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线充电线圈、无线充电组件及电子设备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3026269 阅读:27 留言:0更新日期:2020-01-03 17:22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一种无线充电线圈、无线充电组件及电子设备,无线充电线圈包括第一连接端和第二连接端,其中,所述第一连接端设置在所述无线充电线圈的中间,所述第二连接端设置在所述无线充电线圈的边缘,所述第一连接端用于直接连接电路板上的连接点。可以减小了无线充电线圈的厚度。

Wireless charging coil, wireless charging components and electronic equipment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无线充电线圈、无线充电组件及电子设备
本申请涉及电子设备
,特别涉及一种无线充电线圈、无线充电组件及电子设备。
技术介绍
随着无线充电的普及,越来越多的电子设备都支持无线充电等功能。例如智能手机和无线充电底座。智能手机和无线充电底座通过无线充电线圈进行非接触无线充电。然而,现有的无线充电线圈包括第一抽头和第二抽头,用于连接无线充电电路,其中,第一抽头设置在无线充电线圈外部边缘,第二抽头从无线充电线圈内部拉出至与第一抽头并列,第一抽头和第二抽头在一起方便无线充电线圈与主板的电气连接。但是因为第二抽头是从无线充电线圈内部拉出,第二抽头从无线充电线圈内部延伸至无线充电线圈边缘的区间就会有两层走线的厚度,增加了无线充电线圈的厚度。
技术实现思路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一种无线充电线圈、无线充电组件及电子设备,可以减小无线充电线圈的厚度。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一种无线充电线圈,其包括第一连接端和第二连接端,其中,所述第一连接端设置在所述无线充电线圈的中间,所述第二连接端设置在所述无线充电线圈的边缘,所述第一连接端用于直接连接电路板上的连接点。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一种无线充电组件,其包括:无线充电线圈,所述无线充电线圈包括第一连接端和第二连接端,其中,所述第一连接端设置在所述无线充电线圈的中间,所述第二连接端设置在所述无线充电线圈的边缘;电路板,所述电路板包括设置在所述电路板表面的第一连接点和第二连接点,所述第一连接点与所述第一连接端直接电性连接,所述第二连接点与所述第二连接端电性连接,所述第一连接点和所述第二连接点用于电性连接无线充电电路。本申请实施例还提供一种电子设备,其包括壳体和无线充电组件,所述无线充电组件设置在所述壳体内,所述无线充电组件包括无线充电线圈和电路板;所述无线充电线圈包括第一连接端和第二连接端,其中,所述第一连接端设置在所述无线充电线圈的中间,所述第二连接端设置在所述无线充电线圈的边缘;所述电路板包括设置在所述电路板表面的第一连接点和第二连接点,所述第一连接点与所述第一连接端直接电性连接,所述第二连接点与所述第二连接端电性连接,所述第一连接点和所述第二连接点用于电性连接无线充电电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无线充电线圈,其包括第一连接端和第二连接端,其中,所述第一连接端设置在所述无线充电线圈的中间,所述第二连接端设置在所述无线充电线圈的边缘,所述第一连接端用于直接连接电路板上的连接点。无线充电线圈的第一连接端在无线充电线圈内就与电路板的连接点直接电性连接,不需要再从无线充电线圈内拉出到无线充电线圈外,第一连接端的出线不需要穿过无线充电线圈,不会有两层无线充电线圈走线的厚度,减小了无线充电线圈的厚度。附图说明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申请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图1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无线充电线圈的结构示意图。图2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无线充电组件的第一种结构示意图。图3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无线充电组件的第二种结构示意图。图4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无线充电组件的第三种结构示意图。图5是图4中A-A’方向的截面图。图6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无线充电组件的第四种结构示意图。图7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无线充电组件的第五种结构示意图。图8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无线充电的整体示意图。图9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无线充电装置的示意性结构图。图10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无线充电系统的示意性结构图。具体实施方式下面将结合本申请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申请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申请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申请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申请保护的范围。在本申请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第一”、“第二”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一个或者更多个特征。在本申请的描述中,“多个”的含义是两个或两个以上,除非另有明确具体的限定。在本申请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上”或之“下”可以包括第一和第二特征直接接触,也可以包括第一和第二特征不是直接接触而是通过它们之间的另外的特征接触。下文的公开提供了许多不同的实施方式或例子用来实现本申请的不同结构。为了简化本申请的公开,下文中对特定例子的部件和设置进行描述。当然,它们仅仅为示例,并且目的不在于限制本申请。此外,本申请可以在不同例子中重复参考数字和/或参考字母,这种重复是为了简化和清楚的目的,其本身不指示所讨论各种实施方式和/或设置之间的关系。此外,本申请提供了的各种特定的工艺和材料的例子,但是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可以意识到其他工艺的应用和/或其他材料的使用。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一种无线充电线圈、无线充电组件及电子设备。以下将分别进行详细说明。无线充电技术不需要电缆即可完成功率的传输,因此,无线充电技术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青睐。无线充电技术一般将适配器与无线充电装置(如无线充电底座)相连,并通过该无线充电装置将适配器的输出功率以无线的方式(如电磁波)传输至待充电设备,对待充电设备进行无线充电。按照无线充电原理不同,无线充电方式主要分为磁耦合(或电磁感应)、磁共振以及无线电波三种方式。目前,主流的无线充电标准包括QI标准、电源实物联盟(powermattersalliance,PMA)标准、无线电源联盟(allianceforwirelesspower,A4WP)。QI标准和PMA标准均采用磁耦合方式进行无线充电。A4WP标准采用磁共振方式进行无线充电。下面结合附图,详细描述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无线充电线圈、无线充电组件及电子设备。请参阅图1,图1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无线充电线圈的示意图。该无线充电线圈52包括第一连接端522和第二连接端523,其中,所述第一连接端522设置在所述无线充电线圈52的中间,所述第二连接端523设置在所述无线充电线圈52的边缘,所述第一连接端52用于直接连接电路板上的连接点。其中,无线充电线圈52可以包括可以由一段金属导线绕制形成。具体的,该金属导线包括第一连接端522和第二连接端523,第一连接端522保持不动,金属导线围绕该第一连接端522绕设多圈,并且多圈金属导线的半径逐渐增大,以使多圈金属导线在厚度方向上没有重叠,相邻两圈金属导线可以相邻设置,第二连接端523在多圈金属导线的最外侧。多圈金属导线至少包括两圈。相邻两圈金属导线也可以不相邻设置。金属导线外设有绝缘层,金属导线可以为漆包线等。金属导线可以采用导线性能较好的金属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无线充电线圈,其特征在于,包括第一连接端和第二连接端,其中,所述第一连接端设置在所述无线充电线圈的中间,所述第二连接端设置在所述无线充电线圈的边缘,所述第一连接端用于直接连接电路板上的连接点。/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无线充电线圈,其特征在于,包括第一连接端和第二连接端,其中,所述第一连接端设置在所述无线充电线圈的中间,所述第二连接端设置在所述无线充电线圈的边缘,所述第一连接端用于直接连接电路板上的连接点。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无线充电线圈,其特征在于,所述无线充电线圈包括至少两圈金属线,所述至少两圈金属线中相邻的两圈金属线之间设有间隙,所述间隙内设有非导电材料。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无线充电线圈,其特征在于,所述至少两圈金属线中任意一圈金属线的上表面在同一平面。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无线充电线圈,其特征在于,所述无线充电线圈包括至少两圈导线,所述导线包括金属线、以及包裹所述金属线的保护层,所述保护层采用非导电材料,所述至少两圈导线中任意一圈导线的上表面在同一平面。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无线充电线圈,其特征在于,所述至少两圈导线中相邻的两圈导线间隔设置。


6.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无线充电线圈,其特征在于,所述无线充电线圈中半径最小的一圈导线围成一容纳区域,所述第一连接端设置在所述容纳区域内。


7.一种无线充电组件,其特征在于,包括:
无线充电线圈,所述无线充电线圈包括第一连接端和第二连接端,其中,所述第一连接端设置在所述无线充电线圈的中间,所述第二连接端设置在所述无线充电线圈的边缘;
电路板,所述电路板包括设置在所述电路板表面的第一连接点和第二连接点,所述第一连接点与所述第一连接端直接电性连接,所述第二连接点与所述第二连接端电性连接,所述第一连接点和所述第二连接点用于电性连接无线充电电路。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无线充电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电路板还包括设置在表面的绝缘层,所述绝缘层中间设有第一缺口,所述第一缺口内设有所述第一连接点;
所述电路板还包括设置在中间的布线层,所述布线层中的第一走线的一端与所述缺口内的第一连接点电性连接,所述第一走线的另一端与所述第二连接点分别电性连接所述无线充电电路。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万世铭
申请(专利权)人:OPPO广东移动通信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广东;44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