介质波导滤波器的容性耦合结构及介质波导滤波器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2998136 阅读:21 留言:0更新日期:2020-01-01 06:11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介质波导滤波器的容性耦合结构及介质波导滤波器,容性耦合结构包括设于介质本体中相邻的两个介质谐振器之间的通孔及分别绕所述通孔的周向设置的第一调节槽和第二调节槽,所述第一调节槽设置为非封闭形式,所述第二调节槽设置为封闭形式,所述第一调节槽及所述第二调节槽均贯穿所述介质本体的导电层,所述第一调节槽所在的第一平面与所述第二调节槽所在的第二平面相对间隔设置,且所述第一平面与所述第二平面之间的间距小于所述介质本体的厚度。所述容性耦合结构便于加工,生产调试难度低,能够保证生产质量;如此,采用所述容性耦合结构的介质波导滤波器的生产调试难度低,生产质量高,适应大批量生产。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介质波导滤波器的容性耦合结构及介质波导滤波器
本技术涉及滤波器
,具体涉及一种介质波导滤波器的容性耦合结构及介质波导滤波器。
技术介绍
传统的介质波导滤波器,为得到良好的损耗和抑制,通常通过增加交叉耦合的方式以达到更好的性能以及更小的体积,因此需引入容性耦合结构。传统的介质波导滤波器为达到容性耦合的目地,通常采用以下两种形式:一、采用深孔形式,通过调节孔深的内壁与介质波导滤波器的表面的间距来控制容性耦合带宽,间距越小,容性耦合带宽越窄,由此,要实现窄的容性耦合带宽的调节,间距会相当小,生产过程中易出现打穿的问题,增加了成产调试难度;二、采用通孔的形式,在通孔的周向设置与通孔同心的封闭的圆环,通过调节圆环的宽度,宽度越窄,容性耦合带宽越窄,由此,要实现窄的容性耦合带宽,圆环的外径与内径之间的间距会相当小,导致生产调试过程中的误差不可控,同时也增加了短路风险。因此,传统的介质波导滤波器的容性耦合结构,生产调试难度大,不利于大批量生产。
技术实现思路
基于此,提出了一种介质波导滤波器的容性耦合结构及介质波导滤波器,所述容性耦合结构便于加工,生产调试难度低,能够保证生产质量;如此,采用所述容性耦合结构的介质波导滤波器的生产调试难度低,生产质量高,适应大批量生产。其技术方案如下:一方面,提供了一种介质波导滤波器的容性耦合结构,包括设于介质本体中相邻的两个介质谐振器之间的通孔及分别绕所述通孔的周向设置的第一调节槽和第二调节槽,所述第一调节槽设置为非封闭形式,所述第二调节槽设置为封闭形式,所述第一调节槽及所述第二调节槽均贯穿所述介质本体的导电层,所述第一调节槽所在的第一平面与所述第二调节槽所在的第二平面相对间隔设置,且所述第一平面与所述第二平面之间的间距小于所述介质本体的厚度。另一方面,提供了一种介质波导滤波器,包括所述的容性耦合结构。上述介质波导滤波器及其容性耦合结构,容性耦合结构的第一调节槽和第二调节槽的宽度均可根据实际需要灵活进行调节,相比传统的深孔形式或通孔的形式,不需单独使得第一调节槽的宽度和/或第二调节槽的宽度足够小,利用第一调节槽和第二调节槽的相互配合作用,即可简单、灵活的实现容性耦合带宽的调节,从而提高了调节的灵活性,便于加工,也降低了生产调试难度,保证了产品的生产质量,使得介质波导滤波器的一致性好,适应大批量生产,也便于介质波导滤波器对不同零点进行控制,节省成本。附图说明图1为一个实施例的介质波导滤波器的容性耦合结构的第一表面的结构示意图;图2为图1的介质波导滤波器的容性耦合结构A部分的局部放大图;图3为图1的介质波导滤波器的容性耦合结构的第二表面的结构示意图;图4为图1的介质波导滤波器的容性耦合结构B-B部分的剖视图;图5为图1的介质波导滤波器的容性耦合结构另一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图6为一个实施例的介质波导滤波器的容性耦合结构的结构示意图;图7为图6的介质波导滤波器的容性耦合结构另一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图8为一个实施例的介质波导滤波器的容性耦合结构的第一表面的结构示意图;图9为图8的介质波导滤波器的容性耦合结构的第二表面的结构示意图;图10为图8的介质波导滤波器的容性耦合结构C-C部分的剖视图;图11为图8的介质波导滤波器的容性耦合结构另一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图12为一个实施例的介质波导滤波器的容性耦合结构的结构示意图;图13为图12的介质波导滤波器的容性耦合结构另一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图14为一个实施例的介质波导滤波器的容性耦合结构的结构示意图;图15为图14的介质波导滤波器的容性耦合结构另一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图16为一个实施例的介质波导滤波器的容性耦合结构的结构示意图;图17为图16的介质波导滤波器的容性耦合结构另一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图18为一个实施例的介质波导滤波器的容性耦合结构的结构示意图;图19为图18的介质波导滤波器的容性耦合结构另一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图20为一个实施例的介质波导滤波器的容性耦合结构的结构示意图;图21为一个实施例的介质波导滤波器的容性耦合结构的结构示意图;图22为图21的介质波导滤波器的容性耦合结构另一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图23为一个实施例的介质波导滤波器的容性耦合结构的结构示意图;图24为图23的介质波导滤波器的容性耦合结构另一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图25为一个实施例的介质波导滤波器的容性耦合结构的结构示意图;图26为图25的介质波导滤波器的容性耦合结构另一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图27为一个实施例的介质波导滤波器的容性耦合结构的β与容性耦合带宽的关系图;图28为另一个实施例的介质波导滤波器的容性耦合结构的β与容性耦合带宽的关系图;图29为一个实施例的介质波导滤波器的容性耦合结构的D1或D2与容性耦合带宽的关系图。附图标记说明:100、介质本体,110、通孔,111、通孔的侧壁,120、第一调节槽,121、第一侧壁,122、第二侧壁,123、第一端,124、第二端,125、第一边界线,126、第二边界线,130、第二调节槽,131、第三侧壁,132、第四侧壁,140、第一表面,141、第一避让槽,142、第二避让槽,143、第三避让槽,144、第四避让槽,145、第五避让槽,150、第二表面,160、介质块,170、导电层,1000、介质谐振器,1100、调节孔。具体实施方式为使本技术的目的、技术方案及优点更加清楚明白,以下结合附图及具体实施方式,对本技术进行进一步的详细说明。应当理解的是,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方式仅用以解释本技术,并不限定本技术的保护范围。需要说明的是,当元件被称为“设置于”、“固设于”另一个元件,它可以直接在另一个元件上或者也可以存在居中的元件。当元件被称为“固设于”另一个元件,或与另一个元件“固定连接”,它们之间可以是可拆卸固定方式也可以是不可拆卸的固定方式。当一个元件被认为是“连接”、“转动连接”另一个元件,它可以是直接连接到另一个元件或者可能同时存在居中元件。本文所使用的术语“垂直的”、“水平的”、“左”、“右”、“上”、“下”以及类似的表述只是为了说明的目的,并不表示是唯一的实施方式。除非另有定义,本文所使用的所有的技术和科学术语与属于本技术的
的技术人员通常理解的含义相同。本文中在本技术的说明书中所使用的术语只是为了描述具体的实施方式的目的,不是旨在于约束本技术。本文所使用的术语“及/或”包括一个或多个相关的所列项目的任意的和所有的组合。本技术中所述“第一”、“第二”、“第三”等类似用语不代表具体的数量及顺序,仅仅是用于名称的区分。如图1至图4所示,在一个实施例中,公开了一种介质波导滤波器的容性耦合结构,包括设于介质本体100中相邻的两个介质谐振器1000之间的通孔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1.一种介质波导滤波器的容性耦合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设于介质本体中相邻的两个介质谐振器之间的通孔及分别绕所述通孔的周向设置的第一调节槽和第二调节槽,所述第一调节槽设置为非封闭形式,所述第二调节槽设置为封闭形式,所述第一调节槽及所述第二调节槽均贯穿所述介质本体的导电层,所述第一调节槽所在的第一平面与所述第二调节槽所在的第二平面相对间隔设置,且所述第一平面与所述第二平面之间的间距小于所述介质本体的厚度。/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介质波导滤波器的容性耦合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设于介质本体中相邻的两个介质谐振器之间的通孔及分别绕所述通孔的周向设置的第一调节槽和第二调节槽,所述第一调节槽设置为非封闭形式,所述第二调节槽设置为封闭形式,所述第一调节槽及所述第二调节槽均贯穿所述介质本体的导电层,所述第一调节槽所在的第一平面与所述第二调节槽所在的第二平面相对间隔设置,且所述第一平面与所述第二平面之间的间距小于所述介质本体的厚度。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介质波导滤波器的容性耦合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介质本体设有相对间隔设置的第一表面和第二表面,所述第一表面、所述第二表面及所述通孔的侧壁均设有所述导电层,且所述第一表面设有用于调节频率的调节孔。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介质波导滤波器的容性耦合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表面设有第一避让槽,所述第一避让槽与所述通孔的一端连通;
所述第一调节槽和所述第二调节槽中的任意一个调节槽设于所述第一避让槽的内壁,另一个调节槽设于所述第一表面或所述第二表面或所述通孔的侧壁。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介质波导滤波器的容性耦合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表面设有第二避让槽,所述第二避让槽与所述通孔的一端连通;
所述第一调节槽和所述第二调节槽中的任意一个调节槽设于所述第二避让槽的内壁,另一个调节槽设于所述第一表面或所述第二表面或所述通孔的侧壁。


5.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介质波导滤波器的容性耦合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表面设有第三避让槽,所述第三避让槽与所述通孔的一端连通,所述第二表面设有第四避让槽,所述第四避让槽与所述通孔的另一端连通;
所述第三避让槽的内壁设有所述第一调节槽,所述第四避让槽的内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谢懿非丁海邸英杰林显添
申请(专利权)人:京信通信技术广州有限公司京信通信系统中国有限公司京信通信系统广州有限公司天津京信通信系统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广东;44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