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墙体施工方法技术

技术编号:23096214 阅读:30 留言:0更新日期:2020-01-14 19:59
本发明专利技术涉及墙体施工技术领域,针对采用现浇混凝土工艺的建筑墙体难以形成预应力钢筋混凝土结构的问题,提供了一种建筑墙体施工方法,该技术方案如下:包括:S1.搭建钢筋笼;S2.搭建浇筑模板;S3.加热混凝土浆液;S4.浇筑混凝土浆液;S5.保温养护;S6.拆卸浇筑模板;混凝土浆液包括:硅酸盐水泥100份;细集料300‑350份;纳米集料250‑300份;苯基三(二甲基硅氧烷基)硅烷30‑50份;碳纤维15‑20份;铜粉30‑45份;水90‑110份。通过加热混凝土浆液以加热钢筋笼,混凝土结构完全固化后,利用热胀冷缩的原理,使得钢筋笼以及混凝土结构均发生收缩,混凝土结构以及钢筋笼的收缩程度不同,使得钢筋以及混凝土结构均产生预应力,使得墙体结构稳定性更佳。

Construction method of building wall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建筑墙体施工方法
本专利技术涉及墙体施工
,尤其是涉及一种建筑墙体施工方法。
技术介绍
建筑墙体是用来隔断空间的主要结构之一,其通常起到一定的承力作用。现在的建筑墙体多为钢筋混凝土结构,钢筋主要承受拉应力,混凝土主要承受压应力,通过对钢筋施加预应力可将钢筋的抗拉效果发挥得更好,减少墙体受力形变。现有的预应力钢筋混凝土结构主要通过设备对钢筋施加一定拉力后再浇筑混凝土,待混凝土终凝后即可形成预应力钢筋混凝土结构。但这种施工方法由于需要配合拉伸钢筋的设备,需要较大的操作空间,不适合现浇混凝土工艺,导致采用现浇混凝土工艺的建筑墙体难以形成预应力钢筋混凝土结构,因此,还有改善空间。
技术实现思路
针对现有技术存在的不足,本专利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建筑墙体施工方法,具有墙体形成预应力钢筋混凝土结构的优点。为实现上述目的,本专利技术提供了如下技术方案:一种建筑墙体施工方法,包括以下步骤:S1.搭建钢筋笼;S2.搭建浇筑模板;S3.加热混凝土浆液,具体如下:加热混凝土浆液至70-90℃;S4.浇筑混凝土浆液;S5.保温养护,具体如下:保持混凝土浆液温度控制在70-90℃,保养28天及以上;S6.拆卸浇筑模板;所述混凝土浆液包括以下质量份数的组分:硅酸盐水泥100份;细集料300-350份;纳米集料250-300份;苯基三(二甲基硅氧烷基)硅烷30-50份;碳纤维15-20份;铜粉30-45份;水90-110份;所述碳纤维长度为10-15mm。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通过加热混凝土浆液使得浇筑混凝土浆液后将加热钢筋笼,配合保温养护,使得混凝土浆液固化的过程中,钢筋笼以及混凝土结构均在高温状态下,当养护28天后,混凝土结构已经完全固化,墙体已经形成粘结稳定的钢筋混凝土结构,拆卸浇筑模板后墙体将自然冷却,利用热胀冷缩的原理,使得钢筋笼以及混凝土结构均发生收缩,由于混凝土结构以及钢筋笼的收缩程度不同,因此就会发生相互限制形变的情况,从而使得钢筋以及混凝土结构均产生预应力,使得墙体结构稳定性更佳,使得墙体在受力时更不易形变;通过在混凝土浆液中仅加入细集料以及纳米集料而不加入粗集料,使得混凝土结构更为密实,减少空隙,进而减少细纹,减少混凝土结构在冷却收缩的过程中从细纹处形成薄弱点而逐渐开裂成较宽裂缝的情况;通过在混凝土浆液中加入苯基三(二甲基硅氧烷基)硅烷,有效提高混凝土结构抵抗开裂的能力,使得混凝土结构冷却收缩时不易开裂,以保证墙体的结构稳定性;通过在混凝土浆液中加入碳纤维,进一步约束并补强混凝土结构,使得混凝土结构不易开裂;通过在混凝土浆液中加入铜粉,铜粉与碳纤维一起形成较好的导热通道,使得混凝土浆液的热量分布较为均匀,使得混凝土浆液加热钢筋笼的效果较佳,并且使得混凝土浆液固化后冷却的过程中,热量分布均匀,使得混凝土结构以及钢筋收缩程度分布均匀,提高墙体质量。本专利技术进一步设置为:所述步骤S2中,浇筑模板采用导热材料制成,所述浇筑模板设置有加热装置。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保证保温养护的效果,使得混凝土浆液更好地保持高温,使得固化后的混凝土结构能从较高温度冷却,收缩程度较大,进而产生的预应力更大。本专利技术进一步设置为:所述加热装置包括贴在浇筑模板远离钢筋笼的板面上的电热带。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通过电热带加热浇筑模板,操作方便,加热效果较佳,使得保温养护效果较好。本专利技术进一步设置为:所述纳米集料为纳米二氧化硅。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通过纳米集料采用纳米二氧化硅,使得混凝土浆液具有较好的触变性,使得浇筑混凝土浆液时流动性较好,混凝土浆液易于布满浇筑模板包围的空间,不易产生气泡,提高混凝土结构的质量,同时利用纳米二氧化硅的氢键形成网状结构约束混凝土结构,补强混凝土结构的效果较佳。本专利技术进一步设置为:所述混凝土浆液还包括以下质量份数的组分:硅烷偶联剂3-5份。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使得苯基三(二甲基硅氧烷基)硅烷与无机的水泥胶体连接更为稳定,使得苯基三(二甲基硅氧烷基)硅烷补强混凝土结构的效果更佳。本专利技术进一步设置为:所述混凝土浆液还包括以下质量份数的组分:聚氨酯胶黏剂15-20份。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通过聚氨酯胶黏剂渗入细集料之间的空隙中,进一步增加混凝土结构的密实度,同时利用聚氨酯胶黏剂的弹性,使得混凝土结构预应力分布更为均匀更不易于开裂。本专利技术进一步设置为:所述混凝土浆液还包括以下质量份数的组分:锆石粉15-20份。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通过加入锆石粉,有效提高混凝土结构的抗压强度,使得建筑墙体的结构稳定性更佳。本专利技术进一步设置为:所述混凝土浆液的制备方法包括以下步骤:a.混合硅酸盐水泥和水,搅拌均匀以形成水泥浆液;b.水泥浆液中加入苯基三(二甲基硅氧烷基)硅烷、碳纤维、铜粉,搅拌均匀以形成预混物;c.预混物中加入细集料、纳米集料,搅拌均匀以形成混凝土浆液。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通过先将苯基三(二甲基硅氧烷基)硅烷、碳纤维、铜粉加入水泥浆液中分散均匀后再加入细集料以及纳米集料,保证苯基三(二甲基硅氧烷基)硅烷、碳纤维、铜粉易于分散均匀,减少加入大量的细集料以及纳米集料后影响水泥浆液流动性从而导致各原料分散不均的情况,保证混凝土浆液的质量。综上所述,本专利技术具有以下有益效果:1.通过加热混凝土浆液以加热钢筋笼,混凝土结构完全固化后,利用热胀冷缩的原理,使得钢筋笼以及混凝土结构均发生收缩,由于混凝土结构以及钢筋笼的收缩程度不同,因此就会发生相互限制形变的情况,从而使得钢筋以及混凝土结构均产生预应力,使得墙体结构稳定性更佳,使得墙体在受力时更不易形变;2.通过在混凝土浆液中加入苯基三(二甲基硅氧烷基)硅烷,有效提高混凝土结构抵抗开裂的能力,使得混凝土结构冷却收缩时不易开裂,以保证墙体的结构稳定性;3.通过聚氨酯胶黏剂渗入细集料之间的空隙中,进一步增加混凝土结构的密实度,同时利用聚氨酯胶黏剂的弹性,使得混凝土结构预应力分布更为均匀更不易于开裂。附图说明图1为本专利技术中建筑墙体施工方法的流程示意图。具体实施方式以下实施例及比较例中:硅酸盐水泥采用华权科技(武汉)有限公司出售的华新水泥P.O42.5;细集料采用灵寿县展腾矿产品加工厂出售的河沙;纳米二氧化硅采用江苏天行新材料有限公司出售的纳米二氧化硅;苯基三(二甲基硅氧烷基)硅烷采用湖北远成赛创科技有限公司出售的苯基三(二甲基硅氧烷基)硅烷,CAS:18027-45-7;碳纤维采用常州市天怡工程纤维有限公司出售的短切碳纤维;铜粉采用天津肯纳金属材料有限公司出售的微米铜粉;减水剂采用上海云哲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出售的木质素磺酸钠;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建筑墙体施工方法,其特征是:包括以下步骤:/nS1.搭建钢筋笼;/nS2.搭建浇筑模板;/nS3.加热混凝土浆液,具体如下:/n加热混凝土浆液至70-90℃;/nS4.浇筑混凝土浆液;/nS5.保温养护,具体如下:/n保持混凝土浆液温度控制在70-90℃,保养28天及以上;/nS6.拆卸浇筑模板;/n所述混凝土浆液包括以下质量份数的组分:/n硅酸盐水泥100份;/n细集料300-350份;/n纳米集料250-300份;/n苯基三(二甲基硅氧烷基)硅烷30-50份;/n碳纤维15-20份;/n铜粉30-45份;/n水90-110份;/n所述碳纤维长度为10-15mm。/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建筑墙体施工方法,其特征是:包括以下步骤:
S1.搭建钢筋笼;
S2.搭建浇筑模板;
S3.加热混凝土浆液,具体如下:
加热混凝土浆液至70-90℃;
S4.浇筑混凝土浆液;
S5.保温养护,具体如下:
保持混凝土浆液温度控制在70-90℃,保养28天及以上;
S6.拆卸浇筑模板;
所述混凝土浆液包括以下质量份数的组分:
硅酸盐水泥100份;
细集料300-350份;
纳米集料250-300份;
苯基三(二甲基硅氧烷基)硅烷30-50份;
碳纤维15-20份;
铜粉30-45份;
水90-110份;
所述碳纤维长度为10-15mm。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建筑墙体施工方法,其特征是:所述步骤S2中,浇筑模板采用导热材料制成,所述浇筑模板设置有加热装置。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建筑墙体施工方法,其特征是:所述加热装置包括贴在浇筑模板...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陈兆年边玉龙张立轩邹广彬王仕伟
申请(专利权)人:天一建设发展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河南;4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