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可变化前后轮距的婴儿车骨架
本技术属于婴儿车的
,尤其涉及一种可变化前后轮距的婴儿车骨架。
技术介绍
现市面上的双人童车一般为在车架上设置双童车座椅。为了便于用户使用,部分双人童车的座椅采用可拆卸式连接在童车车架上。这样用户可根据实际使用需求切换单座椅或双座椅使用。但现有的双人童车,由于其需要保证车架上有足够的位置来设置双座位,车架的尺寸需要设置较大,而且能够保持车架满足双人使用的稳定性,这样导致车架尺寸大、而且较重。不便于童车在切换成单座椅时使用以及对童车日常使用和搬运的便利性有一定影响。
技术实现思路
为解决现有技术中双人童车切换成单座椅使用时车架尺寸大且厚重不便的问题,本技术提供了一种可变化前后轮距的婴儿车骨架。本技术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实现的:一种可变化前后轮距的婴儿车骨架,包括:侧框架,用以安装承载婴童的载具且具有展开状态和收折状态,所述侧框架的下方设有第一轮组;滑动导件,设于所述侧框架上;连杆组,设于所述侧框架与滑动导件之间, ...
【技术保护点】
1.一种可变化前后轮距的婴儿车骨架,其特征在于,包括:/n侧框架(1),用以安装承载婴童的载具(9)且具有展开状态和收折状态,所述侧框架(1)的下方设有第一轮组(11);/n滑动导件(2),设于所述侧框架(1)上;/n连杆组(3),设于所述侧框架(1)与滑动导件(2)之间,辅助所述侧框架(1)在展开状态和收折状态之间切换;/n滑动框架(4),包括有第一端和第二端,所述第一端下侧设有第二轮组(21),所述滑动导件(2)设于所述第一端和第二端之间,所述滑动框架(4)活动连接在所述滑动导件(2)上可相对所述侧框架(1)运动从而改变所述第一轮组(11)与所述第二轮组(21)之间的距 ...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可变化前后轮距的婴儿车骨架,其特征在于,包括:
侧框架(1),用以安装承载婴童的载具(9)且具有展开状态和收折状态,所述侧框架(1)的下方设有第一轮组(11);
滑动导件(2),设于所述侧框架(1)上;
连杆组(3),设于所述侧框架(1)与滑动导件(2)之间,辅助所述侧框架(1)在展开状态和收折状态之间切换;
滑动框架(4),包括有第一端和第二端,所述第一端下侧设有第二轮组(21),所述滑动导件(2)设于所述第一端和第二端之间,所述滑动框架(4)活动连接在所述滑动导件(2)上可相对所述侧框架(1)运动从而改变所述第一轮组(11)与所述第二轮组(21)之间的距离,且所述滑动框架(4)上至少设有相对滑动导件(2)滑动以调节至第一轮距的第一位置和调节至第二轮距的第二位置。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可变化前后轮距的婴儿车骨架,其特征在于,所述滑动框架(4)自所述第一位置滑动至所述第二位置时,其第二端靠近所述滑动导件(2)的端部。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可变化前后轮距的婴儿车骨架,其特征在于,所述滑动框架(4)与所述滑动导件(2)之间设有使所述滑动框架(4)定位在所述第一位置或第二位置上的第一定位机构。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一种可变化前后轮距的婴儿车骨架,其特征在于,婴儿车骨架上还设有用于解除所述第一定位机构限制的第一释放机构。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可变化前后轮距的婴儿车骨架,其特征在于,所述滑动导件(2)可直接或间接地转动连接于所述侧框架(1)上。
6.根据权利要求1或5中所述的一种可变化前后轮距的婴儿车骨架,其特征在于,所述侧框架(1)包括手推杆(101)和后脚杆(102),所述手推杆(101)与所述后脚杆(102)通过一枢接座相互枢接,且所述手推杆(101)可相对所述后脚杆(102)转动使所述侧框架(1)切换展开状态和收折状态,所述第一轮组(11)设于所述后脚杆(102)下端。...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黄羽茜,李玮烨,林永顺,
申请(专利权)人:广东乐美达集团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广东;44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