卧式混流式水轮机结构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2992725 阅读:30 留言:0更新日期:2020-01-01 04:51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卧式混流式水轮机结构,包括主轴和连接在主轴上的转轮,转轮其中一端设置有前盖板、另一端设置有后盖板,后盖板与转轮之间设置有止漏环,止漏环包括第一止漏环和第二止漏环,第一止漏环的外阶台处径向设置有第一筋板,前盖板的第二内阶台角落处径向设置有第二筋板,前盖板的第二内阶台上径向设置有第三筋板,且第一筋板位于后盖板与转轮之间的空腔A内,第二筋板和第三筋板位于前盖板与转轮之间的空腔内。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能够减少通过止漏环间隙的泥沙量,避免含沙水流在转轮与前后盖板之间旋转运动,从而大幅减轻对止漏环和前后盖板的磨损。

Horizontal Francis turbine structure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卧式混流式水轮机结构
本技术涉及卧式混流式水轮机,具体涉及卧式混流式水轮机结构。
技术介绍
混流式水轮机属反击式水轮机的一种,又称之为辐轴流式水轮机,主要分为立式混流式水轮机和卧式混流式水轮机,运行过程中,水流从四周径向流入转轮,然后近似轴向流出转轮。混流式水轮机的核心部件包括转轴组件、转轮、导叶、导叶连杆、前盖(顶盖)、底环、蜗壳、尾水管,转轮与前盖(顶盖)连接部位设置有止漏环用于密封。如CN205445872U公开的混流式水轮机结构,包括连接在主轴上的转轮,转轮上端设有上止漏环,上止漏环的上方设有顶盖及顶盖护板,顶盖护板外设有座环;转轮下外端设有底环和底环护板,底环下方依次设有下止漏环、上段锥管及下段锥管,底环护板与顶盖护板之间设有导叶;又如CN203067160U公开的混流式水轮机转轮下环与下止漏环的螺旋迷宫密封,根据转轮的旋转方向,旋转螺旋密封槽布置在转轮下环密封面上面,与下环相反方向的固定螺旋密封槽布置在下止漏环相对应的密封面上面,转轮在旋转工作时,布置在转轮下环密封面上的旋转螺旋密封槽与下止漏环密封面上的固定螺旋密封槽形成螺旋迷宫密封,通过转轮旋转时在螺旋迷宫密封形成的紊流,阻止水流从下环与下止漏环之间的间隙进入下游,达到密封的目的。由于混流式水轮机常年受到含沙流水冲击,加上许多电站设计时对河水泥沙含量和泥沙特性等资料勘测不全,使得装有混流式水轮机特别是卧式混流式水轮机的中小型电站运行几个月就会出现水轮机转轮泥沙磨损严重的问题,机组运行约一年就需大修。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抗泥沙磨损性能好的卧式混流式水轮机结构。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采用如下技术方案。卧式混流式水轮机结构,包括主轴和连接在主轴上的转轮,转轮其中一端设置有前盖板、另一端设置有后盖板,后盖板与转轮之间设置有止漏环,止漏环包括第一止漏环和第二止漏环,第一止漏环的外阶台处径向设置有第一筋板,前盖板的第二内阶台角落处径向设置有第二筋板,前盖板的第二内阶台上径向设置有第三筋板,且第一筋板位于后盖板与转轮之间的空腔A内,第二筋板和第三筋板位于前盖板与转轮之间的空腔内。作为优选,每个第一止漏环上设置有八块第一筋板,每个前盖板上分别设置有十块第二筋板、十块第三筋板。作为优选,沿着前盖板的径向方向,第二筋板中心线与第三筋板中心线重合。作为优选,第二筋板的高度较第三筋板的高度大,且第二筋板的外侧端面、第三筋板的外侧端面低于前盖板的第一内阶台面。作为优选,第二止漏环为Z形止漏环,Z形止漏环上端面连接后盖板。有益效果:由于采用了上述技术方案,本技术水轮机结构能够减少通过止漏环间隙的泥沙量,避免含沙水流在转轮与前后盖板之间旋转运动,从而大幅减轻对止漏环和前后盖板的磨损;相比于传统卧式混流式水轮机结构,采用本技术水轮机结构可将机组的检修周期提高到约24-36个月,能够降低电站运行和维护成本、提高电站的经济效益。附图说明图1是实施例中卧式混流式水轮机结构的局部示意图;图2是实施例中卧式混流式水轮机结构的第一止漏环平面图;图3是图2的剖面图;图4是实施例中卧式混流式水轮机结构的后盖板平面图;图5是图4的剖面图。具体实施方式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例对本技术作进一步说明,但以下实施例的说明只是用于帮助理解本技术的原理及其核心思想,并非对本技术保护范围的限定。应当指出,对于本
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技术原理的前提下,针对本技术进行的改进也落入本技术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内。实施例卧式混流式水轮机结构,如图1至图5所示,包括主轴1和连接在主轴1上的转轮2,转轮2其中一端设置有前盖板3、另一端设置有后盖板4,后盖板4与转轮2之间设置有止漏环,止漏环包括第一止漏环5和第二止漏环6,第一止漏环5的外阶台处径向设置有第一筋板7,前盖板3的第二内阶11台角落处径向设置有第二筋板8,前盖板3的第二内阶11台上径向设置有第三筋板9,且第一筋板7位于后盖板4与转轮2之间的空腔A12内,第二筋板8和第三筋板9位于前盖板3与转轮2之间的空腔B13内。其中,每个第一止漏环5上均匀设置有八块第一筋板7,每个前盖板3上分别均匀设置有十块第二筋板8、十块第三筋板9。其中,沿着前盖板3的径向方向,第二筋板8中心线与第三筋板9中心线重合,如图5所示。其中,第二筋板8的高度较第三筋板9的高度大,且第二筋板8的外侧端面、第三筋板9的外侧端面低于前盖板3的第一内阶台面10,如图4和图5所示。其中,第二止漏环6为Z形止漏环,Z形止漏环上端面连接后盖板4。由于在前后盖板与转轮之间的空腔内径向设置了筋板,筋板起到了环向挡泥沙的作用,使得水轮机结构能够减少通过止漏环间隙的泥沙量,避免含沙水流在转轮与前后盖板之间旋转运动,从而大幅减轻对止漏环和前后盖板的磨损;相比于传统卧式混流式水轮机结构,该水轮机结构可将机组的检修周期提高到约24-36个月,能够降低电站运行和维护成本、提高电站的经济效益。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1.卧式混流式水轮机结构,包括主轴(1)和连接在主轴(1)上的转轮(2),转轮(2)其中一端设置有前盖板(3)、另一端设置有后盖板(4),后盖板(4)与转轮(2)之间设置有止漏环,止漏环包括第一止漏环(5)和第二止漏环(6),其特征在于:第一止漏环(5)的外阶台处径向设置有第一筋板(7),前盖板(3)的第二内阶(11)台角落处径向设置有第二筋板(8),前盖板(3)的第二内阶(11)台上径向设置有第三筋板(9),且第一筋板(7)位于后盖板(4)与转轮(2)之间的空腔A(12)内,第二筋板(8)和第三筋板(9)位于前盖板(3)与转轮(2)之间的空腔B(13)内。/n

【技术特征摘要】
1.卧式混流式水轮机结构,包括主轴(1)和连接在主轴(1)上的转轮(2),转轮(2)其中一端设置有前盖板(3)、另一端设置有后盖板(4),后盖板(4)与转轮(2)之间设置有止漏环,止漏环包括第一止漏环(5)和第二止漏环(6),其特征在于:第一止漏环(5)的外阶台处径向设置有第一筋板(7),前盖板(3)的第二内阶(11)台角落处径向设置有第二筋板(8),前盖板(3)的第二内阶(11)台上径向设置有第三筋板(9),且第一筋板(7)位于后盖板(4)与转轮(2)之间的空腔A(12)内,第二筋板(8)和第三筋板(9)位于前盖板(3)与转轮(2)之间的空腔B(13)内。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卧式混流式水轮机结构,其特征在于:每...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张永学秦波
申请(专利权)人:重庆水轮机厂有限责任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重庆;50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