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专利查询>柯文宗专利>正文

具有远近照明功能的双向手电筒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301411 阅读:188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一种具有远近照明功能的双向手电筒,包括金属筒身,其内设有头灯、尾灯、供电装置、双向开关,尾灯是在尾盖内部设一绝缘的装设座,发光二极管朝外设于装设座;供电装置的绝缘电池座,将半边设为供电池取放的开放侧,尾端嵌设一电池定位簧片,外缘埋设一前后端具接触片的正极连接片,供电弹簧顶掣于电池正极与供电接点间。其兼备远近焦距照明,且以单一开关双向控制的功效,并能以照明的远近,选用适当端的焦距,以获得最佳照明效率。(*该技术在2011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一种手电筒,尤其涉及一种具远近照明的双向手电筒。习用的双向手电筒装置,如在先申请的台湾公告第238725号双向手电筒装置专利,是将两个手电筒的尾端螺合为一体,以达到其双向的功能。严格来说,该专利只是将两个手电筒结合在一起,而每个手电筒必须各自备有电池组以及控制开关,从而增加整体的长度,且为各自控制的方式,提高了操作的复杂性,致使这种双向手电筒具有使用不方便的缺点。其次,对远近不同的照明,须以不同的焦距,才能获得预期的照度,如以近焦距照射远距离,则照度不足;反之,如以远焦距照射近距离,则无法聚光,反而形成遮影。所以,如果用一支手电筒,可以同时提供远近两种焦距的照明,则操作更方便,更具实用性,此为本技术所欲解决的课题。鉴于此,本技术的主要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具有远近照明功能的双向手电筒,其具有兼备远近焦距照明,且以单一开关双向控制的功效。本技术的再一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具有远近照明功能的双向手电筒,其能以照明的远近,选用适当端的远近焦距,以获得最佳照明效率。本技术的目的是由以下技术方案实现的。一种具有远近照明功能的双向手电筒,设有一金属筒身,包括一头灯,负极直接与该筒身连接;一尾灯;一供电装置;一双向开关,设有头灯接点,供电接点与尾灯接点;其特征在于,所述尾灯是在一具有透镜的筒身尾盖内部设一绝缘的装设座,将适量的发光二极管朝外设于该装设座,另于装设座内端面设置负极导电片与环形的正极导电片,并分别与发光二极管的负、正极连接,且于负极导电片与尾盖内缘之间设有负极连接片;所述供电装置的绝缘电池座,将半边设为供电池取放的开放侧,并于尾端嵌设一电池定位簧片,且于外缘埋设一前后端具接触片的正极连接片,又令供电弹簧顶掣于电池正极与供电接点间,前正极弹簧顶掣于尾灯接点与该前接触片间,后正极弹簧顶掣于该后接触片与正极导电片间,而负极弹簧顶掣于该定位弹片与负极导电片之间。本技术具有兼备远近焦距照明,且以单一开关双向控制的功效,其能以照明的远近,选用适当端的远近焦距,以获得最佳照明效率。为能进一步了解本技术的
技术实现思路
、特点及功效,兹例举以下较佳实施例,并配合附图详细说明如下附图说明图1是本技术的外观示意图。图2是本技术的纵向剖视结构图。图3是本技术供电装置的分解结构示意图。图4是本技术供电装置的剖视结构图。图5是图2所示的A-A断面剖视图。图6是图2所示的B-B断面剖视图。参阅图1、2所示,本技术是在金属筒身(1)中设置一头灯(2),其负极直接与该筒身(1)连接;一尾灯(3);一供电装置;一双向开关(5),设有头灯接点(51),供电接点(52)与尾灯接点(53);其特征在于请再参阅图4所示,该尾灯(3)是在一具有透镜(12)的筒身尾盖(11)内部设一绝缘的装设座(31),而将适量的发光二极管(32)朝外设于该装设座(31),另于装设座(31)内端面设置负极导电片(33)与环形的正极导电片(34),并分别与发光二极管(32)的负、正极连接,且于负极导电片(33)与尾盖(11)内缘之间设有负极连接片(35)。另,如图3~5所示,该供电装置(4)的绝缘电池座(41),将半边设为供电池取放的开放侧,并于尾端嵌设一电池定位簧片(42),且于外缘埋设一前后端设有接触片(431)、(432)的正极连接片(43),又令供电弹簧(44)顶掣于电池正极与供电接点(52)间,前正极弹簧(45)顶掣于尾灯接点(53)与该前接触片(431)间,后正极弹簧(46)顶掣于该后接触片(432)与正极导电片(34)间,而负极弹簧(47)顶掣于该定位弹片(42)与负极导电片(33)之间。基于上述结构,本技术构成的导通回路如下,由电池正极→供电弹簧(44)→供电接点(52)→头灯接点(51)→头灯(2)→筒身(1)→尾盖(11)→负极连接片(35)→负极导电片(33)→负极弹簧(47)→定位簧片(42)→电池负极而构成头灯(2)回路;另,由电池正极→供电弹簧(44)→供电接点(52)→尾灯接点(53)→前正极弹簧(45)→正极连接片(43)→后正极弹簧(46)→正极导电片(34)→尾灯的发光二极管(32)→负极导电片(33)→负极弹簧(47)→定位簧片(42)→电池负极则构成尾灯(3)回路。据此,本技术只需一组供电装置(4)与双向开关(5),即可控制头灯(2)与尾灯(3)的亮减,可在不增加手电筒长度的前提之下,具有双向照明的功效,且单一的控制开关可让操作单纯化,而设置发光二极管(32)的尾灯(3),则可形成近焦距的照明,与远焦距照明的头灯(2)前后对应,故本技术具有兼备远近焦距照明且以单一开关双向控制的功效。综上所述,本技术所揭示的构造,为昔所无,且确能达到预期的功效,并具可供产业利用价值,完全符合新型专利要件。以上所述,仅是本技术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非对本技术作任何形式上的限制,凡是依据本技术的技术实质对以上实施例所作的任何简单修改、等同变化与修饰,均仍属于本技术技术方案的范围内。权利要求1.一种具有远近照明功能的双向手电筒,设有一金属筒身,包括一头灯,其负极直接与该筒身连接;一尾灯;一供电装置;一双向开关,设有头灯接点,供电接点与尾灯接点;其特征在于,所述尾灯是在一具有透镜的筒身尾盖内部设一绝缘的装设座,将适量的发光二极管朝外设于该装设座,另于装设座内端面设置负极导电片与环形的正极导电片,并分别与发光二极管的负、正极连接,且于负极导电片与尾盖内缘之间设有负极连接片;所述供电装置的绝缘电池座,将半边设为供电池取放的开放侧,并于尾端嵌设一电池定位簧片,且于外缘埋设一前后端具接触片的正极连接片,又令供电弹簧顶掣于电池正极与供电接点间,前正极弹簧顶掣于尾灯接点与该前接触片间,后正极弹簧顶掣于该后接触片与正极导电片间,而负极弹簧顶掣于该定位弹片与负极导电片之间。专利摘要一种具有远近照明功能的双向手电筒,包括金属筒身,其内设有头灯、尾灯、供电装置、双向开关,尾灯是在尾盖内部设一绝缘的装设座,发光二极管朝外设于装设座;供电装置的绝缘电池座,将半边设为供电池取放的开放侧,尾端嵌设一电池定位簧片,外缘埋设一前后端具接触片的正极连接片,供电弹簧顶掣于电池正极与供电接点间。其兼备远近焦距照明,且以单一开关双向控制的功效,并能以照明的远近,选用适当端的焦距,以获得最佳照明效率。文档编号F21L4/00GK2493823SQ01224488公开日2002年5月29日 申请日期2001年5月25日 优先权日2001年5月25日专利技术者柯文宗, 黄加琛 申请人:柯文宗, 黄加琛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一种具有远近照明功能的双向手电筒,设有一金属筒身,包括:一头灯,其负极直接与该筒身连接;一尾灯;一供电装置;一双向开关,设有头灯接点,供电接点与尾灯接点;其特征在于,所述尾灯是在一具有透镜的筒身尾盖内部设一绝缘的装设 座,将适量的发光二极管朝外设于该装设座,另于装设座内端面设置负极导电片与环形的正极导电片,并分别与发光二极管的负、正极连接,且于负极导电片与尾盖内缘之间设有负极连接片;所述供电装置的绝缘电池座,将半边设为供电池取放的开放侧,并于尾端嵌设 一电池定位簧片,且于外缘埋设一前后端具接触片的正极连接片,又令供电弹簧顶掣于电池正极与供电接点间,前正极弹簧顶掣于尾灯接点与该前接触片间,后正极弹簧顶掣于该后接触片与正极导电片间,而负极弹簧顶掣于该定位弹片与负极导电片之间。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柯文宗黄加琛
申请(专利权)人:柯文宗黄加琛
类型:实用新型
国别省市:71[中国|台湾]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