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控制器外壳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3055731 阅读:20 留言:0更新日期:2020-01-07 15:38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供一种控制器外壳,包括底壳、顶盖;底壳包括底壁、一体成型于底壁上底面的竖向侧壁,竖向侧壁的内表面设置有多个间隔的竖向延伸的第一轨道槽,第一轨道槽相对于竖向侧壁内凹,一横向杆连接第一轨道槽的两个侧壁的外端部,第一轨道槽的底部穿透底壁;顶盖包括凸起于其内壁的与第一轨道槽位置一一对应的弹性卡舌;顶盖卡在竖向侧壁的外表面上,弹性卡舌被横向杆卡置在第一轨道槽中。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供的控制器外壳,顶盖和底壳之间卡置连接,方便拆装,便于对内部的电路进行维修,便于使用了该种控制器外壳的电源驱动器的维修,利于环境保护。

A controller shell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控制器外壳
本技术涉及电源驱动器
,特别是涉及一种控制器外壳。
技术介绍
目前,很多电源驱动器的外壳,都是固定连接的,在内部电路出现问题时,导致电源驱动器无法拆出来进行维修,导致整个电源驱动器废掉。这种结构的电源驱动器,使用成本高,造成了很大的资源浪费,且不利于环境的保护。因此,需要提供一种控制器外壳以解决上述技术问题。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主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控制器外壳,顶盖和底壳之间卡置连接,方便拆装,便于对内部的电路进行维修,便于使用了该种控制器外壳的电源驱动器的维修,利于环境保护。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技术采用的一个技术方案是提供一种控制器外壳,包括底壳10、顶盖20;底壳10包括底壁1、一体成型于底壁1上底面的竖向侧壁4,竖向侧壁4的内表面设置有多个间隔的竖向延伸的第一轨道槽9,第一轨道槽9相对于竖向侧壁4内凹,一横向杆14连接第一轨道槽9的两个侧壁的外端部,第一轨道槽9的底部穿透底壁1;顶盖20包括凸起于其内壁的与第一轨道槽9位置一一对应的弹性卡舌21;顶盖20卡在竖向侧壁4的外表面上,弹性卡舌21被横向杆14卡置在第一轨道槽9中。优选,竖向侧壁4上设置有电源线U型下开口6,顶盖20侧壁上设有电源线倒U型上开口25,电源线倒U型上开口25和电源线U型下开口6围成电源线出线孔30;所述第二侧壁42上进一步设置有相对于第二侧壁42向外凸出的且竖向延伸的第三轨道槽13,所述顶盖20上对应于第三轨道槽13的位置设置有拱形开口24,拱形开口24卡在第三轨道槽13的两侧壁上形成驱动信号线出线孔,且拱形开口24的高度大于第三轨道槽13的高度。优选,所述竖向侧壁4包括依次顺序连接的第一侧壁41、第二侧壁42、第三侧壁43、第四侧壁44,第一侧壁41和第三侧壁43正对,第二侧壁42和第四侧壁44垂直于第一侧壁41,第一侧壁41和第三侧壁43上至少各设置有两个所述第一轨道槽9以及与第一轨道槽9一一对应的横向杆14,电源线U型下开口6位于第三侧壁43上。优选,所述底壳10包括进一步由底壁1继续朝向竖向侧壁4外侧横向延伸形成的底壁外缘5,底壁外缘5位于所述第一侧壁41外侧的部分设置有两个间隔的U型凹槽8。优选,第二侧壁42和第三侧壁43各设置有一个向外凸出的且竖向延伸的第二轨道槽11,底壁外缘5位于第二轨道槽11正下方的部分继续向外延伸形成带有竖向定位孔1211的横板121,所述第二轨道槽11的一个侧壁向外延伸形成竖板122,竖板122底部连接横板121;所述顶盖20上对应于第二轨道槽11的位置设置有开口朝下的横向轨道槽23,横向轨道槽23卡置在第二轨道槽11的两侧壁上。优选,所述底壁1的对应于电源线U型下开口6内侧的部分上设置有两个间隔的第二定位导柱3,第二定位导柱3设置有带有内螺纹的竖向孔,且两第二定位导柱3的两侧各设置有一个顶部呈锯齿形状的锯齿板7,所述锯齿板7的长度方向平行于两第二定位导柱3的排布方向。优选,所述第二侧壁42、第三侧壁43、第四侧壁44的内表面各设置有至少两个相互间隔的第一竖向肋条15,所述顶盖20的内侧壁上间隔设置有多个第二竖向肋条22。优选,竖向侧壁4下方的底壁1内表面上设置有四个相互间隔的带有内螺纹的第一定位导柱2。本技术的有益效果是:本技术提供的一种控制器外壳,便于拆装,能够循环利用,利于环保。附图说明图1和图2是本技术的一种控制器外壳的第一优选实施例的两个不同视角下的装配结构示意图;图3是图1和图2中所示的控制器外壳的拆分结构示意图;图4和图5是图3中所示的顶盖20的结构示意图;图6是图3中所示的底壳10的结构示意图。上述附图中的数字标识对应的部件名称分别为:10-底壳;1-底壁;2-第一定位导柱;3-第二定位导柱;4-竖向侧壁;41-第一侧壁;42-第二侧壁;43-第三侧壁;44-第四侧壁;5-底部外缘;6-电源线U型下开口;7-锯齿板;8-U型凹槽;9-第一轨道槽;11-第二轨道槽;12-定位架板;121-横板;1211-竖向定位孔;122-竖板;13-第三轨道槽;14-横向杆;15-第一竖向肋条;20-顶盖;21-弹性卡舌;22-第二竖向肋条;23-横向轨道槽;24-拱形开口;25-电源线倒U型上开口;30-电源线出线孔。具体实施方式下面结合图示对本技术的技术方案进行详述。请参见图1所示,本实施例的控制器外壳,包括底壳10、顶盖20;如图3所示,底壳10包括底壁1、一体成型于底壁1上底面的竖向侧壁4,如图6所示,竖向侧壁4的内表面设置有多个间隔的竖向延伸的第一轨道槽9,第一轨道槽9相对于竖向侧壁4内凹,一横向杆14连接第一轨道槽9的两个侧壁的外端部,第一轨道槽9的底部穿透底壁1;如图4所示,顶盖20包括凸起于其内壁的与第一轨道槽9位置一一对应的弹性卡舌21;顶盖20卡在竖向侧壁4的外表面上,弹性卡舌21被横向杆14卡置在第一轨道槽9中。本实施例中,在组装时,将顶盖20罩在竖向侧壁4的外壁上,然后用力下压,使得弹性卡舌21插置在与之对应的第一轨道槽9内,在压力撤掉之后,横向杆14将弹性卡舌21限位在第一轨道槽9中,保证了连接的稳定性。在将顶盖20和底壳10拆开时,让底壳10和顶盖20相对分离,使得弹性卡舌21在形变的情况下从横向杆14下撤出来,如此便可以将顶盖20从底壳10上摘除下来。本实施例中,底壳10和顶盖20可拆卸的卡置连接方式,方便了两者之间的拆装,可以有效提高组装的效率,而且在内部电路损坏时,该种结构的控制器外壳还可以循环利用,避免的资源的浪费,有利于环境的保护。在本技术的一个优选实施例中,如图6所示,竖向侧壁4上设置有电源线U型下开口6;如图5所示,顶盖20侧壁上设有电源线倒U型上开口25,电源线倒U型上开口25和电源线U型下开口6围成电源线出线孔30,如图1和图2所示;所述第二侧壁42上进一步设置有相对于第二侧壁42向外凸出的且竖向延伸的第三轨道槽13,如图6所示;如图4和图5所示,所述顶盖20上对应于第三轨道槽13的位置设置有拱形开口24,拱形开口24卡在第三轨道槽13的两侧壁上形成驱动信号线出线孔,且拱形开口24的高度大于第三轨道槽13的高度。如图6所示,在本技术的一个优选实施例中,所述竖向侧壁4包括依次顺序连接的第一侧壁41、第二侧壁42、第三侧壁43、第四侧壁44,第一侧壁41和第三侧壁43正对,第二侧壁42和第四侧壁44垂直于第一侧壁41,第一侧壁41和第三侧壁43上至少各设置有两个所述第一轨道槽9以及与第一轨道槽9一一对应的横向杆14,电源线U型下开口6位于第三侧壁43上。如图6所示,在本技术的一个优选实施例中,所述底壳10包括进一步由底壁1继续朝向竖向侧壁4外侧横向延伸形成的底壁外缘5,底壁外缘5位于所述第一侧壁41外侧的部分设置有两个间隔的U型凹槽8。本实施例中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控制器外壳,其特征在于:包括底壳(10)、顶盖(20);底壳(10)包括底壁(1)、一体成型于底壁(1)上底面的竖向侧壁(4),竖向侧壁(4)的内表面设置有多个间隔的竖向延伸的第一轨道槽(9),第一轨道槽(9)相对于竖向侧壁(4)内凹,一横向杆(14)连接第一轨道槽(9)的两个侧壁的外端部,第一轨道槽(9)的底部穿透底壁(1);/n顶盖(20)包括凸起于其内壁的与第一轨道槽(9)位置一一对应的弹性卡舌(21);顶盖(20)卡在竖向侧壁(4)的外表面上,弹性卡舌(21)被横向杆(14)卡置在第一轨道槽(9)中。/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控制器外壳,其特征在于:包括底壳(10)、顶盖(20);底壳(10)包括底壁(1)、一体成型于底壁(1)上底面的竖向侧壁(4),竖向侧壁(4)的内表面设置有多个间隔的竖向延伸的第一轨道槽(9),第一轨道槽(9)相对于竖向侧壁(4)内凹,一横向杆(14)连接第一轨道槽(9)的两个侧壁的外端部,第一轨道槽(9)的底部穿透底壁(1);
顶盖(20)包括凸起于其内壁的与第一轨道槽(9)位置一一对应的弹性卡舌(21);顶盖(20)卡在竖向侧壁(4)的外表面上,弹性卡舌(21)被横向杆(14)卡置在第一轨道槽(9)中。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控制器外壳,其特征在于:竖向侧壁(4)上设置有电源线U型下开口(6),顶盖(20)侧壁上设有电源线倒U型上开口(25),电源线倒U型上开口(25)和电源线U型下开口(6)围成电源线出线孔(30);
所述竖向侧壁(4)包括依次顺序连接的第一侧壁(41)、第二侧壁(42)、第三侧壁(43)、第四侧壁(44),第一侧壁(41)和第三侧壁(43)正对,第二侧壁(42)和第四侧壁(44)垂直于第一侧壁(41),第一侧壁(41)和第三侧壁(43)上至少各设置有两个所述第一轨道槽(9)以及与第一轨道槽(9)一一对应的横向杆(14),电源线U型下开口(6)位于第三侧壁(43)上;
所述第二侧壁(42)上进一步设置有相对于第二侧壁(42)向外凸出的且竖向延伸的第三轨道槽(13),所述顶盖(20)上对应于第三轨道槽(13)的位置设置有拱形开口(24),拱形开口(24)卡在第三轨道槽(13)的两侧壁上形成驱动信号线出线孔,且拱形开口(24)的高度大于第三轨道槽(13)的高度。


3.根据权...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黄丰
申请(专利权)人:中山市托博照明电器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广东;44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