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髂前下棘定位装置及方法
本专利技术属于医疗器械
,更具体地说,是涉及一种髂前下棘定位装置。
技术介绍
在骨盆骨折后需要对骨盆进行固定,骨盆是由多种形态的骨骼组合而成;现有的固定方式是对骨盆两侧的髂骨打螺钉,并用连接杆将两个螺钉进行连接,从而对骨盆进行固定;在打螺钉前,螺钉放置在工作套筒内并随工作套筒一起进入皮肤内,工作套筒能够起到通道的作用,便于螺钉打入髂骨;髂前上棘和髂前下棘是髂骨边缘处的两处凸起,髂前上棘能够通过手的触摸进行定位,通过髂前下棘向髂骨内打螺钉能够增加螺钉进入到髂骨内的深度。现有技术中,医生根据经验向髂骨打螺钉,并需要用C型臂进行透视,如位置不对时,需要重新向髂骨打螺钉并进行透视,操作过程繁琐;且经多次透视辐射累积,往往对患者的身体和医生的身体都产生很大伤害。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髂前下棘定位装置,旨在解决现有技术中髂前下棘不便定位的技术问题。为实现上述目的,本专利技术采用的技术方案是:提供一种髂前下棘定位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
【技术保护点】
1.一种髂前下棘定位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以下步骤:/n步骤一:通过人体两侧的髂前上棘(91)以及耻骨联合(9)确定第一参考面,矢状面与所述第一参考面垂直;/n步骤二:确定过两个髂前上棘(91)中的其中一个髂前上棘(91)的第二参考面,所述第二参考面与所述矢状面的夹角在40°~50°之间,所述第二参考面和所述矢状面的交线与所述第一参考面平行;/n步骤三:以所述步骤二中的髂前上棘(91)为起点,在所述第二参考面上、且与所述第二参考面和所述矢状面的交线成5°~8°的方向上,与所述髂前上棘(91)距离50mm至60mm处即为髂前下棘(92)的位置。/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髂前下棘定位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以下步骤:
步骤一:通过人体两侧的髂前上棘(91)以及耻骨联合(9)确定第一参考面,矢状面与所述第一参考面垂直;
步骤二:确定过两个髂前上棘(91)中的其中一个髂前上棘(91)的第二参考面,所述第二参考面与所述矢状面的夹角在40°~50°之间,所述第二参考面和所述矢状面的交线与所述第一参考面平行;
步骤三:以所述步骤二中的髂前上棘(91)为起点,在所述第二参考面上、且与所述第二参考面和所述矢状面的交线成5°~8°的方向上,与所述髂前上棘(91)距离50mm至60mm处即为髂前下棘(92)的位置。
2.一种髂前下棘定位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
支撑架(1),至少包括一个用于与耻骨联合(9)抵接的第一支座(11)以及两个分别用于与人体两侧的髂前上棘(91)抵接的第二支座(16),所述第一支座(11)和所述第二支座(16)用于形成第一参考面;
定位杆(2),设于与第二支座(16)上,所述定位杆(2)的轴线用于与第二参考面和矢状面的交线平行;
定位体(3),与所述定位杆(2)转动连接,并用于与设有导针的工作套筒连接,对工作套筒进行导向限位;
紧固组件,设于所述定位杆(2)上,用于固定转动后的定位体(3);以及
固定组件(6),连接所述定位杆(2)与所述支撑架(1),用于使定位杆(2)的轴线与所述第二参考面与矢状面的交线平行。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髂前下棘定位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撑架(1)包括:
按压体(12);
活动杆(13),为两个,且两个所述活动杆(13)的一端与所述按压体(12)铰接,另一端与所述第二支座(16)球铰接,两个所述活动杆(13)同步转动,用于带动所述第二支座(16)运动并与所述髂前上棘(91)抵接;以及
固定杆(14),一端与所述按压体(12)固定连接,另一端与所述第一支座(11)球铰接,所述固定杆(14)的轴线位于矢状面上。
4.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髂前下棘定位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定位体(3)包括:
定位套筒(31),内孔为用于工作套筒穿过的定位孔(32),且以所述定位杆(2)的轴线为轴与所述定位杆(2)转动连接。
5.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髂前下棘定位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定位体(3)以定位杆(2)的轴线为转轴的转动角度为40°~50°。
6.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一种髂前下棘定位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定位杆(2)的一...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侯志勇,尹英超,张瑞鹏,李严,
申请(专利权)人:河北医科大学第三医院,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河北;13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