壳体局部灌胶的马达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3054653 阅读:14 留言:0更新日期:2020-01-07 15:28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一种壳体局部灌胶的马达,包含有:一壳体,具有一筒形身部而于其中形成一转子槽,该壳体还具有一外墙环绕于该筒形身部外侧,且该外墙与该筒形身部之间形成一定子槽;一转子,容置于该转子槽内,该转子具有一驱动轴;一定子,容置于该定子槽内;一胶体,充填于该定子槽内且包覆该定子;一上轴承,设于该壳体且位于该筒形身部的顶板上方;以及一下轴承,设于该壳体且位于该筒形身部的开口下方;其中,该驱动轴可转动地设于该上轴承以及该下轴承。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可以简化马达的制造流程,并且仍然可以使用对定子灌胶而使其固定的效果。

Motor for local filling of shell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壳体局部灌胶的马达
本技术涉及马达,特别是指一种壳体局部灌胶的马达。
技术介绍
目前已知的马达,其定子通常是固定在马达的壳体上,而固定的方式中,有些是以灌胶来固定马达定子的,灌胶除了可以对定子提供固定效果之外,还可以对定子额外的提供防水的效果。中国台湾公告专利技术第I323071号专利,揭露了一种防水型马达定子装置及其制造方法,其技术重点在于在制造定子装置时,以模具套置于定子的外部,再灌胶来包覆定子,在胶液冷却固化后,即拔模而成形出一防水胶层,借此达到固定定子以及防水的效果。然而,此种方式在制造定子时,除了要先将定子固定在壳座上,还需要模具以及拔模程序,在制造上不仅耗时,而且在模具的备制上也使得成本增加,再者,制造流程也颇为繁复。
技术实现思路
有鉴于前述的现有技术在制造马达的定子时,其灌胶程序的复杂、具有脱模程序及高成本的缺点,本技术提出一种壳体局部灌胶的马达,可以简化马达的制造流程,并且仍然可以使用对定子灌胶而使其固定的效果,且不需在对定子灌胶的过程中使用模具,也没有拔模脱模的问题。依据上述本技术所欲达成的功效,本技术提出一种壳体局部灌胶的马达,包含有:一壳体,中央具有一筒形身部而于其中形成一转子槽,该筒形身部的开口朝下,且该筒形身部的顶部具有一顶板,该顶板具有一穿孔,该壳体还具有一外墙环绕于该筒形身部外侧,且该外墙具有一底部,而于该筒形身部、该外墙以及该底部之间形成一定子槽,该定子槽开口朝上;一转子,容置于该转子槽内,该转子具有一驱动轴,该驱动轴向上穿过该顶板的穿孔,且该驱动轴向下穿过该筒形身部的开口;一定子,容置于该定子槽内;一胶体,充填于该定子槽内且包覆该定子;一上轴承,设于该壳体且位于该筒形身部的顶板上方;以及一下轴承,设于该壳体且位于该筒形身部的开口下方;其中,该驱动轴能转动地设于该上轴承以及该下轴承。其中:该上轴承及该下轴承均为含油轴承,且该上轴承及该下轴承均具有一轴套,该驱动轴穿设于该上轴承及该下轴承的轴套。其中:该上轴承具有一套接部,并以该套接部套接于该筒形身部顶部。其中:该壳体底部具有一固定槽,该固定槽位于该筒形身部底端开口的下方,该下轴承具有一固定板,并以该固定板设置于该固定槽内。其中:更包含有一电路板,电性连接于该定子,且该电路板局部被该胶体所包覆,而保留该电路板顶面的电子元件露出于该胶体外。其中:该外墙的内壁环设一肩部,该定子以其身部抵于该肩部。借此,本技术在壳体上直接设置用来灌胶的定子槽,使胶体充填于定子槽内时即包覆该定子,进而固定该定子且提供防水效果。本技术在灌胶时不需使用模具,也没有拔模或脱模的问题,因此,相较于现有技术,本技术可以大幅度的降低成本,具有功效上的增进。以下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例对本技术进行详细描述,但不作为对本技术的限定。附图说明图1为本技术一较佳实施例的组合立体图。图2为本技术一较佳实施例的爆炸图。图3为沿图1中3-3剖线的剖视图。其中,附图标记:10壳体局部灌胶的马达11壳体12筒形身部121转子槽122顶板123穿孔14外墙141底部142肩部15定子槽16固定槽21转子22驱动轴31定子41胶体51上轴承511轴套52套接部61下轴承611轴套62固定板91电路板具体实施方式为了详细说明本技术的技术特点所在,兹举以下的较佳实施例并配合图式说明如后,其中:如图1至图3所示,本技术一较佳实施例所提供的一种壳体局部灌胶的马达10,主要由一壳体11、一转子21、一定子31、一胶体41、一上轴承51以及一下轴承61所组成,其中:该壳体11,中央具有一筒形身部12而于其中形成一转子槽121,该筒形身部12的开口朝下,且该筒形身部12的顶部具有一顶板122,该顶板122具有一穿孔123,该壳体11还具有一外墙14环绕于该筒形身部12外侧,且该外墙14具有一底部141,而于该筒形身部12、该外墙14以及该底部141之间形成一定子槽15,该定子槽15开口朝上。由图3中可以看到,该外墙14的顶缘不高于该筒形身部12的顶端,而该底部141则不低于该筒形身部12的底端。该转子21,容置于该转子槽121内,该转子21具有一驱动轴22,该驱动轴22向上穿过该顶板122的穿孔123,且该驱动轴22向下穿过该筒形身部12的开口。该定子31,容置于该定子槽15内。在实际实施时,该外墙14的内壁再环设一肩部142,该定子31以其身部抵于该肩部142,借以达到定位的效果。该胶体41,可选用热塑性胶质或已知材质的树脂,充填于该定子槽15内且包覆该定子31。在实际实施时,用来控制本技术的马达10的控制器可以使用电路板91的形式设置于本技术,在设置时,使该电路板91借由电线电性连接于该定子31,且使该电路板91局部被该胶体41所包覆,而保留该电路板91顶面的电子元件露出于该胶体41外。该上轴承51具有一套接部52,而以该套接部52套接于该壳体11的该筒形身部12顶部,而使得该上轴承51位于该顶板122上方。该下轴承61具有一固定板62,该壳体11底部具有一固定槽16,该固定槽16位于该筒形身部12底端开口的下方,该下轴承61以该固定板62设置于该固定槽16内,而位于该筒形身部12的开口下方。该上轴承51及该下轴承61均为含油轴承,且该上轴承51以及该下轴承61各具有一轴套511,611,而该驱动轴22穿设于该上轴承51及该下轴承61的轴套511,611,而可转动地设于该上轴承51及该下轴承61。本技术在通电运转时,借由该转子21及该定子31的作用关系来驱转该驱动轴22,借由该驱动轴22设于该上轴承51以及该下轴承61而可转动的关系,驱动轴22得以稳定的旋转。由上述结构可知,本技术的结构是在壳体11本身即具有用来灌胶的定子槽15,因此可以直觉地理解到本技术在制造时,在直接灌胶并冷却后,即直接完成定子31的组装。由此可见,本技术的结构使得定子31的灌胶程序单纯,可以大幅简化马达的制造流程,而且不需要脱模程序,成本明显较已知技术更低。须额外补充说明的是,本案虽以上下关系来定义各个组件的间的组装关系,但实际使用时亦可以倒置或横置使用,并不以本案在说明时的上下关系为限制。当然,本技术还可有其它多种实施例,在不背离本技术精神及其实质的情况下,熟悉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可根据本技术作出各种相应的改变和变形,但这些相应的改变和变形都应属于本技术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壳体局部灌胶的马达,其特征在于,包含有:/n一壳体,中央具有一筒形身部而于其中形成一转子槽,该筒形身部的开口朝下,且该筒形身部的顶部具有一顶板,该顶板具有一穿孔,该壳体还具有一外墙环绕于该筒形身部外侧,且该外墙具有一底部,而于该筒形身部、该外墙以及该底部之间形成一定子槽,该定子槽开口朝上;/n一转子,容置于该转子槽内,该转子具有一驱动轴,该驱动轴向上穿过该顶板的穿孔,且该驱动轴向下穿过该筒形身部的开口;/n一定子,容置于该定子槽内;/n一胶体,充填于该定子槽内且包覆该定子;/n一上轴承,设于该壳体且位于该筒形身部的顶板上方;以及/n一下轴承,设于该壳体且位于该筒形身部的开口下方;/n其中,该驱动轴能转动地设于该上轴承以及该下轴承。/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壳体局部灌胶的马达,其特征在于,包含有:
一壳体,中央具有一筒形身部而于其中形成一转子槽,该筒形身部的开口朝下,且该筒形身部的顶部具有一顶板,该顶板具有一穿孔,该壳体还具有一外墙环绕于该筒形身部外侧,且该外墙具有一底部,而于该筒形身部、该外墙以及该底部之间形成一定子槽,该定子槽开口朝上;
一转子,容置于该转子槽内,该转子具有一驱动轴,该驱动轴向上穿过该顶板的穿孔,且该驱动轴向下穿过该筒形身部的开口;
一定子,容置于该定子槽内;
一胶体,充填于该定子槽内且包覆该定子;
一上轴承,设于该壳体且位于该筒形身部的顶板上方;以及
一下轴承,设于该壳体且位于该筒形身部的开口下方;
其中,该驱动轴能转动地设于该上轴承以及该下轴承。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壳体局部灌胶的马达,其特征在于:...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林永裕
申请(专利权)人:合利美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中国台湾;7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