充气轮胎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3037672 阅读:46 留言:0更新日期:2020-01-07 12:45
提供一种充气轮胎,其能够降低胎面部的接地端附近的刚性而抑制偏磨损的发生,同时还能够缓和局部的应力集中,从而能够提高耐久性。充气轮胎具备:胎面部(16)、胎侧部(14)、设置在胎面部(16)与胎侧部(14)之间的支承部(18)、以及沿着周向而设置在支承部(18)的凹缺部(50),凹缺部(50)的底面的截面形状形成为如下所述而得到的曲线形状,即:以随着从轮胎径向外侧(Ro)越趋向内侧(Ri)而曲率半径越发变小的方式来配置曲率半径不同的圆弧(51、52),并将邻接的圆弧(51、52)在具有共用切线的切点处连接起来而得到的曲线形状。

Pneumatic tire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充气轮胎
本专利技术涉及充气轮胎。
技术介绍
充气轮胎在通常行驶时,在胎面部的接地端附近,接地压力较高。由此,有时会发生:接地端附近的磨损量大于其他部分磨损量的这样的偏磨损。作为抑制这种偏磨损的方法,提出过有下述的方案(例如,下述的专利文献1及2),即,在设置于胎面部与胎侧部之间的支承部设置有:朝向轮胎宽度方向内侧凹陷的凹部,由此,能够降低胎面部的接地端附近的刚性而降低接地压力,从而能够抑制偏磨损的发生。现有技术文献专利文献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平2009-173265号公报专利文献2:日本特开平2009-56955号公报
技术实现思路
然而,根据上述专利文献1以及2,由于设置于支承部的凹部的底面的截面形状是由单一的圆弧形状构成的,这样,因在胎面部的接地端附近承受到的载荷而产生的变形就会容易集中到凹部的底面顶部,由此容易发生以该底面顶部为起点的破损。本专利技术鉴于上述的问题点,目的就是提供一种充气轮胎,该充气轮胎在支承部设置有凹部而使胎面部的接地端附近的刚性降低以抑制偏磨损的发生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充气轮胎,其具备:胎面部、胎侧部、设置在所述胎面部与所述胎侧部之间的支承部、以及从所述支承部的外表面朝向轮胎宽度方向内侧凹陷的凹缺部,所述充气轮胎的特征在于,/n所述凹缺部的底面的截面形状形成为如下所述而得到的曲线形状,即:以随着从轮胎径向外侧越趋向内侧而曲率半径越发变小的方式来配置曲率半径不同的多个圆弧,并将邻接的圆弧在具有共用切线的切点处连接起来而得到的曲线形状。/n

【技术特征摘要】
20180629 JP 2018-1249491.一种充气轮胎,其具备:胎面部、胎侧部、设置在所述胎面部与所述胎侧部之间的支承部、以及从所述支承部的外表面朝向轮胎宽度方向内侧凹陷的凹缺部,所述充气轮胎的特征在于,
所述凹缺部的底面的截面形状形成为如下所述而得到的曲线形状,即:以随着从轮胎径向外侧越趋向内侧而曲率半径越发变小的方式来配置曲率半径不同的多个圆弧,并将邻接的圆弧在具有共用切线的切点处连接起来而得到的曲线形状。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充气轮胎,其特征在于,
在胎面部具备带束,
在所述凹缺部的底面之中的由曲率半径最小的圆弧构成的部分形成于:在所述轮胎径向上与所述带束的端部的至少一部分相重叠的位置。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充气轮胎,其特征在于,
具备:沿着轮胎周向而设置在从所述凹缺部的轮胎径向内侧至轮胎最大宽度位置之间的多个突条、以及通过所述突条而形成出的且沿着轮胎周向延伸的凹部。


4.根...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大田和贵
申请(专利权)人:通伊欧轮胎株式会社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日本;JP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