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专利查询>刘志德专利>正文

新型的给水排污一体式系统技术方案

技术编号:23044407 阅读:28 留言:0更新日期:2020-01-07 13:51
新型的给水排污一体式系统,它涉及给水排污系统技术领域。它包含基座、给水筒、缓冲腔体、喷嘴、进液口、过滤箱、排污筒、液位计、降解腔体、第一电磁阀、检测腔体、第二电磁阀、第一水泵、动力腔体、水质检测仪、第二水泵、输送腔体、透明观察窗、控制面板、扣槽、环形承载板、活性炭过滤网、环形支撑块、扣柱、支杆、料斗、第三电磁阀、连接柱,所述基座顶端的一侧设有给水筒,给水筒顶部的中心位置处设有缓冲腔体。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后,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有益效果为:提高了给水排污系统使用时的安全性,提高了给水排污系统使用时的便捷性,而且提高了给水排污系统使用时的排污效果,在同行领域中性能优越且推广性强。

New integrated system of water supply and sewerage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新型的给水排污一体式系统
本技术涉及给水排污系统
,具体涉及新型的给水排污一体式系统。
技术介绍
给水排污系统是为人们的生活、生产、市政和消防提供用水和废水排除设施的总称,给水排污系统是任何建筑都必不可少的重要组成部分,一般建筑物的给排水系统包括生活给水系统、生活排水系统和消防系统,这几个系统都是楼宇自动化系统重要的监控对象,目前市面上的给水排污系统多种多样,但功能性较为单一,只能满足人们基本的需求,传统的给水排污系统不具备相应过滤给水的功能,存在一定的安全隐患,其安全性得不到保障,另者给水排污系统不具备相应自动投放的功能,使用时有所不便,时常困扰着人们,部分给水排污系统不具备循环过滤的功能,排污效果得不到保障,环保性一般,还需加以改善,因此针对上述给水排污系统还需作出相应的改善。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在于针对现有技术的缺陷和不足,提供新型的给水排污一体式系统,不仅提高了给水排污系统使用时的安全性,提高了给水排污系统使用时的便捷性,而且提高了给水排污系统使用时的排污效果,在同行领域中性能优越且推广性强。为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采用以下技术方案是:它包含基座、给水筒、缓冲腔体、喷嘴、进液口、过滤箱、排污筒、液位计、降解腔体、第一电磁阀、检测腔体、第二电磁阀、第一水泵、动力腔体、水质检测仪、第二水泵、输送腔体、透明观察窗、控制面板、扣槽、环形承载板、活性炭过滤网、环形支撑块、扣柱、支杆、料斗、第三电磁阀、连接柱,所述基座顶端的一侧设有给水筒,给水筒顶部的中心位置处设有缓冲腔体,缓冲腔体底端的中心位置处设有喷嘴,给水筒底部的一侧设有输送腔体,给水筒一侧的基座顶端设有排污筒,排污筒内部的底端设有动力腔体,动力腔体内部的一侧设有水质检测仪,动力腔体上方的排污筒内部设有检测腔体,检测腔体上方的排污筒内部设有降解腔体,降解腔体一侧的内壁上设有液位计,降解腔体远离液位计一侧的内壁上设有过滤箱,给水筒顶端的中心位置处设有进液口,且进液口的底端延伸至给水筒的内部,排污筒远离给水筒一侧的外壁上设有透明观察窗,透明观察窗一侧的排污筒外壁上设有控制面板,且控制面板内部PLC控制器的输出端与水质检测仪的输入端电性连接,控制面板内部PLC控制器的输入端与液位计的输出端电性连接。所述喷嘴下方的给水筒内壁上设有环形承载板,环形承载板的内侧安装有活性炭过滤网,同时环形承载板下方的给水筒内壁上设有环形支撑块,环形支撑块的顶部设有等间距的扣槽,而且扣槽位置处的环形承载板底端皆固定有扣柱,且扣柱与扣槽相互配合。所述排污筒的上方设有料斗,料斗两侧的排污筒顶端皆设有支杆,同时支杆靠近料斗一侧的外壁上设有连接柱,且连接柱的一端与料斗的外壁固定连接,而且料斗的底端设有第三电磁阀,且第三电磁阀的底端通过导管延伸至降解腔体的内部,第三电磁阀的输入端与控制面板内部PLC控制器的输出端电性连接。所述检测腔体顶部的中心位置处设有第一电磁阀,且第一电磁阀的输入端通过导管延伸至降解腔体的内部,第一电磁阀的输出端设有导管,第一电磁阀的输入端与控制面板内部PLC控制器的输出端电性连接。所述动力腔体顶部的中心位置处设有第二电磁阀,且第二电磁阀的输入端通过导管延伸至检测腔体的内部,第二电磁阀的输出端通过导管与水质检测仪的外壁相连通,第二电磁阀的输入端与控制面板内部PLC控制器的输出端电性连接。所述水质检测仪一侧的动力腔体内部设有第一水泵,且第一水泵的输入端通过导管延伸至检测腔体的内部,第一水泵的输出端通过导管延伸至降解腔体的内部,第一水泵的输入端与控制面板内部PLC控制器的输出端电性连接。所述输送腔体内部的中心位置处设有第二水泵,且第二水泵的输入端通过导管延伸至给水筒的底部,第二水泵的输出端通过导管延伸至降解腔体的内部,第二水泵的输入端与控制面板内部PLC控制器的输出端电性连接。与现有技术相比,本技术的有益效果是:该新型的给水排污一体式系统不仅提高了给水排污系统使用时的安全性,提高了给水排污系统使用时的便捷性,而且提高了给水排污系统使用时的排污效果;1、通过在喷嘴下方给水筒内壁上设环形承载板,环形承载板内侧安装活性炭过滤网,环形承载板下方给水筒内壁上设环形支撑块,环形支撑块顶部设等间距的扣槽,扣槽位置处环形承载板底端固定扣柱,实现了给水排污系统过滤给水的功能,从而提高了给水排污系统使用时的安全性;2、通过在降解腔体一侧内壁上设液位计,排污筒上方设料斗,料斗两侧排污筒顶端设支杆,支杆靠近料斗一侧外壁上设连接柱,料斗底端设第三电磁阀,实现了给水排污系统自动投放的功能,从而提高了给水排污系统使用时的便捷性;3、通过在动力腔体内部一侧设水质检测仪,动力腔体顶部中心位置处设第二电磁阀,水质检测仪一侧动力腔体内部设第一水泵,实现了给水排污系统循环过滤的功能,从而提高了给水排污系统使用时的排污效果。附图说明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技术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性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图1为本技术的主视结构示意图;图2为本技术的侧视结构示意图;图3为本技术的A处放大结构示意图;图4为本技术的料斗放大结构示意图;图5为本技术的系统框架结构示意图。附图标记说明:1、基座;2、给水筒;3、缓冲腔体;4、喷嘴;5、进液口;6、过滤箱;7、排污筒;8、液位计;9、降解腔体;10、第一电磁阀;11、检测腔体;12、第二电磁阀;13、第一水泵;14、动力腔体;15、水质检测仪;16、第二水泵;17、输送腔体;18、透明观察窗;19、控制面板;20、扣槽;21、环形承载板;22、活性炭过滤网;23、环形支撑块;24、扣柱;25、支杆;26、料斗;27、第三电磁阀;28、连接柱。具体实施方式参看图1-图5所示,本具体实施方式采用的技术方案是:它包含基座1、给水筒2、缓冲腔体3、喷嘴4、进液口5、过滤箱6、排污筒7、液位计8、降解腔体9、第一电磁阀10、检测腔体11、第二电磁阀12、第一水泵13、动力腔体14、水质检测仪15、第二水泵16、输送腔体17、透明观察窗18、控制面板19、扣槽20、环形承载板21、活性炭过滤网22、环形支撑块23、扣柱24、支杆25、料斗26、第三电磁阀27、连接柱28,基座1顶端的一侧设有给水筒2,给水筒2顶部的中心位置处设有缓冲腔体3,缓冲腔体3底端的中心位置处设有喷嘴4,给水筒2底部的一侧设有输送腔体17,给水筒2一侧的基座1顶端设有排污筒7,排污筒7内部的底端设有动力腔体14,动力腔体14内部的一侧设有水质检测仪15,该水质检测仪15的型号可为OU1600,动力腔体14上方的排污筒7内部设有检测腔体11,检测腔体11上方的排污筒7内部设有降解腔体9,降解腔体9一侧的内壁上设有液位计8,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新型的给水排污一体式系统,其特征在于:它包含基座(1)、给水筒(2)、缓冲腔体(3)、喷嘴(4)、进液口(5)、过滤箱(6)、排污筒(7)、液位计(8)、降解腔体(9)、第一电磁阀(10)、检测腔体(11)、第二电磁阀(12)、第一水泵(13)、动力腔体(14)、水质检测仪(15)、第二水泵(16)、输送腔体(17)、透明观察窗(18)、控制面板(19)、扣槽(20)、环形承载板(21)、活性炭过滤网(22)、环形支撑块(23)、扣柱(24)、支杆(25)、料斗(26)、第三电磁阀(27)、连接柱(28),所述基座(1)顶端的一侧设有给水筒(2),给水筒(2)顶部的中心位置处设有缓冲腔体(3),缓冲腔体(3)底端的中心位置处设有喷嘴(4),给水筒(2)底部的一侧设有输送腔体(17),给水筒(2)一侧的基座(1)顶端设有排污筒(7),排污筒(7)内部的底端设有动力腔体(14),动力腔体(14)内部的一侧设有水质检测仪(15),动力腔体(14)上方的排污筒(7)内部设有检测腔体(11),检测腔体(11)上方的排污筒(7)内部设有降解腔体(9),降解腔体(9)一侧的内壁上设有液位计(8),降解腔体(9)远离液位计(8)一侧的内壁上设有过滤箱(6),给水筒(2)顶端的中心位置处设有进液口(5),且进液口(5)的底端延伸至给水筒(2)的内部,排污筒(7)远离给水筒(2)一侧的外壁上设有透明观察窗(18),透明观察窗(18)一侧的排污筒(7)外壁上设有控制面板(19),且控制面板(19)内部PLC控制器的输出端与水质检测仪(15)的输入端电性连接,控制面板(19)内部PLC控制器的输入端与液位计(8)的输出端电性连接。/n...

【技术特征摘要】
1.新型的给水排污一体式系统,其特征在于:它包含基座(1)、给水筒(2)、缓冲腔体(3)、喷嘴(4)、进液口(5)、过滤箱(6)、排污筒(7)、液位计(8)、降解腔体(9)、第一电磁阀(10)、检测腔体(11)、第二电磁阀(12)、第一水泵(13)、动力腔体(14)、水质检测仪(15)、第二水泵(16)、输送腔体(17)、透明观察窗(18)、控制面板(19)、扣槽(20)、环形承载板(21)、活性炭过滤网(22)、环形支撑块(23)、扣柱(24)、支杆(25)、料斗(26)、第三电磁阀(27)、连接柱(28),所述基座(1)顶端的一侧设有给水筒(2),给水筒(2)顶部的中心位置处设有缓冲腔体(3),缓冲腔体(3)底端的中心位置处设有喷嘴(4),给水筒(2)底部的一侧设有输送腔体(17),给水筒(2)一侧的基座(1)顶端设有排污筒(7),排污筒(7)内部的底端设有动力腔体(14),动力腔体(14)内部的一侧设有水质检测仪(15),动力腔体(14)上方的排污筒(7)内部设有检测腔体(11),检测腔体(11)上方的排污筒(7)内部设有降解腔体(9),降解腔体(9)一侧的内壁上设有液位计(8),降解腔体(9)远离液位计(8)一侧的内壁上设有过滤箱(6),给水筒(2)顶端的中心位置处设有进液口(5),且进液口(5)的底端延伸至给水筒(2)的内部,排污筒(7)远离给水筒(2)一侧的外壁上设有透明观察窗(18),透明观察窗(18)一侧的排污筒(7)外壁上设有控制面板(19),且控制面板(19)内部PLC控制器的输出端与水质检测仪(15)的输入端电性连接,控制面板(19)内部PLC控制器的输入端与液位计(8)的输出端电性连接。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新型的给水排污一体式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喷嘴(4)下方的给水筒(2)内壁上设有环形承载板(21),环形承载板(21)的内侧安装有活性炭过滤网(22),同时环形承载板(21)下方的给水筒(2)内壁上设有环形支撑块(23),环形支撑块(23)的顶部设有等间距的扣槽(20),而且扣槽(20)位置处的环形承载板(21)底端皆固定有扣柱(24),且扣柱(24)与扣槽(20)相互配合。...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刘志德
申请(专利权)人:刘志德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广东;44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