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用于注射器的针帽回套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23124337 阅读:50 留言:0更新日期:2020-01-18 00:38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用于注射器的针帽回套装置,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解决了现有医护人员单手回套易刺伤的问题;通过阶梯状结构的上放置座与下放置座中心对称安装,节约了本申请的尺寸,进一步增加了套筒数量,从而提高医护人员的工作效率;通过高度不同的第一套筒、第二套筒、第三套筒、第四套筒,实用性大大提高,适用于不同长度的注射器针头;通过放置架与容纳架的可拆卸连接,套筒与放置架的可拆卸连接,灵活性提高,使医护人员可以根据实际需要对放置架、套筒进行更换;利用套筒进行回套有效防止针刺伤的发生,同时可以直接将套筒取出,将套筒和套筒内的注射针针头、针帽一起扔出,减少二次分拣医废中针刺伤的发生,可靠性强。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用于注射器的针帽回套装置
本技术涉及医疗器械
,具体涉及一种用于注射器的针帽回套装置。
技术介绍
在临床诊疗工作中,针头和尖锐物刺伤是医务人员最常见的职业暴露之一。国内外多项研究发现针刺伤是导致医务人员感染各种经血液传染性疾病的主要途径。其中未及时处置针头、双手回套针帽、二次分拣医废等是针刺伤发生的高危环节,为防范针刺伤,医护人员严格杜绝双手回套针帽,采取单手回套针帽,避免针刺伤的发生。目前,如图1所示,针帽呈开口端大,封闭端小的柱体形状,针帽开口端设有台阶,若将针帽封闭端向下,开口端向上竖直放置时重心不稳。所以通常单手回套时,都是将针帽放在桌面上,手持注射器回套,但是这样回套并不是很顺利,不得不弯腰侧头才能完成;又因针帽开口小,开口紧贴操作台面,尤其是在医务人员紧张,疲惫,夜间或不熟练的状态下,不能一次回套成功,极易导致针刺伤的发生。而且在有些情况下,注射器需要抽吸部分放射性或化疗药液,如不回套会令药液从针头溢出导致污染,给患者带来不必要的感染风险,因此,急需设计一种便于单手回套的装置,在防止针头刺伤护士双手的同时,还能提高护士工作效率。
技术实现思路
为了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问题,本技术提供了一种用于注射器的针帽回套装置,具有结构简单、回套方便、避免刺伤的特点。本技术解决上述问题的技术方案为:一种用于注射器的针帽回套装置,包括容纳架、上放置座、下放置座;容纳架为立方体框架结构,上放置座与下放置座均位于容纳架内,上放置座位于下放置座上方,上放置座与下放置座中心对称,上放置座与下放置座结构完全相同;上放置座、下放置座均与容纳架插接式连接;上放置座包括第一放置架、第二放置架、第三放置架、第四放置架,第一放置架、第二放置架、第三放置架、第四放置架沿X方向分布,依次抵接;第一放置架、第二放置架、第三放置架、第四放置架的高度分别为L1、L2、L3、L4,L1<L2<L3<L4;第一放置架上端面设有多个第一放置孔,第一放置孔沿Y方向均匀分布,第一放置孔深度为H1,第一放置孔孔径为D1;第一放置孔内设有第一套筒,第一套筒与第一放置孔插接式连接;第二放置架上端面设有第二放置孔,第二放置孔沿Y方向均匀分布,第二放置孔深度为H2,第二放置孔孔径为D2;第二放置孔内设有第二套筒,第二套筒与第二放置孔插接式连接;第三放置架上端面设有第三放置孔,第三放置孔沿Y方向均匀分布,第三放置孔深度为H3,第三放置孔孔径为D3;第三放置孔内设有第三套筒,第三套筒与第三放置孔插接式连接;第四放置架上端面设有第四放置孔,第四放置孔沿Y方向均匀分布,第四放置孔深度为H4,第四放置孔孔径为D4;第四放置孔内设有第四套筒,第四套筒与第四放置孔插接式连接;H1>H2>H3>H4,D1=D2=D3=D4;第一套筒、第二套筒、第三套筒、第四套筒的高度分别为P1、P2、P3、P4,P1<P2<P3<P4,第一套筒、第二套筒、第三套筒、第四套筒结构完全相同;第一套筒外圆柱面上连有多个插柱,插柱围绕第一套筒中心轴线环形阵列;第一套筒外圆柱面上连有环形凸台,环形凸台位于插柱上方;第一套筒上端面设有主套孔,主套孔下方设有副套孔,主套孔与副套孔连通,主套孔、副套孔中心轴线与第一套筒中心轴线重合,主套孔孔径为D5,副套孔孔径为D6,D5>D6;主套孔、副套孔内壁上均附着有双面胶。进一步的,第一放置架、第二放置架、第三放置架、第四放置架的前后两端面均连有限位耳,限位耳上设有卡槽;容纳架上连有与卡槽相配合的卡块,卡块与卡槽一一对应;卡块插入卡槽内。进一步的,第一放置孔、第二放置孔、第三放置孔、第四放置孔孔壁内均设有多个插槽。进一步的,上放置座下端面与下放置座上端面抵接,L1+L4=L2+L3。本技术具有有益效果:本技术解决了现有医护人员单手回套易刺伤的问题;通过阶梯状结构的上放置座与下放置座,利用上放置座与下放置座中心对称安装,节约了本申请的尺寸,进一步增加了套筒数量,减少医护人员更换套筒、放置架的频率,从而提高医护人员的工作效率;通过高度不同的第一套筒、第二套筒、第三套筒、第四套筒,实用性大大提高,适用于不同长度的注射器针头;通过放置架与容纳架的可拆卸连接,套筒与放置架的可拆卸连接,灵活性提高,使医护人员可以根据使用中的实际需要对放置架、套筒进行更换;利用套筒进行回套有效防止针刺伤的发生,同时可以直接将套筒取出,将套筒和套筒内的注射针针头、针帽一起扔出,实现了针头的合理处置,同时减少二次分拣医废中针刺伤的发生,可靠性强。附图说明图1为现有的针帽结构示意图。图2为本技术结构示意图。图3为本技术部分爆炸图。图4为本技术第一放置座结构示意图。图5为本技术第一套筒立体图。图6为本技术第一套筒剖视图。图中:1-容纳架,2-上放置座,3-下放置座,4-第一放置架,5-第二放置架,6-第三放置架,7-第四放置架,8-限位耳,9-卡槽,10-卡块,11-第一放置孔,12-第二放置孔,13-第三放置孔,14-第四放置孔,15-第一套筒,16-第二套筒,17-第三套筒,18-第四套筒,19-插槽,20-插柱,21-环形凸台,22-主套孔,23-副套孔。具体实施方式下面结合附图及具体实施方式对本技术作进一步的说明。一种用于注射器的针帽回套装置,包括容纳架1、上放置座2、下放置座3;容纳架1为立方体框架结构,上放置座2与下放置座3均位于容纳架1内,上放置座2位于下放置座3上方,上放置座2下端面与下放置座3上端面抵接,上放置座2与下放置座3中心对称,上放置座2与下放置座3结构完全相同;上放置座2包括第一放置架4、第二放置架5、第三放置架6、第四放置架7,第一放置架4、第二放置架5、第三放置架6、第四放置架7沿X方向分布,依次抵接;第一放置架4、第二放置架5、第三放置架6、第四放置架7的高度分别为L1、L2、L3、L4,L1<L2<L3<L4,且L1+L4=L2+L3,使上放置座2截面为阶梯状;第一放置架4、第二放置架5、第三放置架6、第四放置架7的前后两端面均连有限位耳8,限位耳8上设有卡槽9;容纳架1的对应位置处设有与卡槽9相配合的卡块10,卡块10与容纳架1连接成一体;卡块10插入卡槽9内,使第一放置架4、第二放置架5、第三放置架6、第四放置架7与容纳架1之间实现可拆卸连接,方便第一放置架4、第二放置架5、第三放置架6、第四放置架7的更换;第一放置架4上端面设有多个第一放置孔11,第一放置孔11沿Y方向均匀分布,第一放置孔11深度为H1,第一放置孔11孔径为D1;第一放置孔11内设有第一套筒15,第一套筒15与第一放置孔11插接式连接,第一放置孔11孔壁设有多个插槽19,插槽19围绕第一放置孔11中心轴线环形阵列;第二放置架5上端面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用于注射器的针帽回套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容纳架、上放置座、下放置座;/n容纳架为立方体框架结构,上放置座与下放置座均位于容纳架内,上放置座位于下放置座上方,上放置座与下放置座中心对称,上放置座与下放置座结构完全相同;上放置座、下放置座均与容纳架插接式连接;/n上放置座包括第一放置架、第二放置架、第三放置架、第四放置架,第一放置架、第二放置架、第三放置架、第四放置架沿X方向分布,依次抵接;第一放置架、第二放置架、第三放置架、第四放置架的高度分别为L1、L2、L3、L4,L1<L2<L3<L4;/n第一放置架上端面设有多个第一放置孔,第一放置孔沿Y方向均匀分布,第一放置孔深度为H1,第一放置孔孔径为D1;第一放置孔内设有第一套筒,第一套筒与第一放置孔插接式连接;/n第二放置架上端面设有第二放置孔,第二放置孔沿Y方向均匀分布,第二放置孔深度为H2,第二放置孔孔径为D2;第二放置孔内设有第二套筒,第二套筒与第二放置孔插接式连接;/n第三放置架上端面设有第三放置孔,第三放置孔沿Y方向均匀分布,第三放置孔深度为H3,第三放置孔孔径为D3;第三放置孔内设有第三套筒,第三套筒与第三放置孔插接式连接;/n第四放置架上端面设有第四放置孔,第四放置孔沿Y方向均匀分布,第四放置孔深度为H4,第四放置孔孔径为D4;第四放置孔内设有第四套筒,第四套筒与第四放置孔插接式连接;H1>H2>H3>H4,D1=D2=D3=D4;/n第一套筒、第二套筒、第三套筒、第四套筒的高度分别为P1、P2、P3、P4,P1<P2<P3<P4,第一套筒、第二套筒、第三套筒、第四套筒结构完全相同;/n第一套筒外圆柱面上连有多个插柱,插柱围绕第一套筒中心轴线环形阵列;第一套筒外圆柱面上连有环形凸台,环形凸台位于插柱上方;第一套筒上端面设有主套孔,主套孔下方设有副套孔,主套孔与副套孔连通,主套孔、副套孔中心轴线与第一套筒中心轴线重合,主套孔孔径为D5,副套孔孔径为D6,D5>D6;主套孔、副套孔内壁上均附着有双面胶。/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用于注射器的针帽回套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容纳架、上放置座、下放置座;
容纳架为立方体框架结构,上放置座与下放置座均位于容纳架内,上放置座位于下放置座上方,上放置座与下放置座中心对称,上放置座与下放置座结构完全相同;上放置座、下放置座均与容纳架插接式连接;
上放置座包括第一放置架、第二放置架、第三放置架、第四放置架,第一放置架、第二放置架、第三放置架、第四放置架沿X方向分布,依次抵接;第一放置架、第二放置架、第三放置架、第四放置架的高度分别为L1、L2、L3、L4,L1<L2<L3<L4;
第一放置架上端面设有多个第一放置孔,第一放置孔沿Y方向均匀分布,第一放置孔深度为H1,第一放置孔孔径为D1;第一放置孔内设有第一套筒,第一套筒与第一放置孔插接式连接;
第二放置架上端面设有第二放置孔,第二放置孔沿Y方向均匀分布,第二放置孔深度为H2,第二放置孔孔径为D2;第二放置孔内设有第二套筒,第二套筒与第二放置孔插接式连接;
第三放置架上端面设有第三放置孔,第三放置孔沿Y方向均匀分布,第三放置孔深度为H3,第三放置孔孔径为D3;第三放置孔内设有第三套筒,第三套筒与第三放置孔插接式连接;
第四放置架上端面设有第四放置孔,第四放置孔沿Y方向均匀分布,第四放置孔深度为H4,第四放置孔孔径为D4;第四放置孔内设有第...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余本敏
申请(专利权)人:镇江市第四人民医院镇江市妇幼保健院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江苏;3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