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消防用的安全防护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23000568 阅读:14 留言:0更新日期:2020-01-03 13:00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消防用的安全防护装置,包括帽壳、帽檐、帽箍和下颌带,帽壳上设有加强筋,加强筋前端内部设有容纳腔,容纳腔内设有照明装置和蓄电池,加强筋上对应设有透光孔和控制开关,帽壳上设有通气孔,帽壳的圆周方向上设有帽檐,帽壳内设有缓冲装置,加强带与下颌带连接。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与现有技术相比的优点在于:V型加强筋可以分散异物飞溅而产生的冲击力,帽壳表面光滑,当物体坠落在帽壳上时,物体不停留立即滑落;而且帽壳受到打击点的承受的力向周围传递,通过帽壳内部的缓冲垫减少的力可达2/3;帽箍和缓冲垫的设置还有效放置了帽壳破碎后对人体的二次伤害,强光LED灯方便在火场内进行探寻;通气孔与风扇的设置方便散热。

A safety protection device for fire fighting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消防用的安全防护装置
本技术涉及消防防护
,具体是指一种消防用的安全防护装置。
技术介绍
“消防”即消除防患(即预防和解决人们在生活、工作、学习过程中遇到的人为与自然、偶然灾害的总称),当然狭义的意思在人们认识初期是:(扑灭)火灾的意思。现有的消防帽子多注重隔热、阻燃、防止消防人员被火焰灼伤,但是在火灾或者救援现场常常会发生崩塌或者爆炸,当消防人员在进入火场内时,经常会出现二次崩塌等事故,随时会有重物下落砸向消防人员,传统的消防头盔减震效果较差,重物砸向头盔时所起到的保护效果有限,而且头盔碎裂后会对消防人员造成二次伤害。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克服上述技术的缺陷,提供方便散热、安全防护系数更高的一种消防用的安全防护装置。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技术提供的技术方案为:一种消防用的安全防护装置,包括帽壳、帽檐、帽箍和下颌带,所述帽壳为半球形结构,所述帽壳上设有加强筋,所述加强筋为倒V型结构,加强筋V型结构的尖端朝向帽壳的前端,加强筋V型结构的岔口端朝向帽壳的后端,加强筋与帽壳一体成型,加强筋前端内部设有容纳腔,所述容纳腔内设有照明装置和蓄电池,所述加强筋上对应设有透光孔和控制开关,所述帽壳上加强筋的两侧均匀排布有通气孔,所述通气孔朝向帽壳内部的一侧设有阻挡片,所述阻挡片与帽壳内壁滑动连接,所述阻挡片上设有限位块,所述帽壳的两端铰接有防护面具,所述帽壳的圆周方向上设有一圈的帽檐,所述帽檐的后端设有加长板,所述加长板上设有可拆卸的风扇,所述帽壳上对应风扇的一端设有进风口,所述帽壳内设有吸收冲击力的缓冲装置,所述缓冲装置设置在帽壳与帽箍之间,所述帽箍为网状结构,所述帽箍上设有若干加强带,所述加强带与下颌带连接,所述缓冲装置包括头顶缓冲垫和圆周缓冲垫,所述通气孔设置在头顶缓冲垫与圆周缓冲垫之间。作为改进,所述帽壳采用ABS塑料制成。作为改进,所述帽檐的内侧边缘处设有吸汗带。作为改进,所述帽檐的底部设有生产批号的凹凸文字。作为改进,所述照明装置为强光LED灯,所述照明装置与蓄电池电性连接。作为改进,所述缓冲垫内设有减震弹簧。作为改进,所述缓冲垫的厚度为20-50毫米。本技术与现有技术相比的优点在于:V型加强筋的设置,可以分散异物飞溅而产生的冲击力,帽壳为半球形结构,表面光滑,当物体坠落在帽壳上时,物体不停留立即滑落;而且帽壳受到打击点的承受的力向周围传递,通过帽壳内部的缓冲垫减少的力可达2/3,其余的力经帽壳内的帽箍传递给人的头盖骨,从而避免了冲击力在帽壳上的应力集中,减少了单位面积受力;帽箍和缓冲垫的设置还有效放置了帽壳破碎后对人体的二次伤害,强光LED灯方便在火场内进行探寻;通气孔与风扇的设置方便散热。附图说明图1是本技术一种消防用的安全防护装置的结构示意图。图2是本技术一种消防用的安全防护装置的仰视图。图3是本技术一种消防用的安全防护装置的内部剖视图。图4是本技术一种消防用的安全防护装置的正视图。如图所示:1、帽壳,2、帽檐,2.1、加长板,3、帽箍,3.1、加强带,4、下颌带,5、加强筋,6、容纳腔,6.1、照明装置,6.2、蓄电池,6.3、透光孔,6.4、控制开关,7、通气孔,7.1、阻挡片,7.2、限位块,8、防护面具,9、风扇,9.1、进风口,10、缓冲装置,10.1、头顶缓冲垫,10.2、圆周缓冲垫。具体实施方式下面结合附图对本技术一种消防用的安全防护装置做进一步的详细说明。结合附图,一种消防用的安全防护装置,包括帽壳1、帽檐2、帽箍3和下颌带4,帽壳1为半球形结构,帽壳1采用ABS塑料制成,帽壳1上设有加强筋5,加强筋5为倒V型结构,加强筋5V型结构的尖端朝向帽壳1的前端,加强筋5V型结构的岔口端朝向帽壳1的后端,加强筋5与帽壳1一体成型,加强筋5前端内部设有容纳腔6,容纳腔6内设有照明装置6.1和蓄电池6.2,照明装置6.1为强光LED灯,照明装置6.1与蓄电池6.2电性连接,加强筋5上对应设有透光孔6.3和控制开关6.4,帽壳1上加强筋5的两侧均匀排布有通气孔7,通气孔7朝向帽壳1内部的一侧设有阻挡片7.1,阻挡片7.1与帽壳1内壁滑动连接,阻挡片7.1上设有限位块7.2,帽壳1的两端铰接有防护面具8,帽壳1的圆周方向上设有一圈的帽檐2,帽檐2的内侧边缘处设有吸汗带,帽檐2的底部设有生产批号的凹凸文字,帽檐2的后端设有加长板2.1,加长板2.1上设有可拆卸的风扇9,帽壳1上对应风扇9的一端设有进风口9.1,帽壳1内设有吸收冲击力的缓冲装置10,缓冲装置10设置在帽壳1与帽箍3之间,帽箍3为网状结构,帽箍3上设有若干加强带3.1,加强带3.1与下颌带4连接,缓冲装置10包括头顶缓冲垫10.1和圆周缓冲垫10.2,缓冲垫内设有减震弹簧,缓冲垫的厚度为20-50毫米,通气孔7设置在头顶缓冲垫10.1与圆周缓冲垫10.2之间。本技术在具体实施时,消防人员需要先佩戴好防护用具,戴好帽壳后,通过下颌带调节松紧,将帽壳充分固定好,推动帽壳内阻挡片上突出的限位块,将通气孔暴露出来,进行散气,将风扇装配在加长板上,开启风扇通过进风口对帽壳内部送入空气,进行散热;当需要进入火场内部进行营救时,将防护面具转动下来,佩戴好呼吸装置,按动控制开关,将帽壳顶部的照明装置打开,强力的LED光在昏暗的场地内保证消防员的视野开阔,头顶和帽子内的顶部空间设有20-50毫米的距离,正好填充有缓冲垫,当物体坠落在帽壳上的时候,加强筋分散物体掉落所产生的冲击力,物体不停留继续滑落,帽壳受到打击点的承受的力向周围传递,通过帽壳内部的缓冲垫减少的力可达三分之二,其余的力经缓冲垫的整个面积传递给人的头盖骨,从而避免了冲击力在帽壳上的应力集中,减少了单位面积受力,安全可靠,而且帽箍的网状结构的设计和缓冲垫的阻挡,使得就算是帽壳破碎也不会对头部造成损伤。以上对本技术及其实施方式进行了描述,这种描述没有限制性,附图中所示的也只是本技术的实施方式之一,实际的结构并不局限于此。总而言之如果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受其启示,在不脱离本技术创造宗旨的情况下,不经创造性的设计出与该技术方案相似的结构方式及实施例,均应属于本技术的保护范围。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消防用的安全防护装置,包括帽壳(1)、帽檐(2)、帽箍(3)和下颌带(4),其特征在于:所述帽壳(1)为半球形结构,所述帽壳(1)上设有加强筋(5),所述加强筋(5)为倒V型结构,加强筋(5)V型结构的尖端朝向帽壳(1)的前端,加强筋(5)V型结构的岔口端朝向帽壳(1)的后端,加强筋(5)与帽壳(1)一体成型,加强筋(5)前端内部设有容纳腔(6),所述容纳腔(6)内设有照明装置(6.1)和蓄电池(6.2),所述加强筋(5)上对应设有透光孔(6.3)和控制开关(6.4),所述帽壳(1)上加强筋(5)的两侧均匀排布有通气孔(7),所述通气孔(7)朝向帽壳(1)内部的一侧设有阻挡片(7.1),所述阻挡片(7.1)与帽壳(1)内壁滑动连接,所述阻挡片(7.1)上设有限位块(7.2),所述帽壳(1)的两端铰接有防护面具(8),所述帽壳(1)的圆周方向上设有一圈的帽檐(2),所述帽檐(2)的后端设有加长板(2.1),所述加长板(2.1)上设有可拆卸的风扇(9),所述帽壳(1)上对应风扇(9)的一端设有进风口(9.1),所述帽壳(1)内设有吸收冲击力的缓冲装置(10),所述缓冲装置(10)设置在帽壳(1)与帽箍(3)之间,所述帽箍(3)为网状结构,所述帽箍(3)上设有若干加强带(3.1),所述加强带(3.1)与下颌带(4)连接,所述缓冲装置(10)包括头顶缓冲垫(10.1)和圆周缓冲垫(10.2),所述通气孔(7)设置在头顶缓冲垫(10.1)与圆周缓冲垫(10.2)之间。/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消防用的安全防护装置,包括帽壳(1)、帽檐(2)、帽箍(3)和下颌带(4),其特征在于:所述帽壳(1)为半球形结构,所述帽壳(1)上设有加强筋(5),所述加强筋(5)为倒V型结构,加强筋(5)V型结构的尖端朝向帽壳(1)的前端,加强筋(5)V型结构的岔口端朝向帽壳(1)的后端,加强筋(5)与帽壳(1)一体成型,加强筋(5)前端内部设有容纳腔(6),所述容纳腔(6)内设有照明装置(6.1)和蓄电池(6.2),所述加强筋(5)上对应设有透光孔(6.3)和控制开关(6.4),所述帽壳(1)上加强筋(5)的两侧均匀排布有通气孔(7),所述通气孔(7)朝向帽壳(1)内部的一侧设有阻挡片(7.1),所述阻挡片(7.1)与帽壳(1)内壁滑动连接,所述阻挡片(7.1)上设有限位块(7.2),所述帽壳(1)的两端铰接有防护面具(8),所述帽壳(1)的圆周方向上设有一圈的帽檐(2),所述帽檐(2)的后端设有加长板(2.1),所述加长板(2.1)上设有可拆卸的风扇(9),所述帽壳(1)上对应风扇(9)的一端设有进风口(9.1),所述帽壳(1)内设有吸收冲击力的缓冲装置(10),所述缓冲装置(10)设置在帽壳(1)与帽箍(3)之间,...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黄国辉
申请(专利权)人:深圳市佳思恩实业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广东;44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