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新型微导管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3003152 阅读:42 留言:0更新日期:2020-01-03 13:24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新型微导管,为管状结构,包括从远端至近端依次设置的头端、管身、扩散应力管以及针座,其中:所述头端内掺杂有显影性物料,所述头端和所述管身之间设有显影环;所述管身由外至内依次包括外套层、编织加强层、编织层以及内衬层;以及所述管身近端与所述针座的固定连接,所述管身近端与所述针座连接处套设有所述扩散应力管。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的新型微导管具有很强的推送性能、抗弯折性能和跟踪性能,同时导管从远端到近端逐渐变硬,这样能保证远端的柔顺性和形状保持性能,确保微导管在手术过程在手术过程准确到达患者病变部位并穿过迂曲病变血管。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新型微导管
本技术涉及一种微导管,尤其涉及一种新型微导管。
技术介绍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国民生活方式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尤其是人口老龄化及城镇化进程的加速,中国心血管病危险因素流行趋势明显,导致了心血管病的发病人数持续增加。目前我国患有冠状动脉慢性完全闭塞病变的患者大概有220万。临床上,针对慢性完全闭塞病变或者血管夹层的血管进行微创介入治疗时,为了提高导丝的穿越的成功率,通常需要微导管和导丝配合使用,首先微导管为导丝在微小的血管内提供额外的支撑力,并且两者交替前行,大大提高了导丝穿越闭塞病变的能力。在导丝完成穿越病变位置后,还需要确认导丝处于血管真腔内方可进行下一步治疗操作,比如球囊扩张、支架植入等技术手段。向血管远端注射造影剂通过影像学评估导丝是否处于血管真腔。在手术过程中,需要将微导管从体外推送到病变位置,这就要求微导管具有很强的推送性能、抗弯折性能和跟踪性能等,确保微导管在手术过程准确到达患者病变部位并穿过病变血管,而不伤害健康的血管,同时便于导丝穿过及撤出。现有的微导管,普遍都不能同时满足导管尺寸小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新型微导管,为管状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从远端至近端依次设置的头端(1)、管身(2)、扩散应力管(8)以及针座(3),其中:/n所述头端(1)内掺杂有显影性物料,所述头端(1)和所述管身(2)之间设有显影环(9);/n所述管身(2)由外至内依次包括外套层(4)、编织加强层(7)、编织层(6)以及内衬层(5);以及/n所述管身(2)的近端与所述针座(3)固定连接,所述管身(2)近端与所述针座(3)的连接处套设有所述扩散应力管(8)。/n

【技术特征摘要】
20181219 CN 20182213596241.一种新型微导管,为管状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从远端至近端依次设置的头端(1)、管身(2)、扩散应力管(8)以及针座(3),其中:
所述头端(1)内掺杂有显影性物料,所述头端(1)和所述管身(2)之间设有显影环(9);
所述管身(2)由外至内依次包括外套层(4)、编织加强层(7)、编织层(6)以及内衬层(5);以及
所述管身(2)的近端与所述针座(3)固定连接,所述管身(2)近端与所述针座(3)的连接处套设有所述扩散应力管(8)。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新型微导管,其特征在于,所述头端(1)的外径从远端至近端逐渐变大。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新型微导管,其特征在于,所述头端(1)的材质为软质聚酰胺或软质聚氨酯。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新型微导管,其特征在于,所述显影性物料为钨粉或硫酸钡或三氧化二铋或次碳酸铋或钨酸钙中的一种或几种的组合。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新型微导管,其特征在于,所述头端(1)的近端端面搭焊在编织层(6)上,且所述管身(2)远端的所述编织层(6)和内衬层(5)伸出所述管身(2)。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新型微导管,其特征在于,所述显影环(9)嵌设于所述头端(1)内,且所述显影环(9)完全包覆所述编织层(6)的远端端面。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新型微导管,其特征在于,所述显影环(9)的材质为铂铱合金或黄金或铂。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新型微导管,其特征在于,所述内衬层(5)的厚度为0.008-0.02mm。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新型微导管,其特征在于,所述内衬层(5)的材质为高密度聚乙烯或聚四氟乙烯。


10.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新型微导管,其特征在于,所述内衬层(5)的内径从远端...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张钲王平肖建平向东东于伟
申请(专利权)人:深圳市业聚实业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广东;44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