:框架1、进风口2、过滤单元3、出风口4、固定单元5、突起6、收纳空间7、送风单元8。框架1形成空气净化装置的外廓,可以为中空长方体形状,其具有6个面,分别为顶面、底面和4个侧面。进风口2设置在框架1的侧面上,用于使空气进入框架1内。过滤单元3能净化从进风口2吸入的空气,阻挡灰尘及微细颗粒的进入。过滤单元3包括第一过滤部31和第二过滤部32。第一过滤部31能净化从进风口2吸入的空气。第二过滤部32位于第一过滤部31的下游侧,其可以是具有凹凸的蜂巢形状结构,过滤空气中的体积较小的尘埃粒子,用于净化从第一过滤部31吸入的空气。第一过滤部31、第二过滤部32中可以是一个具有一种或多种过滤效果的过滤网/过滤器,也可以是由多个具有一种或多种过滤效果的过滤网/过滤器组成的组合。出风口4设置在框架1上与设有进风口2的侧面相对向的侧面上,用于将由过滤单元3净化的空气排出。固定单元5将过滤单元3固定在安装过滤单元3的空间内。固定单元5包括:过滤单元支撑部51,锁付组件52。过滤单元支撑部51位于过滤单元3的下游侧,用于支撑过滤单元3。锁付组件52使过滤单元3往过滤单元支撑部51方向移动并使其固定在过滤单元支撑部51上,锁付组件52包括:可动部521和锁部522。可动部521为长条形状,其一端固定在过滤单元支撑部51上,与过滤单元支撑部51连接;另一端可以在远离过滤单元3或靠近过滤单元3的方向上移动,也就是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空气净化装置,包括:/n形成外廓的框架,/n用于使空气进入所述框架内的进风口,/n具有能净化从所述进风口吸入的空气的第一过滤部的过滤单元,/n用于将由所述第一过滤部净化的空气排出的出风口,/n固定所述过滤单元的固定单元,/n其特征在于,/n所述固定单元包括:/n支撑所述过滤单元的过滤单元支撑部,/n使所述过滤单元往所述过滤单元支撑部方向移动并使其固定在所述过滤单元支撑部上的锁付组件,/n所述空气净化装置还包括:/n一端与所述过滤单元支撑部连接,另一端与所述第一过滤部连接的突起,/n以及通过所述突起,所述第一过滤部与所述过滤单元支撑部之间形成的收纳空间。/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空气净化装置,包括:
形成外廓的框架,
用于使空气进入所述框架内的进风口,
具有能净化从所述进风口吸入的空气的第一过滤部的过滤单元,
用于将由所述第一过滤部净化的空气排出的出风口,
固定所述过滤单元的固定单元,
其特征在于,
所述固定单元包括:
支撑所述过滤单元的过滤单元支撑部,
使所述过滤单元往所述过滤单元支撑部方向移动并使其固定在所述过滤单元支撑部上的锁付组件,
所述空气净化装置还包括:
一端与所述过滤单元支撑部连接,另一端与所述第一过滤部连接的突起,
以及通过所述突起,所述第一过滤部与所述过滤单元支撑部之间形成的收纳空间。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空气净化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过滤单元包括:能安装在所述收纳空间内的第二过滤部。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空气净化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锁付组件包括:
相对于所述过滤单元具有可以移动的可动部,
和通过移动所述可动部固定所述过滤单元的锁部。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空气净化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锁部包括螺栓和支撑所述螺栓的螺栓支架,
所述可动部的一端固定在所述过滤单元支撑部上,另一端通过所述螺栓在所述螺栓支架上转动,带动所述过滤单元往所述过滤单元支撑部方向压紧所述过滤单元支撑部。


5.根据权利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洪嘉汉卢展鹏
申请(专利权)人:广东松下环境系统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广东;44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