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装配式轻钢框架-复合墙结构及其装配方法
本专利技术涉及复合墙结构
,尤其涉及一种装配式轻钢框架-复合墙结构及其装配方法。
技术介绍
墙板按建筑功能分为内墙板和外墙板。内墙板主要用作承重构件,用单一材料做成。外墙板一般为非承重墙板,兼有保温、隔热、防水等功能,构造较为复杂,外墙有采用多种材料制成复合强A版,为了加强复合墙板的承重强度,通常会将复合墙板配合轻钢框架使用。现有建筑
中,适用于装配式房屋的墙板主要分为木墙、预制钢筋混凝土剪力墙、钢板剪力墙、冷弯薄壁型刚组合墙体、冷弯薄壁型混凝土剪力墙。目前,国内外大部分装配式墙板的装配化程度还停留在构件层面上,对整体墙板的模块化设计、模块化生产、模块化运输、模块化安装还有一定的差距,复合墙在采用框架进行安装时,其装配的过程复杂,安装效率较低,从而影响在实际工程中的使用。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的目的是提供一种装配便捷、安装效率高的装配式轻钢框架-复合墙结构。本专利技术的技术方案如下:一种装配式轻钢框架-复合墙结构,包括内墙、设 ...
【技术保护点】
1.一种装配式轻钢框架-复合墙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内墙、设置在内墙外侧的外墙和涨紧框架;/n所述内墙的中部形成有置放腔,所述置放腔中设有驱动丝杆;/n所述涨紧框架包括位于内墙及外墙之间的L型框架、位于置放腔内的位移板和穿过内墙连接L型框架及位移板的横板,所述横板及位移板与所述驱动丝杆螺纹配合,当驱动丝杆转动时带动L型框架涨紧外墙。/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装配式轻钢框架-复合墙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内墙、设置在内墙外侧的外墙和涨紧框架;
所述内墙的中部形成有置放腔,所述置放腔中设有驱动丝杆;
所述涨紧框架包括位于内墙及外墙之间的L型框架、位于置放腔内的位移板和穿过内墙连接L型框架及位移板的横板,所述横板及位移板与所述驱动丝杆螺纹配合,当驱动丝杆转动时带动L型框架涨紧外墙。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装配式轻钢框架-复合墙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置放腔的内壁顶部和底部均形成有横孔,且所述横板滑动安装在横孔内,所述置放腔的内壁上开设有转动槽以用于所述驱动丝杆转动安装在转动槽内。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装配式轻钢框架-复合墙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置放腔的底部形成一操作孔,所述操作孔内设有操作板和设置在操作板下方的定位组件,所述操作板的顶部设有挤压块,且在所述驱动丝杆上开设有与该挤压块相配合的环形槽,当控制操作板时,带动驱动丝杆转动以使定位组件定位操作板。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装配式轻钢框架-复合墙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定位组件包括牵引板、第一三角板、连柱和第二三角板,所述牵引板设置在操作板的底部一侧,所述第一三角板安装在牵引板的底部,所述操作孔的内壁上形成一侧槽,所述侧槽的底部开设有连柱孔,所述连柱通过连柱孔安装在侧槽内,所述第二三角板安装在连柱的顶部,当推动操作板带动挤压块推动驱动丝杆转动时,操作板带动牵引板朝向侧槽移动以使牵引板带动第一三角板与第二三角板配合而卡紧操作板。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装配式轻钢框架-复合墙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连柱的外侧套设有第二弹簧,所述第二弹簧的顶部与第二三角板的底部连接,所述第二弹簧的底部与侧槽的内侧底部连接以用于在第二弹簧的作用下使第二三角板回复原位,所述连柱的底部设有底板以用于限位连柱的移动位置。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装配式轻钢框架-复合墙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三角板与第二三角板的规格相同,且在初始状态下,所述第一三角板及第二三角板位于同一水平线上。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装配式轻钢框架-复合墙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驱动丝杆上设置的位移板的数量为2个,且对称设置在驱动丝杆上,2个所述位移板上开设的螺孔的旋向相反且...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孟令一,张舵,刘岩,
申请(专利权)人:华北理工大学,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河北;13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