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过滤漏斗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3003727 阅读:14 留言:0更新日期:2020-01-03 13:29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及化学实验室用品技术领域,公开了一种过滤漏斗,包括滤纸托圈、支架结构和多个支撑结构;所述支撑结构设置在所述滤纸托圈的下表面,沿所述滤纸托圈的周向设置,每个所述支撑结构均包括:支撑条和卡条,所述支撑条的第一端与所述滤纸托圈连接,所述支撑条的第二端与其对应的所述卡条连接;所述支架结构设置在所述滤纸托圈的上表面,套接在所述滤纸托圈上。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通过在滤纸托圈的下表面设置多个支撑结构,并在滤纸托圈上设置支架结构,使在使用该过滤漏斗时,能够简化整个过滤过程,同时该过滤漏斗可进行多个滤液同时提取,结构简单便于清洗和晾干,极大地节省了人力和水资源,有效提升了实验效率,适合在广大实验室推广使用。

A filter funnel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过滤漏斗
本技术涉及化学实验室用品
,特别涉及一种过滤漏斗。
技术介绍
在化学、生物的实验中,时常需要进行过滤操作,以提取滤液。过滤分别为常压过滤、减压过滤(抽吸过滤)和热过滤等三种方法。其中,常压过滤是最为简便和常用的方法,但在这些过滤实验中所使用的过滤装置大部分都是普通的过滤漏斗,操作比较麻烦,且专业操作性较强;同时普通的玻璃漏斗易碎且占用空间较大,不利于多个滤液同时提取,以及玻璃漏斗的清洗工作繁重和在操作过程中需要人工进行玻璃棒的扶持等缺点。
技术实现思路
(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鉴于上述技术缺陷和应用需求,本申请要解决的技术问题应当是:现有过滤漏斗操作繁琐、实验效率低等问题。(二)技术方案为解决上述问题,本技术提供一种过滤漏斗,包括:滤纸托圈、支架结构和多个支撑结构;所述支撑结构设置在所述滤纸托圈的下表面,沿所述滤纸托圈的周向设置,每个所述支撑结构均包括:支撑条和卡条,所述支撑条的第一端与所述滤纸托圈连接,所述支撑条的第二端与其对应的所述卡条连接;所述支架结构设置在所述滤纸托圈的上表面,套接在所述滤纸托圈上。进一步地,所述支架结构包括:第一支架、第一套管、第二支架和第二套管;所述第一支架的第一端通过所述第一套管可活动的连接在所述滤纸托圈上,所述第二支架的第一端通过所述第二套管可活动的连接在所述滤纸托圈上。进一步地,还包括:导流棒;所述第一支架通的第二端和所述第二支架通的第二端相互铰接并形成凹槽,所述导流棒卡接在所述凹槽中进一步地,还包括:试管;所述试管卡接在多个所述卡条内。进一步地,还包括:夹子;所述夹子卡接在所述卡条的外侧,用于将所述卡条固定在所述试管上。进一步地,还包括:滤纸;所述滤纸为三层滤纸,所述滤纸卡接在所述滤纸托圈内。进一步地,所述卡条的内侧设有微型橡胶波纹。进一步地,所述支撑结构的数量为3,且每个所述支撑条为L型塑料支撑条,所述支撑条的水平段与所述滤纸托圈连接,所述支撑条的倾斜段与所述卡条连接。进一步地,所述滤纸托圈的直径为3-5cm,所述支架结构的长度为4-6cm,所述卡条的长度为1-2cm。进一步地,还包括:旋钮;所述旋钮设置在所述滤纸托圈上,用于调整所述滤纸托圈的大小。(三)有益效果本技术提供一种过滤漏斗,通过在滤纸托圈的下表面设置多个支撑结构,并在滤纸托圈上设置支架结构,使在使用该过滤漏斗时,能够简化整个过滤过程,同时该过滤漏斗可进行多个滤液同时提取,结构简单便于清洗和晾干,极大地节省了人力和水资源,有效提升了实验效率,适合在广大实验室推广使用。附图说明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技术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一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是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图1是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过滤漏斗的结构示意图;其中,1:滤纸托圈;2:支架结构;3:支撑结构;4:旋钮;5:夹子;31:支撑条;32:卡条。具体实施方式为使本技术实施例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本技术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是本技术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技术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技术保护的范围。本技术实施例提供一种过滤漏斗,如图1所示,该过滤漏斗包括:滤纸托圈1、支架结构2和多个支撑结构3。支撑结构3设置在滤纸托圈1的下表面,沿滤纸托圈1的周向设置,每个支撑结构3均包括:支撑条31和卡条32。支撑条31的第一端与滤纸托圈1连接,支撑条31的第二端与其对应的卡条32连接。支架结构2设置在滤纸托圈1的上表面,卡接在滤纸托圈1上。本实施例中,支架结构2包括:第一支架、第一套管、第二支架和第二套管。第一支架的第一端通过第一套管可活动的连接在滤纸托圈1上,第二支架的第一端通过第二套管可活动的连接在滤纸托圈1上。本实施例中,该过滤漏斗还包括:导流棒(未示出),导流板可选用玻璃棒。第一支架通的第二端和第二支架通的第二端相互铰接并形成凹槽,导流棒卡接在凹槽中,整个过滤过程不再需要人员进行对导流棒进行扶持,并可通过移动第一支架和第二支架的位置调整导流板与滤纸托圈1的角度。其中,该过滤漏斗还包括:试管(未示出),试管卡接在多个卡条32内。具体地,一般卡条32所形成的圆平面直径在0.8cm,可将过滤漏斗稳定的固定在试管上。由于卡条32具有一定的弹性,其下方固定的试管直径可在1-3cm之间。为防止卡条32与试管相对滑动,可在卡条32的内侧设置微型橡胶波纹。此外,还可设置夹子5,夹子5卡接在卡条32的外侧,用于将卡条32固定在试管上,防止卡条32松动而导致试管脱落。本实施例中,该过滤漏斗还包括:滤纸(未示出),滤纸为三层滤纸,它的表面有无数小孔可供液体粒子通过,而体积较大的固体粒子则不能通过,实验过程中滤纸呈漏斗状卡接在滤纸托圈1内。具体地,先将滤纸对折,连续两次,叠成90°圆心角形状。再把叠好的滤纸,按一侧三层,另一侧一层打开,成漏斗状。具体地,本实施例中,支撑结构3的数量为3,对应的支撑条31和卡条32的数量也均为3,每个支撑条31为L型塑料支撑条,支撑条31的水平段与滤纸托圈1连接,支撑条31的倾斜段与卡条32连接。基于上述实施例,在一个优选的实施例中,为满足不同的实验条件,该过滤漏斗还包括:旋钮4,旋钮4设置在滤纸托圈1上,用于调整滤纸托圈1的大小,使滤纸脱圈1能够适应不同大小的滤纸和试管。在一个具体的实施例中,滤纸托圈1可选用圆环形塑料,直径为3-5cm,优选为4cm,可放置11-15cm等不同型号的滤纸。均匀固接在滤纸托圈1下方的3根支撑条31均采用L型塑料制成,并且与滤纸托圈1呈一定的角度,滤纸托圈1到卡条32的距离为4.5cm。卡条32长度为1-2cm,优选为1.5cm。支架结构2的长度为4-6cm,优选为5cm。使用本实施例提供的过滤漏斗在操作过程中,首先实验人员将试管放置在试管架上,然后实验人员把过滤漏斗的卡条32套在试管上,并夹子5进一步固定试管。然后将叠成漏斗状的滤纸放置在滤纸托圈1内部,再将支架结构2固定,调节支架结构2与滤纸托圈1上的角度,之后实验人员将导流棒卡在凹槽内,并使导流棒一端顶住三层滤纸部位,这样就完成了装置的安装。这样当实验人员将过滤液沿着导流棒导入到滤纸中,就可以正常进行过滤工作,过滤完成后,拆卸相关装置并清洗收纳即可。综上所述,本技术实施例提供一种过滤漏斗,通过在滤纸托圈的下表面设置多个支撑结构,并在滤纸托圈上设置支架结构,使在使用该过滤漏斗时,能够简化整个过滤过程,同时该过滤漏斗可进行多个滤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过滤漏斗,其特征在于,包括:/n滤纸托圈、支架结构和多个支撑结构;/n所述支撑结构设置在所述滤纸托圈的下表面,沿所述滤纸托圈的周向设置;每个所述支撑结构均包括:支撑条和卡条,所述支撑条的第一端与所述滤纸托圈连接,所述支撑条的第二端与其对应的所述卡条连接;/n所述支架结构设置在所述滤纸托圈的上表面,套接在所述滤纸托圈上。/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过滤漏斗,其特征在于,包括:
滤纸托圈、支架结构和多个支撑结构;
所述支撑结构设置在所述滤纸托圈的下表面,沿所述滤纸托圈的周向设置;每个所述支撑结构均包括:支撑条和卡条,所述支撑条的第一端与所述滤纸托圈连接,所述支撑条的第二端与其对应的所述卡条连接;
所述支架结构设置在所述滤纸托圈的上表面,套接在所述滤纸托圈上。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过滤漏斗,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架结构包括:第一支架、第一套管、第二支架和第二套管;所述第一支架的第一端通过所述第一套管可活动的连接在所述滤纸托圈上,所述第二支架的第一端通过所述第二套管可活动的连接在所述滤纸托圈上。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过滤漏斗,其特征在于,还包括:导流棒;所述第一支架通的第二端和所述第二支架通的第二端相互铰接并形成凹槽,所述导流棒卡接在所述凹槽中。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过滤漏斗,其特征在于,还包括:试管;所述试管卡接在多个所述卡条内。<...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王宁严根土石建斌许庆华周红
申请(专利权)人:中国农业科学院棉花研究所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河南;4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