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桩连接器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2991148 阅读:24 留言:0更新日期:2020-01-01 04:18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及一种管桩连接器,其用于连接叠置的两根混凝土管桩,所述混凝土管桩的端部均设置有环形端板,所述管桩连接器包括沿所述环形端板的周缘一体形成的径向向外凸出的凸出部和在所述凸出部附近沿竖向突伸出的固定部;以及与之配合的至少两个抱箍段。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的管桩连接器的部件少、装配简单、通用性强等特点非常适用于例如铁路领域的管桩户外作业。

Pile connector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管桩连接器
本技术涉及混凝土管桩施工
,具体涉及能够快速安装的管桩连接器。
技术介绍
混凝土管桩由于承载力高、地质条件适应性强、施工速度快等特点,被广泛应用于建筑工程中。混凝土管桩两端的管桩端板的作用主要包括:用于制作管桩时张拉钢筋骨架,使之产生预应力;打桩时承受打桩机锤击;等重要作用。现有施工技术中通常将两根混凝土管桩通过焊接管桩端板,将两根管桩焊接在一起,这种方式焊接时间长,焊接质量主要依耐于工人的焊接技术,当接头进入地下时,接头的质量无法得到保证,管桩承受横向剪切应力的能力不足,极易发生接头断裂,上下两根管桩发生偏移的现象,使得管桩失去其作用,焊接方式连接的管桩,管桩质量和使用寿命都得不到保障。现有技术中也出现了使用连接件实现管桩连接的施工技术,确实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提高管桩的连接速度,但是其连接强度达不到保证,尤其是抗横向剪切力的能力不强。因此,行业内需求一种连接强度高、连接工期短以及成本低廉的管桩连接装置。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旨在提供一种能至少部分地解决上述现有技术的种种不足的管桩连接器。根据本技术的一个方面,提供了一种管桩连接器,其用于连接叠置的两根混凝土管桩,所述混凝土管桩的端部均设置有环形端板,其中所述管桩连接器包括:沿所述环形端板的周缘一体形成的径向向外凸出的凸出部和在所述凸出部附近沿竖向突伸出的固定部;至少两个抱箍段,所述抱箍段沿环形端板的外周布置在所述凸出部的外侧,其中所述抱箍段包括:设置在中部的凹槽,其中该凹槽的截面形状被构造为与叠置的两个所述凸出部的截面形状相匹配;以及自所述抱箍段的中部沿竖向向两侧伸出的连接部,其中所述连接部大致包围所述固定部以经由紧固件将两者紧固连接。本技术的专利技术人根据其常年的现场施工经验,提出了根据本新型的创新式管桩连接器。与现有的焊接等方式相比,本技术的管桩连接器无论在所需的作业工期和作业成本上,还是在连接后的管桩的抗弯强度和抗拔强度均有了明显的改善。并且本技术的管桩连接器的部件少、装配简单、通用性强等特点非常适用于例如铁路领域的管桩户外作业。优选地,其中所述至少两个抱箍段具有基本相同的尺寸。这允许可以批量的方式来生产抱箍段且允许以通用的方式使用该抱箍段,这对于户外作业来说带来了极大的便利性。优选地,其中所述至少两个抱箍段为三个抱箍段,其中每个抱箍段相对于所述环形端板的外周呈120度的圆心角。这便于指导工人以规定的方式装配该抱箍段,从而减少了工人误操作的可能性。优选地,所述凹槽的深度与所述环形端板的凸出部的凸伸度相等。这便于确保管桩间足够的楔紧作用以确保连接器的连接强度,这种配合方式方便工人确认抱箍段已经装配到位,非常适用于户外作业环境。优选地,所述抱箍段的沿竖向的延伸高度是环形端板的厚度的至少3倍。这样有助于增大抱箍段与待连接的管桩本体之间的接触面从而进一步增大管桩间的连接强度,并且可以防止叠置的管桩间存在不期望的倾斜或者倾角。优选地,所述混凝土管桩还包括连接至所述环形端板的管套,其中在环形端板和管套之间的空间内固化有混凝土管体,所述混凝土管体中开设有供钢筋穿过的多个通道。这便于确保管桩间足够的楔紧作用以确保连接器的连接强度。优选地,所述凸出部的外径大于所述管套的外径。这便于确保管桩间足够的楔紧作用以确保连接器的连接强度,并可以防止叠置的管桩间存在不期望的倾斜或者倾角。优选地,所述多个通道沿周向在所述混凝土管体中均匀的间隔布置。这便于确保管桩间足够的楔紧作用以确保连接器的连接强度。本技术的其它特征和优点的一部分将会是本领域技术人员在阅读本申请后显见的,另一部分将在下文的具体实施方式中结合附图描述。附图说明以下,结合附图来详细说明本技术的实施例,其中:图1是根据本技术的管桩连接器的截面示意图。附图标记说明11、12管桩;11A、12A环形端板;11B、12B管套;11A1、12A1固定部;11C、12C凸出部;11D、12D混凝土管体;11E、12E通道;2抱箍段;2A凹槽;2B连接部。具体实施方式现参考图1来详细说明本技术所公开的装置和方法的示意性方案。尽管提供附图是为了呈现本技术的一些实施方式,但附图不必按具体实施方案的尺寸绘制并且某些特征可被放大、移除或局剖以更好地示出和解释本技术的公开内容。附图中的部分构件可在不影响技术效果的前提下根据实际需求进行位置调整。在说明书中出现的短语“在附图中”或类似用语不必参考所有附图或示例。需要说明的是,当组件被称为“固定”至另一个组件,它可以直接在另一个组件上或者也可以存在居中的组件。当一个组件被认为是“连接”另一个组件,它可以是直接连接到另一个组件或者可能同时存在居中组件。当一个组件被认为是“设置”于另一个组件,它可以是直接设置在另一个组件上或者可能同时存在居中组件。在下文中被用于描述附图的某些方向性术语,例如“内”、“外”、“上方”、“下方”和其它方向性术语,将被理解为具有其正常含义并且指正常看附图时所涉及的那些方向。除另有指明,本说明书所述方向性术语基本按照本领域技术人员所理解的常规方向。本技术中使用的术语“竖向”是指在立体空间中大体上存在竖直关系,上述竖直并不意图限制为严格的竖直,而是允许存在一定的倾斜。本技术中所使用的术语“第一”、“第二”及其类似术语,在本技术中并不表示任何顺序、数量或重要性,而是用于将一个部件与其它部件进行区分。下面结合附图,对本技术的实施方式作详细说明。如图1所示,示出了叠置的混凝土制成的第一管桩11和第二管桩12,其中第二管桩12例如已被部分地插入地下。第一管桩11和第二管桩12分别在其端部设置有第一环形端板11A和第二环形端板12A,其中经由第一环形端板11A和第二环形端板12A实现了第一管桩11和第二管桩12在竖向上的抵接和初步对准。如图所示,第一环形端板11A和第二环形端板12A一体形成有沿其周缘外凸的凸出部11C和12C,其中优选这些凸出部11C和12C具有相同的凸伸长度以确保在位于上部的第一管桩11在经受打桩机的向下锤击时,不会使第一管桩11会将凸出部12C作为支承面发生倾倒。进一步,在凸出部11C和12C的附近还形成有沿竖向突伸出的固定部11A1和12A1。优选地,在第一环形端板11A和第二环形端板12A的外周处连接有分别沿竖向延伸的第一管套11B和第二管套12B,其中该第一管套11B和第二管套12B例如可以是铁皮,其中该第一套管11B和第二套管12B可以分别与上述固定部11A1和12A1相搭接,由此在环形端板11A和12A以及管套11B和12B之间的空间内形成有供混凝土泥浆注入的空间,在该泥浆固化后分别形成第一混凝土管体11D和第二混凝土管体12D。如图所示,管套11B和12B的外径优选被设计为小于外凸的凸出部11C和12C的外径。可选地是,为了增强第一管桩11和第二管桩12之间的连接强度,在该第一混凝土管体11D和第二混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管桩连接器,其用于连接叠置的两根混凝土管桩,所述混凝土管桩的端部均设置有环形端板,其特征在于,所述管桩连接器包括:/n沿所述环形端板的周缘一体形成的径向向外凸出的凸出部和在所述凸出部附近沿竖向突伸出的固定部;/n至少两个抱箍段,所述抱箍段沿环形端板的外周布置在所述凸出部的外侧,其中所述抱箍段包括:设置在中部的凹槽,该凹槽的截面形状被构造为与叠置的两个所述凸出部的截面形状相匹配;以及自所述抱箍段的中部沿竖向向两侧延伸出的连接部,其中所述连接部大致包围所述固定部以经由紧固件将两者紧固连接。/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管桩连接器,其用于连接叠置的两根混凝土管桩,所述混凝土管桩的端部均设置有环形端板,其特征在于,所述管桩连接器包括:
沿所述环形端板的周缘一体形成的径向向外凸出的凸出部和在所述凸出部附近沿竖向突伸出的固定部;
至少两个抱箍段,所述抱箍段沿环形端板的外周布置在所述凸出部的外侧,其中所述抱箍段包括:设置在中部的凹槽,该凹槽的截面形状被构造为与叠置的两个所述凸出部的截面形状相匹配;以及自所述抱箍段的中部沿竖向向两侧延伸出的连接部,其中所述连接部大致包围所述固定部以经由紧固件将两者紧固连接。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管桩连接器,其特征在于,其中所述至少两个抱箍段具有基本相同的尺寸。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管桩连接器,其特征在于,其中所述至少两个抱箍段为三个抱箍段,其中每个抱箍段相对于所述...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郭增强陈锋闫鑫蔡德钩张千里李中国李溙丰崔颖辉王鹏程王仲锦
申请(专利权)人:中国铁道科学研究院集团有限公司铁道建筑研究所中国铁道科学研究院集团有限公司中国铁路总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北京;1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