输水涵洞管节伸缩缝的疏水结构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3081321 阅读:30 留言:0更新日期:2020-01-10 23:49
本发明专利技术提供一种输水涵洞管节伸缩缝的疏水结构,在伸缩缝位置固定有止水带与填料,在填料中沿伸缩缝的周向布置有多条软管,所述软管的侧壁上设有沿长度方向间隔排列的多个入水孔,所述软管以土工布缠绕;相邻的两条软管以一个三通的其中两个工作口相接,使所有的软管连接成环形;所述三通最后一个工作口朝向伸缩缝径向内侧穿出填料延伸并连接单向阀的入水端,所述单向阀的出水端与管节内相连通。本发明专利技术应用在富含有压地下水的输水隧洞中时,若管节外承受到地下水的压力,地下水会经由入水孔进入软管,然后经过三通导入至单向阀,并排入至管节内,从而将管节外的水压予以疏导,以免止水填料被破坏。

Drainage structure of expansion joint of water conveyance culvert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输水涵洞管节伸缩缝的疏水结构
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输水涵洞管节伸缩缝的疏水结构。
技术介绍
输水隧洞管节伸缩缝位置都设有止水填料,目的是防止管节内的水液由伸缩缝外置渗漏至管节外,因此该止水填料一般仅具有单向防水功能。而在富含有压地下水的输水隧洞中,在管节外的地下水的压力下,地下水会经由管节伸缩缝向管节内渗透,导致伸缩缝内的止水填料被破坏,形成管道内外渗透通道,导致管内水大量外泄。目前,针对上述情况,本领域技术人员普遍采用加强止水填料的强度、牢固度的方式来解决问题,但由于伸缩缝位置的宽度会伸缩变化,使得止水填料不可能兼顾强度、弹性与牢固度,因此渗漏的问题仍然无法得到彻底解决。
技术实现思路
为解决填料被破坏的问题,专利技术了一种输水涵洞管节伸缩缝的疏水结构,通过对伸缩缝的外部水压力进行疏解来达到保护伸缩缝内止水填料,并保持其完整性和密实性的目的。为实现上述目的,本专利技术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一种输水涵洞管节伸缩缝的疏水结构,在伸缩缝位置固定有止水带与填料,其特征在于:在填料中沿伸缩缝的周向布置有多条软管,所述软管的侧壁上设有沿长度方向间隔排列的多个入水孔,所述软管以土工布缠绕;相邻的两条软管以一个三通的其中两个工作口相接,使所有的软管连接成环形;所述三通最后一个工作口朝向伸缩缝径向内侧穿出填料延伸并连接单向阀的入水端,所述单向阀的出水端与管节内相连通。所述的输水涵洞管节伸缩缝的疏水结构,其中:所述填料的径向内侧与管节内壁有4~6cm的间隔距离;在所述间隔距离内填充2~3cm深的快硬水泥,并2~3cm深的聚氨酯嵌缝。所述的输水涵洞管节伸缩缝的疏水结构,其中:在所述管节的内壁上还用丙烯酸聚合物水泥涂料形成有防水层。所述的输水涵洞管节伸缩缝的疏水结构,其中:所述防水层在靠近所述单向阀的出水端位置逐渐变厚并沿着所述单向阀的侧壁向内延伸。所述的输水涵洞管节伸缩缝的疏水结构,其中:所述填料是沥青油麻。所述的输水涵洞管节伸缩缝的疏水结构,其中:所述土工布是单层缠绕在软管上的100g/m2的短纤针刺非织造土工布。所述的输水涵洞管节伸缩缝的疏水结构,其中:所述单向阀的出水端超出管节内壁0.5~1.5cm。如此得到的输水涵洞管节伸缩缝的疏水结构,应用在富含有压地下水的输水隧洞中时,若管节外承受到地下水的压力,地下水会经由入水孔进入软管,然后经过三通导入至单向阀,并排入至管节内,从而将管节外的水压予以疏导,以免止水填料被破坏;而管节内的水液却无法由单向阀进入软管,所以也不存在管节内的水液泄露问题。附图说明图1是本专利技术提供的疏水装置的整体结构示意图。图2是本专利技术提供的疏水装置在三通、单向阀位置处的放大图。图3是本专利技术提供的疏水装置安装在伸缩缝内的结构示意图。附图标记说明:钢筋混凝土一衬1;钢筋混凝土二衬2;伸缩缝3;三通4;单向阀5;软管6;入水孔7;土工布8;套管9;止水带10;填料11;快硬水泥12;聚氨酯嵌缝13;防水层14。具体实施方式以下将参照附图以示例性而非限制性的方式详细描述本专利技术的一些具体实施例。附图中相同的附图标记标示了相同或类似的部件或部分。本领域技术人员应该理解,这些附图未必是按真实比例绘制的。如图1、图2所示,本专利技术提供的输水涵洞管节伸缩缝的疏水结构,输水涵洞具有布置在外周侧的管状钢筋混凝土一衬1,用于承受土方压力;在钢筋混凝土一衬1内布置有多个头尾相接的管状钢筋混凝土二衬2(即前述管节),用于输水;钢筋混凝土二衬2的相接位置形成有伸缩缝3(如图3所示);在伸缩缝3不同周向位置布置有至少四个三通4,所述三通4朝向伸缩缝3径向内侧的工作口上连接有单向阀5的入水端,所述三通4的余下两个工作口依次以软管6相接而构成环形,所述软管6的侧壁上沿长度方向间隔地开设有多个入水孔7,而所述单向阀5的出水端沿径向伸入至所述钢筋混凝土二衬2内,仅容许所述三通4内的水液向管节内流动,不允许所述管节内的水液向三通4流动。如图2所示,是本专利技术提供的疏水装置在三通4、单向阀5位置处的放大图,为了防止细石、碎末杂物进入入水孔7而引起堵塞,在所述软管6外还缠绕单层100g/m2的短纤针刺非织造土工布8;而所述三通4朝向伸缩缝3径向内侧的工作口与单向阀5的入水端之间以套管9相接。再如图3所示,是本专利技术提供的疏水装置安装在伸缩缝3内的结构示意图,结合图3、图1可知,在伸缩缝3位置布置有(紫铜)止水带10与填料11(优选沥青油麻),此为常用技术手段,然后在填料11中沿伸缩缝3的周向布置有多条软管6,所述软管6的侧壁上设有沿长度方向间隔排列的多个入水孔7,并以单层100g/m2的短纤针刺非织造土工布8缠绕;相邻的两条软管6以一个三通4的其中两个工作口相接,使所有的软管6连接成环形;所述三通4最后一个工作口朝向伸缩缝3径向内侧延伸并连接有单向阀5的入水端,所述单向阀5的出水端超出钢筋混凝土一衬1的内壁一定长度(一般为0.5~1.5cm);在三通4的径向内侧的伸缩缝3内继续填充填料11至距离钢筋混凝土一衬1的内壁4~6cm位置,然后在伸缩缝3内填充2~3cm深的快硬水泥12,以固定填料11位置,再用2~3cm深的聚氨酯嵌缝13,由于聚氨酯材料具有粘性好、有弹力的特性,在伸缩缝3发生伸缩时,仍然能够提供很好的防水效果;在所述钢筋混凝土二衬2的内壁上还用丙烯酸聚合物水泥涂料做一防水层14(所述防水层14至少覆盖所述伸缩缝3的左右两侧各30cm范围,厚度应当大于2.5mm),所述防水层14在靠近所述单向阀5的出水端位置逐渐变厚并沿着所述单向阀5的侧壁向内延伸。由此可知,本专利技术还提供一种输水涵洞管节伸缩缝3的疏水结构施工方法,包括如下步骤:在伸缩缝3位置布置(紫铜)止水带10与填料11(优选沥青油麻);在填料11的内侧沿周向布置有多条软管6,所述软管6的侧壁上预设有沿长度方向间隔排列的多个入水孔7,并预先以单层100g/m2的短纤针刺非织造土工布8缠绕;相邻的两条软管6以一个三通4的其中两个工作口相接,使所有的软管6连接成环形;所述三通4最后一个工作口朝向伸缩缝3径向内侧延伸并连接单向阀5的入水端,所述单向阀5的出水端超出钢筋混凝土一衬1的内壁一定长度(一般为0.5~1.5cm);在三通4的径向内侧的伸缩缝3内继续填充填料11至距离钢筋混凝土一衬1的内壁4~6cm位置;然后在伸缩缝3内继续填充2~3cm深的快硬水泥12,以固定填料11位置;最后用2~3cm深的聚氨酯嵌缝13,由于聚氨酯材料具有粘性好、有弹力的特性,在伸缩缝3发生伸缩时,仍然能够提供很好的防水效果;在所述钢筋混凝土二衬2的内壁上还用丙烯酸聚合物水泥涂料做一防水层14,所述防水层14在靠近所述单向阀5的出水端位置逐渐变厚并沿着所述单向阀5的侧壁向内延伸。如此得到的输水涵洞管节伸缩缝3的疏水结构,应用在富含有压地下水的输水隧洞中时,若管节外承受到地下水的压力,地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输水涵洞管节伸缩缝的疏水结构,在伸缩缝位置固定有止水带与填料,其特征在于:/n在填料中沿伸缩缝的周向布置有多条软管,所述软管的侧壁上设有沿长度方向间隔排列的多个入水孔,所述软管以土工布缠绕;/n相邻的两条软管以一个三通的其中两个工作口相接,使所有的软管连接成环形;/n所述三通最后一个工作口朝向伸缩缝径向内侧穿出填料延伸并连接单向阀的入水端,所述单向阀的出水端与管节内相连通。/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输水涵洞管节伸缩缝的疏水结构,在伸缩缝位置固定有止水带与填料,其特征在于:
在填料中沿伸缩缝的周向布置有多条软管,所述软管的侧壁上设有沿长度方向间隔排列的多个入水孔,所述软管以土工布缠绕;
相邻的两条软管以一个三通的其中两个工作口相接,使所有的软管连接成环形;
所述三通最后一个工作口朝向伸缩缝径向内侧穿出填料延伸并连接单向阀的入水端,所述单向阀的出水端与管节内相连通。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输水涵洞管节伸缩缝的疏水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填料的径向内侧与管节内壁有4~6cm的间隔距离;在所述间隔距离内填充2~3cm深的快硬水泥,并2~3cm深的聚氨酯嵌缝。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输水涵...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高德军赵国良杨进新郑文利李庆军
申请(专利权)人:北京金河德汇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北京;1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