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双玻光伏组件安装结构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3023053 阅读:13 留言:0更新日期:2020-01-03 16:21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双玻光伏组件安装结构,包括双玻光伏组件、连接机构和支架,连接机构粘接在双玻光伏组件的背面,支架与连接机构卡接;连接机构包括连接本体和固定夹,连接本体的一面与双玻光伏组件的背面粘接、另一面上设置固定夹;固定夹与连接本体相对的一面设置第一倒刺,支架上设置与第一倒刺卡接的第二倒刺。采用固定夹在支架上产生的夹紧力实现紧固,无需在支架和连接机构上开设安装孔,避免孔位对准而造成的安装不便和安装效率低等技术问题,且第一倒刺能够刺破支架实现接地,不需要另外增设接地装置,简化结构的同时,提高了接地效率。

A double glass photovoltaic module installation structure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双玻光伏组件安装结构
本技术涉及光伏组件安装
,特别是涉及一种双玻光伏组件安装结构。
技术介绍
双玻光伏组件指由两片玻璃和太阳能电池片组成复合层,电池片之间由导线串、并联汇集到引线端所形成的光伏电池组件。与普通光伏组件相比,除了无边框结构外,还具有耐磨损、抗腐蚀和透水率低等优点。双玻光伏组件典型的安装方式是,利用设置在双玻光伏组件长边边缘的压块将其与支架固定。由于双玻光伏组件比较重,且机械抗弯能力差,利用压块完成安装后,双玻光伏组件因自重,中间会出现凹陷现象,不仅影响光伏光伏组件的外观,而且会影响其使用寿命。为了克服压块安装存在的上述技术问题,现有技术中出现一种挂钩安装方式,利用结构胶预先在双玻光伏组件的背面(非边缘处)粘接多个连接件,利用连接件上的孔位与支架上的孔连接实现固定,该安装方式在孔位对准前,需要将双玻光伏组件预先放置在支架上,由于双玻光伏组件的玻璃背板的摩擦力小,为了防止双玻光伏组件从支架上滑落,需要安装人员在双玻光伏组件的下方扶助。安装时,需要将双玻光伏组件从预先放置位置移动至正确安装位置,而且需要将孔位先对准、再紧固,即对孔位的对准精度要求高,因此存在安装不便、不能一次完成安装和安装效率低等技术问题。
技术实现思路
针对上述问题,本技术的目的是提供一种双玻光伏组件安装结构。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采用以下技术方案:一种双玻光伏组件安装结构,包括双玻光伏组件、连接机构和支架,连接机构粘接在双玻光伏组件的背面,支架与连接机构卡接;连接机构包括连接本体和固定夹,连接本体的一面与双玻光伏组件的背面粘接、另一面上设置固定夹;固定夹与连接本体相对的一面设置第一倒刺,支架上设置与第一倒刺卡接的第二倒刺。采用了上述技术方案,双玻光伏组件与支架安装前,将连接机构粘接在双玻光伏组件的背面,安装时,连接机构中的固定夹夹持在支架上,即固定夹的开口完全贴合支架并在支架上产生夹紧力,完成双玻光伏组件的固定安装。连接机构粘接在双玻光伏组件的背面,为双玻光伏组件提供支撑力,而非双玻光伏组件的长边边缘,因此,能够避免现有的压块安装存在的双玻光伏组件中间凹陷问题。而且,采用固定夹在支架上产生的夹紧力实现紧固,无需在支架和连接机构上开设安装孔,避免孔位对准而造成的安装不便和安装效率低等技术问题。再者,固定夹推入支架且第一倒刺越过支架上的第二倒刺,并与之卡合后,能够避免固定夹与推入方向相反方向的滑动,以提升连接机构与支架连接的稳定性。且第一倒刺能够刺破支架实现接地,不需要另外增设接地装置,简化结构的同时,提高了接地效率。优选地,连接本体为几字形结构,包括底板、两个支撑板和两个粘接板,两个支撑板分别设置在底板的两侧;粘接板对应设置在支撑板的一端,且均向远离底板的方向延伸;两个粘接板均粘接于双玻光伏组件的背面,固定夹设置在底板上。采用了上述技术方案,由底板、两个支撑板和两个粘接板构成几字形的连接本体属于板筋结构,实现支撑双玻光伏组件的同时,具有重量轻和较好的抵抗变形的能力。通过两个粘接板将连接本体与双玻光伏组件粘接,粘接时,与粘接板连接的两个支撑板便于抓取连接本体,具有便于安装的优点。而且,粘接板实现粘接,具有节约粘接材料的优点。优选地,底板、两个支撑板和两个粘接板构成一体式几字形连接本体。优选地,固定夹的外侧面设置加强筋。采用了上述技术方案,固定夹的外侧面设置加强筋,能够在不加大固定夹厚度的和优化固定夹材质的情况下,从整体上增加固定夹的强度和刚度,最终优化通过固定夹实现的双玻光伏组件与支架的固定效果。优选地,支架包括固定板,自固定板的一端向上折弯形成的加强板、自固定板的另一端向上折弯形成的过渡板,自过渡板向加强板的方向折弯形成的卡接板;第二倒刺设置在卡接板上。采用了上述技术方案,由固定板、加强板、过渡板和卡接板形成近似G形支架,其中,固定板用于实现支架与光伏系统中的其他零部件连接,加强板能够增强支架整体的稳定性和强度。过渡板起到支撑作用,卡接板则卡装于固定夹内,利用固定夹对卡接板的夹紧力和第一倒刺与第二倒刺的卡接力,实现连接机构与支架的紧固。整体上具有结构简单、稳定性强优点。优选地,第一倒刺的顶点至底板的垂直距离小于卡接板的厚度。采用了上述技术方案,第一倒刺的顶点至底板的垂直距离小于卡接板的厚度,在固定夹推入卡接板时,第一倒刺顶尖和底板之间的距离被卡接板扩大,以使固定夹推入卡接板内,推入后,由于第一倒刺的顶点至底板的垂直距离小于卡接板的厚度,固定夹在卡接板上产生一定的夹持力,进一步优化固定夹和支架的固定效果。优选地,第一倒刺的顶点至底板的垂直距离较卡接板的厚度小0.2毫米至0.5毫米。优选地,固定夹由底板的一部分开分离槽并弯折形成。优选地,连接机构通过结构胶与双玻光伏组件的背面粘接。综上所述,本技术提供的双玻光伏组件安装结构,能够避免现有的压块安装存在的双玻光伏组件中间凹陷问题。而且,采用固定夹在支架上产生的夹紧力实现紧固,无需在支架和连接机构上开设安装孔,避免孔位对准而造成的安装不便和安装效率低等技术问题。固定夹和支架上分别设置能够卡接的第一倒刺和第二倒刺,提升固定夹和支架卡接稳定性的同时,实现固定即接地,以优化接地方式和提高接地效率。附图说明图1是本技术一个实施例提供的双玻光伏组件安装结构的主视图;图2是本技术一个实施例提供的连接机构的整体结构示意图;图3是图2的主视示意图;图4是图2的左视示意图;图5是本技术一个实施例提供的双玻光伏组件与连接机构连接处的局部放大示意图;图6是本技术提供的一个实施例的支架的主视示意图;图7是应用了双玻光伏组件连接结构的双玻光伏系统(示例)。其中:1.双玻光伏组件,2.连接机构,20.连接本体,200.底板,201.支撑板,202.粘接板,203.分离槽,21.固定夹,22.第一倒刺,23.加强筋;3.支架,30.第二倒刺,31.固定板,32.加强板,33.过渡板,34.卡接板;4.结构胶。具体实施方式下面结合附图说明根据本技术的具体实施方式。在下面的描述中阐述了很多具体细节以便于充分理解本技术,但是,本技术还可以采用其他不同于在此描述的其他方式来实施,因此,本技术并不限于下面公开的具体实施例的限制。为了解决双玻光伏组件安装过程中存在的安装不便和安装效率低的技术问题,本技术提供了一种安装方便且安装效率高的双玻光伏组件安装结构。参见图1至图5,本技术涉及的双玻光伏组件安装结构的一个实施例,包括双玻光伏组件1、连接机构2和支架3,连接机构2粘接在双玻光伏组件1的背面,支架3与连接机构2卡接。连接机构2包括连接本体20和固定夹21,连接本体20的一面与双玻光伏组件1的背面粘接、另一面上设置固定夹21。固定夹21与连接本体20相对的一面设置第一倒刺22,支架3上设置与第一倒刺22卡接的第二倒刺30。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双玻光伏组件安装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n双玻光伏组件;/n连接机构,所述连接机构粘接在所述双玻光伏组件的背面;/n以及支架,所述支架与所述连接机构卡接;/n所述连接机构包括连接本体和固定夹,所述连接本体的一面与所述双玻光伏组件的背面粘接、所述固定夹设置于所述连接本体的另一面;所述固定夹与所述连接本体相对的一面设置第一倒刺,所述支架上设置与所述第一倒刺卡接的第二倒刺。/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双玻光伏组件安装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
双玻光伏组件;
连接机构,所述连接机构粘接在所述双玻光伏组件的背面;
以及支架,所述支架与所述连接机构卡接;
所述连接机构包括连接本体和固定夹,所述连接本体的一面与所述双玻光伏组件的背面粘接、所述固定夹设置于所述连接本体的另一面;所述固定夹与所述连接本体相对的一面设置第一倒刺,所述支架上设置与所述第一倒刺卡接的第二倒刺。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双玻光伏组件安装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连接本体为几字形结构;
所述连接本体包括:
底板;
两个支撑板,两个所述支撑板分别设置在所述底板的两侧;
以及两个粘接板,所述粘接板对应设置在所述支撑板的一端,且均向远离所述底板的方向延伸;两个所述粘接板均粘接于所述双玻光伏组件的背面;
所述固定夹设置在所述底板上。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双玻光伏组件安装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连接本体一体成型。


4.根...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薛小康刘松民张圣成朱强忠陈启亮吕俊
申请(专利权)人:泰州隆基乐叶光伏科技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江苏;3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