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石墨烯梯度发热膜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3023521 阅读:71 留言:0更新日期:2020-01-03 16:25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石墨烯梯度发热膜,其包括基底、石墨烯导电层和梯度电极层,且该梯度电极层设置在该石墨烯导电层的至少一侧,且该梯度电极层的正负极之间的间距从一端到另一端呈阶梯状增长/减小,或先呈阶梯状增长后又呈阶梯状减小,或先呈阶梯状先减小后又呈阶梯状增大,从而使得在同一个发热区域内,实现不同位置梯度发热。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的石墨烯梯度发热膜能更好的契合市场产品需求。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石墨烯梯度发热膜
本技术涉及电热
,具有涉及一种石墨烯梯度发热膜。
技术介绍
近年来,基于石墨烯的红外发射膜因其轻薄便携,外观透明,热容小且热损低等优点而广受关注。然而,市面上现有的石墨烯发热产品皆采用等距电极布置方案,可实现平面均匀发热效果。但在特定使用环境下,对发热效果要求为不等温发热。如现有的石墨烯发热眼罩,发热区域温度相同,但人体眼球及眼周区域对温度需求不同,沿用常规石墨烯发热眼罩,难以达到舒适使用效果。因此,目前亟需能够分区进行加热的石墨烯梯度发热膜,使其能够在同一个发热区域内(例如眼部周围),实现不同位置梯度发热。
技术实现思路
针对上述存在的技术问题,本专利技术提供一种石墨烯梯度发热膜。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专利技术采用的技术方案为:一种石墨烯梯度发热膜,包括基底和石墨烯导电层,设置在所述石墨烯导电层至少一侧的梯度电极层,或者设置在所述石墨烯导电层两侧边缘的梯度电极层。其中,所述梯度电极层的正极/负极呈单曲线状,或者所述正极和所述负极呈双曲线状。进一步地,所述梯度电极层的正极/负极呈正向单曲线或者反向曲线状,或者所述正极和所述负极呈同向双曲线或者反向双曲线状。其中,所述梯度电极层的正极和负极分别位于所述石墨烯导电层的两侧;或者,所述梯度电极层位于所述基底与所述石墨烯导电层之间。其中,所述正极和所述负极之间的最小间距与最大间距的差值百分比小于30%。其中,所述正极和所述负极之间的最小间距为30-35mm,最大间距为40-45mm。进一步地,所述梯度电极层的厚度为3-50um。更进一步地,所述梯度电极层的厚度为5-30um。其中,所述石墨烯导电层为单层或者多层石墨烯,或者粉体石墨烯,或者复合材料粉体石墨烯,或者石墨烯纳米墙。本专利技术的有益之处在于:本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石墨烯梯度发热膜,其包括基底、石墨烯导电层和梯度电极层,且该梯度电极层设置在该石墨烯导电层的至少一侧,由于该梯度电极层的正负极的两个端部之间的间距呈阶梯状增长/减小,或先呈阶梯状增长后又呈阶梯状减小,或先呈阶梯状先减小后又呈阶梯状增大,从而使得在同一个发热区域内,实现不同位置梯度发热。本技术的石墨烯梯度发热膜能更好的契合市场产品需求。附图说明图1a、图1b、图1c和图1d分别为本技术的一种石墨烯梯度发热膜的第一、二、三、四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图2a为本技术的一种石墨烯梯度发热膜的梯度电极层的第一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图2b为图2a所示的梯度电极层的红外图像;图2c和图2d分别为一种石墨烯梯度发热膜的梯度电极层的第二、三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图3a、图3b和图3c分别为本技术的一种石墨烯梯度发热膜的梯度电极层的第四、五、六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图4a为本技术的一种石墨烯梯度发热膜的梯度电极层的第七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图4b为图4a所示的梯度电极层的红外图像;图4c和图4d分别为技术的一种石墨烯梯度发热膜的梯度电极层的第八、九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图5a为本技术的一种石墨烯梯度发热膜的梯度电极层的第十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图5b为图5a中梯度电极层的红外图像。具体实施方式下面结合附图,对本技术作详细的说明。为了使本技术的目的、技术方案及优点更加清楚明白,以下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技术进行进一步详细说明。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仅用以解释本技术,并不用于限定本技术。名词释义:梯度电极层:本文中的梯度电极层是指电极层的正极与负极之间的间距从电极的一端端部到另一端端部逐渐增大/减小,使得两个端部之间的间距呈阶梯状增长/减小;或者,电极层的正极与负极之间的间距从电极的一端端部到另一端端部先逐渐减小再逐渐增大,或者先逐渐增大再逐渐减小,即使得两个端部之间的间距呈阶梯状先增长后又呈阶梯状减小,或呈阶梯状先减小后又呈阶梯状增大。单曲线:本文中的单曲线是指梯度电极层中的正极和负极两者之中任意一个呈直线状,而另一个则呈非直线的任意曲线状,如圆弧状、抛物线状等只有一个开口(即凹陷)的曲线状,或者具有两个及其以上开口的曲线状,如正弦曲线、余弦曲线、不规格的波浪形等。双曲线:本文中的双曲线是指梯度电极层中的正极和负极两者都呈非直线的任意曲线状,如圆弧状、抛物线状等只有一个开口(即凹陷)的曲线状,或者具有两个及其以上开口的曲线状,如正弦曲线、余弦曲线、不规格的波浪形等,且正极和负极的曲线形状可根据实际需要采用相同形状的曲线,或者采用不同的形状的曲线,例如正极采用抛物线,负极采用余弦曲线,或者,正极采用正弦曲线,负极采用余弦曲线等。正向单曲线:本文中的正向单曲线是指正负电极中任何一个电极呈具有单一开口的曲线状,如圆弧状或抛物线状,且该开口面向另一个呈直线状的电极,从而使得正极和负极之间的间距从电极的左端端部到右端端部逐渐增加,参见图2a。当然,该正极和负极逐渐的间距也可以是从电极的左端端部到右端端部逐渐减小,参见图2c;或者先逐渐增大再逐渐减小,两个端部之间的间距最小,而中部或其他部位的间距最大,参见图2d,当然使得两端端部的间距也可不相等。进一步地,本文中呈曲线状的电极的曲率也可根据需要。反向单曲线:本文中的反向单曲线是指正负电极中任何一个电极呈具有单一开口的曲线状,如圆弧状或抛物线状,且开口方向却背向另一个呈直线状的电极,从而使得正极和负极之间的间距从电极的左端端部到右端端部逐渐增加,参见图3a。当然,该正极和负极逐渐的间距也可以是从电极的左端端部到右端端部逐渐减小,参见图3b,或者,或者先逐渐减小再逐渐增大,参见图3c,使得两端端部间距最大,而中部(或其它部位)间距最小,当然,两端端部的间距也可不相同。进一步地,本文中呈曲线状的电极的曲率也可根据需要设置。正向双曲线:本文中的正向双曲线是指正负电极正负两个电极均呈具有单一开口的曲线状,如圆弧状或抛物线状,且两者的开口方向(即圆弧或抛物线的凹陷方向)相同,即同向,也称之为同向双曲线,从而使得正极和负极之间的间距从电极的左端端部到右端端部逐渐减小,参见图4a。当然,该正极和负极逐渐的间距也可以是从电极的左端端部到右端端部逐渐增大,参见图4c,或者先逐渐减小再逐渐增大,参见图4d。进一步地,本文中呈曲线状的两个电极的曲率也可根据需要设置为相同曲率,或不同曲率的曲线。反向双曲线:本文中的反向双曲线是指正负两个电极均呈具有单一开口的曲线状,如圆弧状或抛物线状,且两者的开口(即凹陷方向)相向/相背设置,从而使得正极和负极之间的间距从电极的左端端部到右端端部先逐渐增加再逐渐减小,参见图5a。进一步地,本文中呈曲线状的两个电极的曲率也可根据需要设置为曲率相同,或者曲率不同的曲线。实施例1参见图1a,为本技术的一种石墨烯梯度发热膜的一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具体地,本实施例中的该石墨烯梯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石墨烯梯度发热膜,包括基底和石墨烯导电层,其特征在于,还包括设置在所述石墨烯导电层至少一侧的梯度电极层,或者设置在所述石墨烯导电层两侧边缘的梯度电极层。/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石墨烯梯度发热膜,包括基底和石墨烯导电层,其特征在于,还包括设置在所述石墨烯导电层至少一侧的梯度电极层,或者设置在所述石墨烯导电层两侧边缘的梯度电极层。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石墨烯梯度发热膜,其特征在于,所述梯度电极层的正极/负极呈单曲线状,或者所述正极和所述负极呈双曲线状。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石墨烯梯度发热膜,其特征在于,所述梯度电极层的正极/负极呈正向单曲线或反向单曲线状,或者所述正极和所述负极呈正向双曲线状或反向双曲线状。


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一种石墨烯梯度发热膜,其特征在于,所述梯度电极层的正极和负极分别位于所述石墨烯导电层的两侧;或者,所述梯度电极层位于所述基底与所述石墨烯导电层之间;或者,所述梯度电极层位于所述石墨烯导电层上。


5.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一种石墨烯梯度发热膜,其特征在于,所述...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王仲勋徐鑫姜浩马金鑫史浩飞张雪峰
申请(专利权)人:重庆墨希科技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重庆;50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