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温湿度调节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23048781 阅读:17 留言:0更新日期:2020-01-07 14:34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及空气调节的技术领域,更具体地,涉及一种温湿度调节装置,包括壳体、温湿度控制器、对当前环境温湿度进行采集的温湿度传感器、用于制冷降温减湿及在壳体内形成湿源的制冷组件、用于加热升温及加热所述湿源实现湿度调节的加热组件、以及控制壳体内环境开放或封闭的开闭机构,所述温湿度传感器连接于温湿度控制器的输入端,所述制冷组件、加热组件及开闭机构连接于温湿度控制器的输出端,所述开闭机构设于壳体的侧壁,所述开闭机构旁侧设有循环风机。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具有多种调节模式,在保持温度在设定范围内时,能够对空气湿度进行精确控制和调节,且适用于空气低露点或冰点温度0℃以下的加湿或减湿,具有广泛的应用范围和较好的实用性。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温湿度调节装置
本技术涉及空气调节的
,更具体地,涉及一种温湿度调节装置。
技术介绍
目前,温度调节常通过空调机、冷冻机、电加热器、热泵实现,湿度调节常通过冷冻除湿机、转轮除湿机、固体或液体除湿、电热(极)式加湿器、干蒸气加湿器、高压喷雾加湿、超声波及湿膜加湿来实现,而温湿度的调节是由降温设备、升温设备、减湿设备及加湿设备的功能组合实现。然而,组合得到的温湿度调节装置一方面设备结构复杂、功能单一、调节精度差、造价和运行费用较高,另一方面无法适用于空气低露点温度或冰点温度0℃以下的温湿度调节。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在于克服现有技术的不足,提供一种温湿度调节装置,具有降温、升温、减湿、加湿多种运行状态,控制准确且功能多样。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技术采用的技术方案是:提供一种温湿度调节装置,包括壳体、温湿度控制器、对当前环境温湿度进行采集的温湿度传感器、用于制冷降温减湿及在壳体内形成湿源的制冷组件、用于加热升温及加热所述湿源实现湿度调节的加热组件、以及控制壳体内环境开放或封闭的开闭机构,所述温湿度传感器连接于温湿度控制器的输入端,所述制冷组件、加热组件及开闭机构连接于温湿度控制器的输出端,所述开闭机构设于壳体的侧壁,所述开闭机构旁侧设有循环风机。本技术的温湿度调节装置,温湿度控制器根据温湿度传感器采集的温湿度数据,通过控制制冷组件和开闭机构实现制冷、减湿,通过控制加热组件和开闭机构实现升温、加湿,循环风机的设置保证空气的顺畅流入和顺畅流出。本技术加湿所采用的湿源在制冷减湿的过程中形成,加湿无需外加湿源,具有较为明显的节能效果。本技术具有多种调节模式,在保持温度在设定范围内时,能够对空气湿度进行精确控制和调节,且适用于空气低露点或冰点温度0℃以下的加湿或减湿,具有广泛的应用范围和较好的实用性。进一步地,所述制冷组件包括制冷压缩冷凝机组及蒸发式表冷器,所述制冷压缩冷凝机组及蒸发式表冷器中流通有制冷剂,,蒸发式表冷器设于壳体内侧。本技术的制冷压缩冷凝机组包括压缩机和冷凝器,压缩机向冷凝器排入高温高压的过热蒸气,蒸气在冷凝器中向环境介质散热,冷却成高压高热液体,经减压节流后,以饱和蒸气状态喷入蒸发式表冷器内气化,吸收流入空气的热量后变成低温低压的饱和蒸气,进行循环。进一步地,所述加热组件包括嵌设于蒸发式表冷器的第一电加热器。在升温工作时,启动第一电加热器加热由循环风机进入的空气并由循环风机排出;在去除壳体内形成的水、冰、霜时,启动第一电加热器加热融化或升华凝结于蒸发式表冷器表面的水、冰、霜。进一步地,所述加热组件还包括设于壳体下部的第二电加热器。在去除壳体内形成的水、冰、霜时,启动第一电加热器、第二电加热器在壳体内形成立体加热,保证水、冰、霜的快速吸热和状态变化;为保证由循环风机进入的空气充分加热,也可同时启动第一电加热器、第二电加热器提高加热效率。进一步地,所述壳体底部设有排水装置。在减湿工作时,空气中的水蒸气流经蒸发式表冷器的表面冷凝析出水、霜、冰;为防止凝结在蒸发式表冷器表面的霜和冰影响蒸发式表冷器的换热效率,在霜、冰达到设定体积或质量时,启动第一电加热器和第二电加热器升温融化霜和冰为水,融化得到的水由排水装置排出。进一步地,所述排水装置包括集水底盘、排水管道以及排水控制阀,所述集水底盘连接于壳体底部,所述排水管道连接于集水底盘的下方,所述排水控制阀位于排水管道上,且排水控制阀与温湿度控制器连接。在霜、冰积累达到设定体积或质量时,启动第一电加热器和第二电加热器的同时,关闭开闭机构,打开排水控制阀,利于水的排出。为便于融化得到的水顺利排出,本技术的集水底盘可设置为横截直径自上而下逐渐均匀减小的棱台结构。进一步地,所述控制器的输入端还连接有用于设定温湿度调节装置工作模式的按键模块,所述工作模式包括升温模式、降温模式、减湿模式以及加湿模式。通过按键模块选定工作模式,温湿度控制器控制对应的部件工作,从而实现不同工作模式的切换及不同工作模式之间的结合,在降温或升温变温工作时,能够控制空气湿度在设定范围内。另外,本技术也可通过按键模块设定温度范围和湿度范围,由温湿度传感器监测环境温湿度,温湿度控制器控制加热组件、制冷组件、开闭机构工作状态,控制环境温湿度在设定的温度范围和湿度范围内。与现有技术相比,本技术的有益效果是:(1)本技术具有多种调节模式,在保持温度在设定范围内时,能够对空气湿度进行精确控制和调节,具有较好的实用性;(2)本技术可适用于空气低露点或冰点温度0℃以下的加湿或减湿,具有广泛的应用范围;(3)本技术加湿所采用的湿源在制冷减湿的过程中形成,加湿无需外加湿源,具有较为明显的节能效果。附图说明图1为本技术的温湿度调节装置的结构示意图I;图2为本技术的温湿度调节装置的结构示意图II;图3为本技术的温湿度调节装置的控制原理图。附图中:1-壳体;2-开闭机构;3-蒸发式表冷器;4-第一电加热器;5-第二电加热器;6-循环风机;7-集水底盘;8-排水管道;9-排水控制阀;10-制冷压缩冷凝机组;11-温湿度控制器;12-温湿度传感器;13-按键模块。具体实施方式下面结合具体实施方式对本技术作进一步的说明。其中,附图仅用于示例性说明,表示的仅是示意图,而非实物图,不能理解为对本专利的限制;为了更好地说明本技术的实施例,附图某些部件会有省略、放大或缩小,并不代表实际产品的尺寸;对本领域技术人员来说,附图中某些公知结构及其说明可能省略是可以理解的。本技术实施例的附图中相同或相似的标号对应相同或相似的部件;在本技术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若有术语“上”、“下”、“左”、“右”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技术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附图中描述位置关系的用语仅用于示例性说明,不能理解为对本专利的限制,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的具体含义。实施例一如图1至图3所示为本技术的温湿度调节装置的实施例,包括壳体1、温湿度控制器11、对当前环境温湿度进行采集的温湿度传感器12、用于制冷降温减湿及在壳体1内形成湿源的制冷组件、用于加热升温及加热所述湿源实现湿度调节的加热组件、以及控制壳体1内环境开放或封闭的开闭机构2,所述温湿度传感器12连接于温湿度控制器11的输入端,所述制冷组件、加热组件及开闭机构2连接于温湿度控制器11的输出端,所述开闭机构2设于壳体1的侧壁,所述开闭机构2旁侧设有循环风机6。本实施例的开闭机构2可为电动密闭阀、百叶风阀、自重式风阀、电动门帘、自动卷帘及电动平移门板等可实现壳体1内环境开放或封闭的机构。本实施例在实施时,温湿度控制器11根据温湿度传感器12采集的温湿度数据,通过控制制冷组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温湿度调节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壳体(1)、温湿度控制器(11)、对当前环境温湿度进行采集的温湿度传感器(12)、用于制冷降温减湿及在壳体(1)内形成湿源的制冷组件、用于加热升温及加热所述湿源实现湿度调节的加热组件、以及控制壳体(1)内环境开放或封闭的开闭机构(2),所述温湿度传感器(12)连接于温湿度控制器(11)的输入端,所述制冷组件、加热组件及开闭机构(2)连接于温湿度控制器(11)的输出端,所述开闭机构(2)设于壳体(1)的侧壁,所述开闭机构(2)旁侧设有循环风机(6)。/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温湿度调节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壳体(1)、温湿度控制器(11)、对当前环境温湿度进行采集的温湿度传感器(12)、用于制冷降温减湿及在壳体(1)内形成湿源的制冷组件、用于加热升温及加热所述湿源实现湿度调节的加热组件、以及控制壳体(1)内环境开放或封闭的开闭机构(2),所述温湿度传感器(12)连接于温湿度控制器(11)的输入端,所述制冷组件、加热组件及开闭机构(2)连接于温湿度控制器(11)的输出端,所述开闭机构(2)设于壳体(1)的侧壁,所述开闭机构(2)旁侧设有循环风机(6)。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温湿度调节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制冷组件包括制冷压缩冷凝机组(10)及蒸发式表冷器(3),所述制冷压缩冷凝机组(10)及蒸发式表冷器(3)中流通有制冷剂,所述蒸发式表冷器(3)设于壳体(1)内侧。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温湿度调节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加热组件包...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张伟武张卓立
申请(专利权)人:广州百立可科技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广东;44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