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气处理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23072464 阅读:13 留言:0更新日期:2020-01-10 22:11
一种空气处理装置,有助于避免电气部的元件因对电气部进行冷却的冷却部处的结露水而损坏。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的空气处理装置包括:具有功率元件的电气部;以及位于所述电气部的区域内的冷却装置,所述冷却装置具有制冷剂配管和与所述功率元件接触的导热部,且利用流经所述制冷剂配管的制冷剂经由所述导热部对所述功率元件进行冷却,并且,所述冷却装置还包括外罩,所述外罩安装于所述电气部和所述冷却部中的至少一方,且覆盖所述冷却部的除了与所述功率元件接触的一侧之外的部分,在所述外罩与所述冷却部之间设置有隔热层。

Air handling unit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空气处理装置
本技术涉及空气处理装置,尤其涉及利用流经制冷剂配管的制冷剂对电气部的功率元件进行冷却的空气处理装置。
技术介绍
以往,有一种空气处理装置,该空气处理装置不将具有功率元件的电气部设置在电气部件盒内,而是将电气部直接设置在空气处理装置的外壳内,并且,该空气处理装置在电气部的区域内设置具有制冷剂配管和与所述功率元件接触的导热部的冷却部,所述冷却部利用流经所述制冷剂配管的制冷剂经由所述导热部对所述功率元件进行冷却。不过,在上述空气处理装置,可能会因制冷剂配管内的制冷剂的温度和外部气体温度的状态而导致冷却部的除了与功率元件接触的一侧之外的部分产生结露水。另一方面,若在冷却部的除了与功率元件接触的一侧之外的部分产生结露水,则该结露水可能会因空气处理装置工作时产生的振动等而从冷却部滴落到电气部的某些不防水的元件上,或顺着冷却部流淌到电气部的某些不防水的元件处,从而导致这些不防水的元件产生损坏或错误动作。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正是为了解决上述问题而完成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空气处理装置,有助于避免电气部的元件因对电气部进行冷却的冷却部处的结露水而损坏或错误动作。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提供一种空气处理装置,包括:具有功率元件的电气部;以及位于所述电气部的区域内的冷却装置,所述冷却装置具有冷却部,所述冷却部具有制冷剂配管和与所述功率元件接触的导热部,且利用流经所述制冷剂配管的制冷剂经由所述导热部对所述功率元件进行冷却,并且,所述冷却装置还包括外罩,所述外罩安装于所述电气部和所述冷却部中的至少一方,且覆盖所述冷却部的除了与所述功率元件接触的一侧之外的部分,在所述外罩与所述冷却部之间设置有隔热层。根据本技术的空气处理装置,冷却装置还包括外罩,该外罩安装于所述电气部和冷却部中的至少一方,且覆盖所述冷却部的除了与所述功率元件接触的一侧之外的部分,因此,即使因制冷剂配管内的制冷剂的温度和外部气体温度的状态而导致冷却部的除了与功率元件接触的一侧之外的部分产生结露水,也能利用外罩避免该结露水因空气处理装置工作时产生的振动等滴落或流淌至电气部的某些元件而导致这些元件产生损坏或错误动作;并且,在外罩与冷却部之间设置有隔热层,因此,即使因制冷剂配管内的制冷剂的温度和外部气体温度的状态而导致冷却部的除了与功率元件接触的一侧之外的部分产生结露水,在外罩上也不易产生结露水,有助于避免因外罩上产生的结露水滴落或流淌至电气部的某些元件而导致这些元件产生损坏或错误动作。此外,在本技术的空气处理装置中,优选所述隔热层与所述冷却部抵接。根据本技术的空气处理装置,在冷却部中,与隔热层抵接的部分不易产生结露水,也就是说,冷却部的会产生结露水的部分减少,因此,更有助于避免电气部的元件因对电气部进行冷却的冷却部处的结露水而损坏或错误动作。此外,在本技术的空气处理装置中,优选在所述外罩和/或所述隔热层与所述冷却部之间形成有用于将结露水向所述电气部外引导的流道。根据本技术的空气处理装置,即使在冷却部与外罩和/或隔热层之间产生结露水,结露水也会经由流道流向电气部外,因此,有助于可靠地避免电气部的元件因对电气部进行冷却的冷却部处的结露水而损坏或错误动作。此外,在本技术的空气处理装置中,优选所述电气部包括安装有所述功率元件的基板,所述基板沿铅垂方向延伸设置,所述导热部是与所述功率元件接触的制冷剂套,在所述外罩和/或所述隔热层与所述制冷剂套之间形成有沿铅垂方向延伸的所述流道,所述制冷剂配管贯穿所述制冷剂套,且一部分沿铅垂方向延伸至所述基板外。根据本技术的空气处理装置,即使在制冷剂套与外罩和/或隔热层之间产生结露水,结露水也能在重力的作用下经由流道可靠地流向基板外,特别地,结露水还能顺着制冷剂配管在不影响周围的情况下流向基板外,因此,有助于更可靠地避免电气部的元件因对电气部进行冷却的冷却部处的结露水而损坏或错误动作。此外,在本技术的空气处理装置中,优选所述制冷剂配管包括:两个直线管段,所述两个直线管段相互平行;以及U形管段,所述U形管段将所述两个直线管段的端部连接,所述外罩包括:第一外罩部,所述第一外罩部覆盖所述两个直线管段;以及第二外罩部,所述第二外罩部套设覆盖所述U形管段。根据本技术的空气处理装置,外罩同时覆盖两个直线管段和U形管段,因此,与外罩仅覆盖两个直线管段或U形管段的情况相比,能可靠地避免电气部的元件因对电气部进行冷却的冷却部处的结露水而损坏或错误动作。此外,在本技术的空气处理装置中,优选所述电气部包括安装有所述功率元件的基板,所述第一外罩部和所述第二外罩部分体形成,所述第二外罩部包括相互拼接的第一部分和第二部分,所述第一部分从所述U形管段的与所述基板相反的一侧覆盖所述U形管段,所述第二部分从所述U形管段的靠所述基板的一侧覆盖所述U形管段。根据本技术的空气处理装置,在避免电气部的元件因对电气部进行冷却的冷却部处的结露水而损坏或错误动作的同时,容易方便地装拆外罩。此外,在本技术的空气处理装置中,优选所述隔热层由吸湿材料层构成。根据本技术的空气处理装置,即使在冷却部与外罩和/或隔热层之间产生结露水,也能利用隔热层将结露水部分或全部吸收,因此,有助于可靠地避免电气部的元件因对电气部进行冷却的冷却部处的结露水而损坏或错误动作。此外,在本技术的空气处理装置中,优选所述吸湿材料层由单层构成,或由复合层构成。此外,在本技术的空气处理装置中,优选在所述外罩内设置有加热部。根据本技术的空气处理装置,即使在冷却部与外罩和/或隔热层之间产生结露水,也能利用加热部产生的热量使结露水蒸发,因此,有助于可靠地避免电气部的元件因对电气部进行冷却的冷却部处的结露水而损坏或错误动作。此外,在本技术的空气处理装置中,优选所述外罩由难燃材料制成。根据本技术的空气处理装置,即使基板周围的环境温度较高,或者基板上的元件产生漏电等,外罩也不会燃烧,能提高安全性。此外,在本技术的空气处理装置中,优选所述空气处理装置是空调室外机。(技术效果)根据本技术,冷却装置还包括外罩,该外罩安装于电气部和冷却部中的至少一方,且覆盖冷却部的除了与功率元件接触的一侧之外的部分,因此,即使因制冷剂配管内的制冷剂的温度和外部气体温度的状态而导致冷却部的除了与功率元件接触的一侧之外的部分产生结露水,也能利用外罩避免该结露水因空气处理装置工作时产生的振动等滴落或流淌至电气部的某些元件而导致这些元件产生损坏或错误动作;并且,在外罩与冷却部之间设置有隔热层,因此,即使因制冷剂配管内的制冷剂的温度和外部气体温度的状态而导致冷却部的除了与功率元件接触的一侧之外的部分产生结露水,在外罩上也不易产生结露水,有助于避免因外罩上产生的结露水滴落或流淌至电气部的某些元件而导致这些元件产生损坏或错误动作。附图说明图1是示意表示本技术实施方式的空气处理装置的立体图,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空气处理装置(1),包括:具有功率元件(12)的电气部(10);以及位于所述电气部(10)的区域内的冷却装置,所述冷却装置具有冷却部(20),所述冷却部(20)具有制冷剂配管(21)和与所述功率元件(12)接触的导热部(22),且利用流经所述制冷剂配管(21)的制冷剂经由所述导热部(22)对所述功率元件(12)进行冷却,其特征在于,/n所述冷却装置还包括外罩(30),/n所述外罩(30)安装于所述电气部(10)和所述冷却部(20)中的至少一方,且覆盖所述冷却部(20)的除了与所述功率元件(12)接触的一侧之外的部分,/n在所述外罩(30)与所述冷却部(20)之间设置有隔热层(40)。/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空气处理装置(1),包括:具有功率元件(12)的电气部(10);以及位于所述电气部(10)的区域内的冷却装置,所述冷却装置具有冷却部(20),所述冷却部(20)具有制冷剂配管(21)和与所述功率元件(12)接触的导热部(22),且利用流经所述制冷剂配管(21)的制冷剂经由所述导热部(22)对所述功率元件(12)进行冷却,其特征在于,
所述冷却装置还包括外罩(30),
所述外罩(30)安装于所述电气部(10)和所述冷却部(20)中的至少一方,且覆盖所述冷却部(20)的除了与所述功率元件(12)接触的一侧之外的部分,
在所述外罩(30)与所述冷却部(20)之间设置有隔热层(40)。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空气处理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隔热层(40)与所述冷却部(20)抵接。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空气处理装置,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外罩(30)和/或所述隔热层(40)与所述冷却部(20)之间形成有用于将结露水向所述电气部外引导的流道(LD)。


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空气处理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电气部(10)包括安装有所述功率元件(12)的基板(11),
所述基板(11)沿铅垂方向延伸设置,
所述导热部(22)是与所述功率元件(12)接触的制冷剂套,
在所述外罩(30)和/或所述隔热层(40)与所述制冷剂套之间形成有沿铅垂方向延伸的所述流道,
所述制冷剂配管(21)贯穿所述制冷剂套,且一部分沿铅垂方向延伸至所述基板(11)外。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费佳豪孙英俊沈朝辉
申请(专利权)人:大金工业株式会社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日本;JP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