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栽培苜蓿的抗旱基质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3066367 阅读:44 留言:0更新日期:2020-01-10 21:17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栽培苜蓿的抗旱基质,该抗旱基质由以下原料制备所得:沙质土壤、风化煤、聚糖多肽生物钾、γ‑聚谷氨酸、可降解高吸水纤维、光合诱导素、蘑菇下脚料、接枝改性大豆蛋白。本发明专利技术在可以增强苜蓿抗病及抗逆境能力的同时,使得苜蓿能够在干旱胁迫下依然维持健康植株表型,增强了苜蓿根际周围的保水性能,并具有较高的生物量、地上部含水量。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栽培苜蓿的抗旱基质
本专利技术涉及牧草种植领域,具体涉及一种栽培苜蓿的抗旱基质。
技术介绍
苜蓿是我国半干旱区广泛栽培的多年生豆科牧草,具有高产、优质、适应性强的特点,素有“牧草之王”的美称,然而,由于苜蓿属于深根系植物,对土壤水分消耗十分强烈,土壤干燥化现象普遍发生,导致苜蓿生产逐渐减缓,产草量持续下降,致使苜蓿草地退化,对畜牧业饲料的供应产生障碍,制约草业和畜牧业的发展。抗旱苜蓿品种的筛选虽已成为提高苜蓿抗旱能力的重要途径,但是发达的根系往往作为苜蓿抗旱能力强的一个主要筛选指标。但是发达的根系势必会进一步增强苜蓿的耗水性,加剧土壤干旱,进一步产生土壤水分生态环境问题。因此,从苜蓿长期生产和环境可持续的角度为出发点,进行培养基质的配比研究,通过改善苜蓿生长的微环境,增强苜蓿根际周围的保水性能,提高苜蓿的抗旱能力势必会成为一种简洁、高效、可持续的途径。
技术实现思路
为解决上述问题,本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栽培苜蓿的抗旱基质,在可以增强苜蓿抗病及抗逆境能力。为实现上述目的,本专利技术采取的技术方案为:一种栽培苜蓿的抗旱基质,该抗旱基质由以下原料制备所得:沙质土壤、风化煤、聚糖多肽生物钾、γ-聚谷氨酸、可降解高吸水纤维、光合诱导素、蘑菇下脚料、接枝改性大豆蛋白。优选地,该抗旱基质由以下重量份的原料制备所得:沙质土壤20~40份、风化煤10~15份、聚糖多肽生物钾1.2~1.5份、γ-聚谷氨酸1~3份、可降解高吸水纤维3~6份、光合诱导素0.1~0.3份、蘑菇下脚料10~20份、接枝改性大豆蛋白10~15份。优选地,该抗旱基质由以下重量份的原料制备所得:沙质土壤20份、风化煤10份、聚糖多肽生物钾1.2份、γ-聚谷氨酸1份、可降解高吸水纤维3份、光合诱导素0.1份、蘑菇下脚料10份、接枝改性大豆蛋白10份。优选地,该抗旱基质由以下重量份的原料制备所得:沙质土壤40份、风化煤15份、聚糖多肽生物钾1.5份、γ-聚谷氨酸3份、可降解高吸水纤维6份、光合诱导素0.3份、蘑菇下脚料20份、接枝改性大豆蛋白15份。优选地,该抗旱基质由以下重量份的原料制备所得:沙质土壤30份、风化煤12.5份、聚糖多肽生物钾1.35份、γ-聚谷氨酸2份、可降解高吸水纤维4.5份、光合诱导素0.2份、蘑菇下脚料15份、接枝改性大豆蛋白12.5份。进一步地,所述蘑菇下脚料通过以下步骤获取:将回收的蘑菇下脚料整理集中后,边搅拌边喷施50%的多菌灵可湿性粉剂600倍液,混合均匀后,堆闷腐熟2~3个月。本专利技术具有以下有益效果:在可以增强苜蓿抗病及抗逆境能力的同时,增强了苜蓿根际周围的保水性能,使得苜蓿能够在干旱胁迫下依然维持健康植株表型,并具有较高的生物量、地上部含水量。具体实施方式下面结合具体实施例对本专利技术进行详细说明。以下实施例将有助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进一步理解本专利技术,但不以任何形式限制本专利技术。应当指出的是,对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专利技术构思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变形和改进。这些都属于本专利技术的保护范围。实施例1S1、按重量份称取:沙质土壤40份、风化煤15份、聚糖多肽生物钾1.5份、γ-聚谷氨酸3份、可降解高吸水纤维6份、光合诱导素0.3份、蘑菇下脚料20份、接枝改性大豆蛋白15份;S2、将称取的风化煤、蘑菇下脚料粉碎后,与沙质土壤、风化煤、聚糖多肽生物钾、γ-聚谷氨酸、可降解高吸水纤维、光合诱导素、接枝改性大豆蛋白混合搅拌均匀,即得。实施例2S1、按重量份称取:沙质土壤40份、风化煤15份、聚糖多肽生物钾1.5份、γ-聚谷氨酸3份、可降解高吸水纤维6份、光合诱导素0.3份、蘑菇下脚料20份、接枝改性大豆蛋白15份;S2、将称取的风化煤、蘑菇下脚料粉碎后,与沙质土壤、风化煤、聚糖多肽生物钾、γ-聚谷氨酸、可降解高吸水纤维、光合诱导素、接枝改性大豆蛋白混合搅拌均匀,即得。实施例3S1、按重量份称取:沙质土壤30份、风化煤12.5份、聚糖多肽生物钾1.35份、γ-聚谷氨酸2份、可降解高吸水纤维4.5份、光合诱导素0.2份、蘑菇下脚料15份、接枝改性大豆蛋白12.5份;S2、将称取的风化煤、蘑菇下脚料粉碎后,与沙质土壤、风化煤、聚糖多肽生物钾、γ-聚谷氨酸、可降解高吸水纤维、光合诱导素、接枝改性大豆蛋白混合搅拌均匀,即得。实验例实验组1:实施例1所得基质;实验组2:实施例2所得基质;实验组3:实施例3所得基质;对照组1:沙质土壤;对照组2:不含聚糖多肽生物钾,其余与实施例3相同;对照组3:不含γ-聚谷氨酸,其余与实施例3相同;对照组4:不含接枝改性大豆蛋白,其余与实施例3相同。实验方法:将胚根长约2cm的苜蓿幼苗转移至装有不同培养基质配方的塑料盆中生长,每个盆中移栽12株幼苗,待缓苗一个星期后,将每盆幼苗的数目定植为8株。每星期浇两次水,苜蓿生长1个月后停止浇水,进行干旱处理,干旱处理一个月后收集样品。实验重复三次,结果取平均值。1、植株表型观察在不同基质配方中干旱处理一个月的植株表型,对照组1中苜蓿叶片严重萎蔫,出现典型的干旱胁迫症状,对照组2中,大部分(60%以上)出现叶片严重萎蔫状态,对照组3中,少部分(40%以下)出现叶片严重萎蔫,对照组4中,少部分(40%以下)出现叶片萎蔫。实验组1、实验组2和实验组3中苜蓿表现较强的抗旱能力,叶片没有出现萎蔫现象,表明本专利技术基质有利于苜蓿在干旱条件下的生长。2、根系表型收获植株地下部,观察在不同基质配方中干旱胁迫处理一个月的根系表型。对照组1的苜蓿的根系较小,根系表面没有吸附基质,对照组2其次,对照组3第三,对照组4第四;而在实验组1、实验组2和实验组3中的苜蓿,其根系较大,并且根系表面吸附大量湿润的基质,形成根鞘,增强根际周围的保水能力,提高苜蓿的抗旱性能。3、生物量对比观察在不同基质配方中干旱生长一个月的植株表型,并收获植株地上部和地下部,测定地上部和地下部生物量(指地上部分和地下部干重)。对照组1苜蓿的地上部和地下部的生物量最小,对照组2其次,对照组3第三,对照组4第四;在实验组1、实验组2和实验组3的苜蓿的地上部和地下部生物量增加,地上部生物量在实施例3的最大,表明本专利技术基质有利于增加苜蓿在干旱条件下的产量。4、地上部含水量将在不同基质配方中干旱生长一个月的苜蓿收获,称取地上部的鲜重,然后在105℃的烘箱中杀青半小时,然后在70℃下将植物材料烘干至少2天,测定地上部的干重。通过鲜重和干重的差值计算地上部含水量。对照组中苜蓿的地上部含水量很小,对照组2其次,对照组3第三,对照组4第四;实验组1、实验组2和实验组3的苜蓿地上部的含水量显著增加,表明本专利技术基质有利于增加苜蓿的抗旱能力。以上对本专利技术的具体实施例进行了描述。需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栽培苜蓿的抗旱基质,其特征在于,该抗旱基质由以下原料制备所得:沙质土壤、风化煤、聚糖多肽生物钾、γ-聚谷氨酸、可降解高吸水纤维、光合诱导素、蘑菇下脚料、接枝改性大豆蛋白。/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栽培苜蓿的抗旱基质,其特征在于,该抗旱基质由以下原料制备所得:沙质土壤、风化煤、聚糖多肽生物钾、γ-聚谷氨酸、可降解高吸水纤维、光合诱导素、蘑菇下脚料、接枝改性大豆蛋白。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栽培苜蓿的抗旱基质,其特征在于,该抗旱基质由以下重量份的原料制备所得:
沙质土壤20~40份、风化煤10~15份、聚糖多肽生物钾1.2~1.5份、γ-聚谷氨酸1~3份、可降解高吸水纤维3~6份、光合诱导素0.1~0.3份、蘑菇下脚料10~20份、接枝改性大豆蛋白10~15份。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栽培苜蓿的抗旱基质,其特征在于,该抗旱基质由以下重量份的原料制备所得:
沙质土壤20份、风化煤10份、聚糖多肽生物钾1.2份、γ-聚谷氨酸1份、可降解高吸水纤维3份、光合诱导素0.1份、蘑菇下脚料10份、接枝改性大豆蛋白10份。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梁秀芝郑敏娜韩志顺康佳惠陈燕妮
申请(专利权)人:山西省农业科学院高寒区作物研究所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山西;14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