增加服贴程度的气袋结构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3058751 阅读:49 留言:0更新日期:2020-01-10 19:30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供一种增加服贴程度的气袋结构,该气袋结构包含一下层气囊与一叠于该下层气囊上的上层气囊。该下层气囊充气后形成二分别位于该下层气囊两端的第一山部以及一连接该二第一山部的第一谷部,该二第一山部与该第一谷部相互连通,且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该下层气囊具有一于该上层气囊未受承靠时界定出一设于该上层气囊与该下层气囊之间的缓冲空间的第一状态及一于该上层气囊受压迫而令该上层气囊部分进入该缓冲空间的第二状态,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通过前述结构令该上层气囊于被承靠时可服贴人体背部轮廓。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增加服贴程度的气袋结构
本技术涉及一种气袋结构,尤指一种增加服贴程度的气袋结构。
技术介绍
为提供更舒适的体验,现今座椅或按摩椅上均会设置气袋结构以令座椅背部受气囊作用而与人体背部尽可能的服贴。现有气袋结构就如图1所绘,该现有气袋结构500包含二堆栈设置的气囊510,每一该气囊510由至少二囊片511所构成,该二囊片511通过高周波等黏合工法进行黏合,完成黏合后,每一该气囊510具有一位于该气囊510中央的横置黏痕512。当该些气囊510充气,该些气囊510分别以该横置黏痕512区分出二位于该横置黏痕512两端的隆起部513。然而,由图1所绘可知该二隆起部513于充气后的厚度将相对该横置黏痕512产生明显落差,使该些气囊510呈现非连续变化。当使用者承靠在座椅背部时,该二隆起部513虽可服贴人体脊椎两侧肌肉,但该横置黏痕512将与人体背部形成一距离而无法支撑脊椎,令该现有气袋结构500无法提供用户更好的使用体验。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主要目的,在于解决现有气袋结构无法服贴人体背部轮廓所衍生的问题。为达上述目的,本技术提供一种增加服贴程度的气袋结构,该气袋结构包含一下层气囊与一叠于该下层气囊之上的上层气囊,该气袋结构特征在于:该下层气囊充气后形成二个分别位于该下层气囊两端的第一山部以及一连接二个该第一山部的第一谷部,二个该第一山部与该第一谷部相互连通,该下层气囊具有一于该上层气囊未受承靠时以二个该第一山部界定出一设于该上层气囊与该下层气囊之间的缓冲空间的第一状态,以及一于该上层气囊受压迫而令该上层气囊部分进入该缓冲空间以让该上层气囊服贴于一人体背部的第二状态。一实施例中,该下层气囊具有二个分别对应该第一山部的第一厚度以及一对应该第一谷部并小于该第一厚度的第二厚度。一实施例中,该下层气囊具有一设置于其中一该第一山部的进气管以及二个分别设置于二个该第一山部并面对该上层气囊的过气孔,该上层气囊具有二个分别对应二个该过气孔其中之一的接气孔。一实施例中,该上层气囊由二个子气囊并排设置形成,该二个子气囊之间未连通,该二个子气囊分别具有其中一该接气孔。一实施例中,每一该子气囊具有二相黏接的囊片、一成形于二个该囊片之间的充气空间以及至少一设置于该充气空间内且两端分别连接二个该囊片以限制该子气囊充气厚度的充气高度限制片。一实施例中,每一该子气囊具有多个该囊片,该些囊片并排设置而令每一该子气囊表面成形有一支撑平面。一实施例中,该二个子气囊的体积相同。一实施例中,该上层气囊充气后形成二个分别对应二个该第一山部的第二山部以及一连接二个该第二山部的第二谷部。一实施例中,该上层气囊与该下层气囊分别为一骨头状。通过本技术前述所揭,相较于现有具有以下特点:本技术该下层气囊设置有连续的该二第一山部与该第一谷部,并且该些第一山部与该第一谷部互相连通,令该上层气囊受承靠后除压缩该缓冲空间,该上层气囊更受该下层气囊支撑,令该上层气囊服贴人体背部轮廓。附图说明图1为现有气袋结构剖面示意图。图2为本技术一实施例的立体结构示意图。图3为本技术一实施例的剖面结构示意图。图4为本技术一实施例的实施状态示意图。图5为本技术另一实施例的立体结构示意图。图6为本技术另一实施例的剖面结构示意图(一)。图7为本技术另一实施例的剖面结构示意图(二)。其中附图标记为:100..............气袋结构10..............下层气囊11..............第一山部12..............第一谷部13..............第一厚度14..............第二厚度15..............间距16..............进气管17..............过气孔20..............上层气囊21..............接气孔22..............第二山部23..............第二谷部24、25............子气囊241、242...........囊片243..............充气空间244..............充气高度限制片245..............支撑平面30..............缓冲空间200..............人体背部500..............现有气袋结构510..............气囊511..............囊片512..............横置黏痕513..............隆起部具体实施方式本技术详细说明及
技术实现思路
,现就配合图式说明如下:请参阅图2与图3,本技术提供一种增加服贴程度的气袋结构100,该气袋结构100包含一下层气囊10以及一叠于该下层气囊10之上的上层气囊20,其中,该下层气囊10于充气后具有二分别位于该下层气囊10两端侧的第一山部11以及一连接该二第一山部11的第一谷部12,又,该下层气囊10于该二第一山部11分别具有一第一厚度13,于该第一谷部12具有一第二厚度14,该第二厚度14小于该第一厚度13,也就是说,该二第一山部11相对该第一谷部12为隆起。又,该下层气囊10所属结构均为连通,即该二第一山部11与该第一谷部12连通。另一方面,本技术该下层气囊10的外观是呈连续变化,一实施例中,该下层气囊10的样态可为一骨头状。并请参阅图3与图4,本技术该下层气囊10具有一于该上层气囊20未受承靠的第一状态以及一于该上层气囊20受压迫时的第二状态。常态下,该下层气囊10处于该第一状态,如图3所示,此时该上层气囊20未受压迫而未朝该下层气囊10位移,令该下层气囊10以该二第一山部11界定出一设于该上层气囊20与该下层气囊10之间的缓冲空间30,意即该上层气囊20对应该第一谷部12设置的部分与该第一谷部12之间具有一间距15。当一人体背部200承靠于该上层气囊20时,就如图4所示,该上层气囊20受压迫使该上层气囊20部份进入该缓冲空间30,此时,该下层气囊10由该第一状态转变为该第二状态,该下层气囊10与该上层气囊20进入该缓冲空间30的部分接触,使该上层气囊20得以受该下层气囊10支撑,且形变为类似该下层气囊10的形状,让该上层气囊20得以服贴于该人体背部200轮廓。承此,相较于习往,本技术该上层气囊20除能服贴于该人体背部200轮廓之外,更能对该人体背部200的脊椎处提供支撑,而得以大幅增加使用者的体验感受。复请参阅图2与图3,一实施例中,本技术该下层气囊10更具有一设置于其中一该第一山部11的进气管16以及二分别设置于该二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1.一种增加服贴程度的气袋结构,该气袋结构包含一下层气囊与一叠于该下层气囊之上的上层气囊,其特征在于:/n该下层气囊充气后形成二个分别位于该下层气囊两端的第一山部以及一连接二个该第一山部的第一谷部,二个该第一山部与该第一谷部相互连通,该下层气囊具有一于该上层气囊未受承靠时以二个该第一山部界定出一设于该上层气囊与该下层气囊之间的缓冲空间的第一状态,以及一于该上层气囊受压迫而令该上层气囊部分进入该缓冲空间以让该上层气囊服贴于一人体背部的第二状态。/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增加服贴程度的气袋结构,该气袋结构包含一下层气囊与一叠于该下层气囊之上的上层气囊,其特征在于:
该下层气囊充气后形成二个分别位于该下层气囊两端的第一山部以及一连接二个该第一山部的第一谷部,二个该第一山部与该第一谷部相互连通,该下层气囊具有一于该上层气囊未受承靠时以二个该第一山部界定出一设于该上层气囊与该下层气囊之间的缓冲空间的第一状态,以及一于该上层气囊受压迫而令该上层气囊部分进入该缓冲空间以让该上层气囊服贴于一人体背部的第二状态。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增加服贴程度的气袋结构,其特征在于,该下层气囊具有二个分别对应该第一山部的第一厚度以及一对应该第一谷部并小于该第一厚度的第二厚度。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增加服贴程度的气袋结构,其特征在于,该下层气囊具有一设置于其中一该第一山部的进气管以及二个分别设置于二个该第一山部并面对该上层气囊的过气孔,该上层气囊具有二个分别对应二个该过气孔其中之一的接气孔。


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增加服贴程度的气袋...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范东廖德知
申请(专利权)人:惠州市唐群座椅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广东;44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