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水电分离储水式电热水器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3048997 阅读:33 留言:0更新日期:2020-01-07 14:36
一种水电分离储水式电热水器,包括外壳、保温层、内胆、隔离层、密封腔、储水腔、热水管、冷水管和排污管;隔离层设置在内胆的内部,隔离层将内胆分隔成密封腔与储水腔;密封腔的内部设置有加热组件;加热组件的内部设置有加热棒,加热组件的底部设置有电源线;加热组件上设置有循环泵;储水腔的内部设置有第一换热管与第二换热管;第二换热管设置在第一换热管上,并与第一换热管导通连接;内胆的外部设置有保温层,保温层的外部设置有外壳;外壳的底部设置有显示面板和指示灯;显示面板与温度传感器通讯连接,指示灯与电源线电性连接;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实现了水电分离,实用更加安全,同时加热效率高,更加经济环保。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水电分离储水式电热水器
本技术涉及电热水器
,尤其涉及一种水电分离储水式电热水器。
技术介绍
电热水器是指以电作为能源进行加热的热水器。是与燃气热水器、太阳能热水器相并列的三大热水器之一。电热水器按加热功率大小可分为储水式(又称容积式或储热式)、即热式、速热式(又称半储水式)三种。普通速热式电热水器与双模电热水器虽然体积差不多,但内部结构却大相径庭,速热式电热水器与储水式电热水器比仅仅是体积较小,功率更大,所以在加热速度上确实比储水式电热水器更快,但它在春季、秋季都不能达到即热,还要预热,即需要等待,而双模电热水器在春、夏、秋三个季节可用即热模式,即开即热。现有技术中的储水式电热水器一般使用加热棒对水进加热,加热棒的外部设置绝缘层,长期使用后,水垢等等杂质附着;会影响加热效率同时,容易腐蚀绝缘层,存在漏电隐患。为解决上述问题,本申请中提出一种水电分离储水式电热水器。
技术实现思路
(一)技术目的为解决
技术介绍
中存在的现有技术中的储水式电热水器一般使用加热棒对水进加热,加热棒的外部设置绝缘层,长期使用后,水垢等等杂质附着;会影响加热效率同时,容易腐蚀绝缘层,存在漏电隐患的技术问题,本技术提出一种水电分离储水式电热水器,本技术实现了水电分离,实用更加安全,同时加热效率高,更加经济环保。(二)技术方案为解决上述问题,本技术提供了一种水电分离储水式电热水器,包括外壳、保温层、内胆、隔离层、密封腔、储水腔、热水管、冷水管和排污管;隔离层设置在内胆的内部,隔离层将内胆分隔成密封腔与储水腔;密封腔的内部设置有加热组件;加热组件的内部设置有加热棒,加热组件的底部设置有电源线;加热组件上设置有循环泵,加热组件上设置有进液口与出液口;储水腔的内部设置有第一换热管与第二换热管;第一换热管呈U型,第一换热管的进液端与出液端均设置有连接法兰,第一换热管的进液端穿过隔离层与加热组件的出液口密封连接,第一换热管的出液端穿过隔离层与加热组件的进液口密封连接;第二换热管设置在第一换热管上,并与第一换热管导通连接;第一换热管、第二换热管以及加热组件内部均充满导热液;储水腔的内部设置有温度传感器;内胆的外部设置有保温层,保温层的外部设置有外壳;外壳的底部设置有显示面板和指示灯;显示面板与温度传感器通讯连接,指示灯与电源线电性连接;热水管、冷水管和排污管均伸入储水腔的内部,热水管的伸入储水腔的长度大于冷水管的伸入储水腔的长度。优选的,电源线上串联设置有漏电保护器。优选的,加热棒为电磁式加热棒或电阻式加热棒。优选的,加热棒的功率为1300W-1800W。优选的,加热组件的外部设置有隔热层。优选的,内胆为搪瓷材质或蓝钻材质。优选的,保温层采用聚氨酯材料制成。本技术的上述技术方案具有如下有益的技术效果:本技术中,使用隔离层将内胆分隔成密封腔与储水腔,冷水通过冷水管进入储水腔中,加热组件设置在密封腔中,加热组件不与冷水直接接触,实现水电分离;实际使用时,电源线连接电源为加热棒供电,加热棒为电磁式加热棒或电阻式加热棒;电磁式加热棒的内部设置有电磁线圈,外部设置有金属材料制成的导热套,导热套与加热组件内部循环流动的导热液直接进行热交换;电阻式加热棒则直接与导热液接触,进行热交换;加热棒将导热液加热,循环泵将加热的导热液从出液口送入第一换热管以及第二换热管中,第二换热管增加与水的接触面积,提高换热效率;换热后冷却下来的导热液回流至加热组件中,通过加热棒再次加热,通过循环泵循环流动;实现了冷水加热;本技术实现了水电分离,实用更加安全,同时加热效率高,更加经济环保。附图说明图1为本技术提出的水电分离储水式电热水器的结构示意图。图2为本技术提出的水电分离储水式电热水器中加热组件的内部结构示意图。图3为本技术提出的水电分离储水式电热水器中电磁式加热棒的结构示意图。附图标记:1、外壳;2、保温层;3、内胆;4、加热组件;5、电源线;6、漏电保护器;7、循环泵;8、隔离层;9、第二换热管;10、第一换热管;11、热水管;12、冷水管;13、加热棒;14、指示灯;15、显示面板;16、连接法兰;17、温度传感器;18、隔热层;19、密封腔;20、储水腔;21、排污管。具体实施方式为使本技术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明了,下面结合具体实施方式并参照附图,对本技术进一步详细说明。应该理解,这些描述只是示例性的,而并非要限制本技术的范围。此外,在以下说明中,省略了对公知结构和技术的描述,以避免不必要地混淆本技术的概念。如图1-3所示,本技术提出的一种水电分离储水式电热水器,包括外壳1、保温层2、内胆3、隔离层8、密封腔19、储水腔20、热水管11、冷水管12和排污管21;隔离层8设置在内胆3的内部,隔离层8将内胆分隔成密封腔19与储水腔20;密封腔19的内部设置有加热组件4;加热组件4的内部设置有加热棒13,加热组件4的底部设置有电源线5;加热组件4上设置有循环泵7,加热组件4上设置有进液口与出液口;储水腔20的内部设置有第一换热管10与第二换热管9;第一换热管10呈U型,第一换热管10的进液端与出液端均设置有连接法兰16,第一换热管10的进液端穿过隔离层8与加热组件4的出液口密封连接,第一换热管10的出液端穿过隔离层8与加热组件4的进液口密封连接;第二换热管9设置在第一换热管10上,并与第一换热管10导通连接;第一换热管10、第二换热管9以及加热组件4内部均充满导热液;储水腔20的内部设置有温度传感器17;内胆3的外部设置有保温层2,保温层2的外部设置有外壳1;外壳1的底部设置有显示面板15和指示灯14;显示面板15与温度传感器17通讯连接,指示灯14与电源线5电性连接;热水管11、冷水管12和排污管21均伸入储水腔20的内部,热水管11的伸入储水腔20的长度大于冷水管12的伸入储水腔20的长度。本技术中,使用隔离层将内胆分隔成密封腔19与储水腔20,冷水通过冷水管12进入储水腔20中,加热组件4设置在密封腔19中,加热组件4不与冷水直接接触,实现水电分离;实际使用时,电源线5连接电源,为加热棒13供电,加热棒13为电磁式加热棒或电阻式加热棒;电磁式加热棒的内部设置有电磁线圈,外部设置有金属材料制成的导热套,导热套与加热组件4内部循环流动的导热液直接进行热交换;电阻式加热棒则直接与导热液接触,进行热交换;加热棒13将导热液加热,循环泵7将加热的导热液从出液口送入第一换热管10以及第二换热管9中,第二换热管9为U型或S型,第二换热管9增加与水的接触面积,提高换热效率;换热后冷却下来的导热液回流至加热组件4中,通过加热棒13再次加热,通过循环泵循环流动;实现了冷水加热;本技术实现了水电分离,实用更加安全,同时加热效率高,更加经济环保。在一个可选的实施例中,电源线5上串联设置有漏电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水电分离储水式电热水器,其特征在于,包括外壳(1)、保温层(2)、内胆(3)、隔离层(8)、密封腔(19)、储水腔(20)、热水管(11)、冷水管(12)和排污管(21);/n隔离层(8)设置在内胆(3)的内部,隔离层(8)将内胆分隔成密封腔(19)与储水腔(20);密封腔(19)的内部设置有加热组件(4);加热组件(4)的内部设置有加热棒(13),加热组件(4)的底部设置有电源线(5);加热组件(4)上设置有循环泵(7),加热组件(4)上设置有进液口与出液口;/n储水腔(20)的内部设置有第一换热管(10)与第二换热管(9);第一换热管(10)呈U型,第一换热管(10)的进液端与出液端均设置有连接法兰(16),第一换热管(10)的进液端穿过隔离层(8)与加热组件(4)的出液口密封连接,第一换热管(10)的出液端穿过隔离层(8)与加热组件(4)的进液口密封连接;第二换热管(9)设置在第一换热管(10)上,并与第一换热管(10)导通连接;第一换热管(10)、第二换热管(9)以及加热组件(4)内部均充满导热液;储水腔(20)的内部设置有温度传感器(17);/n内胆(3)的外部设置有保温层(2),保温层(2)的外部设置有外壳(1);外壳(1)的底部设置有显示面板(15)和指示灯(14);显示面板(15)与温度传感器(17)通讯连接,指示灯(14)与电源线(5)电性连接;热水管(11)、冷水管(12)和排污管(21)均伸入储水腔(20)的内部,热水管(11)的伸入储水腔(20)的长度大于冷水管(12)的伸入储水腔(20)的长度。/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水电分离储水式电热水器,其特征在于,包括外壳(1)、保温层(2)、内胆(3)、隔离层(8)、密封腔(19)、储水腔(20)、热水管(11)、冷水管(12)和排污管(21);
隔离层(8)设置在内胆(3)的内部,隔离层(8)将内胆分隔成密封腔(19)与储水腔(20);密封腔(19)的内部设置有加热组件(4);加热组件(4)的内部设置有加热棒(13),加热组件(4)的底部设置有电源线(5);加热组件(4)上设置有循环泵(7),加热组件(4)上设置有进液口与出液口;
储水腔(20)的内部设置有第一换热管(10)与第二换热管(9);第一换热管(10)呈U型,第一换热管(10)的进液端与出液端均设置有连接法兰(16),第一换热管(10)的进液端穿过隔离层(8)与加热组件(4)的出液口密封连接,第一换热管(10)的出液端穿过隔离层(8)与加热组件(4)的进液口密封连接;第二换热管(9)设置在第一换热管(10)上,并与第一换热管(10)导通连接;第一换热管(10)、第二换热管(9)以及加热组件(4)内部均充满导热液;储水腔(20)的内部设置有温度传感器(17);
内胆(3)的外部设置有保温层(2),保温层(2)的外部设置有外...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李金钟
申请(专利权)人:广东爱普电器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广东;44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