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专利查询>李胜年专利>正文

一种液体节能输送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2298535 阅读:133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属于一种工程机械领域中液体输送管路的改造装置,是一种液体节能输送装置,包括固定法兰,内管,外管,变径管,外箍盖组和内外管间钢箍;所述内管和变径管设置在所述外管内部,所述变径管设置在外管的进液端口内部,且变径管大头一端的外表面和所述外管的内表面紧密贴合。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本身装置不耗能,达到了节能的效果,同时应用范围非常广,无论在工业,农业生产领域,还是生产生活领域,凡是在管道中利用液体泵进行输送各种液体时,都可以使用本装置达到保持输送的效果:压力和流量不变,而耗能降低,从而节约能量。且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耐用,不产生任何形式污染,维护方便,易于实现。(*该技术在2017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属于工程机械领域中,尤其涉及一种液体输出管路的改造装置。技术背景现有技术中,对于输液管道,如供热系统或制冷系统中的输液管道,采用 的管道系统主要是水泵和管道,即水泵的出口端直接与输水管线连接,系统中, 供、回水压及流量等均主要决定于水泵的功率,当功率不足等原因造成水压降 低时,往往管道的压力和流量等均无法达到运行指标。专利技术人经过长期的试验和研究,发现现有的管路系统存在耗能高和不节能 的技术问题。因此专利技术人利用本技术装置对现有管道系统中的装置进行了 根本的改造,解决了上面的高耗能的技术问题。本技术装置不耗能,所以 达到了节能的效果。同时本技术应用范围非常广,无论在工业,农业生产 领域,还是生产、生活领域,凡是在管道中利用液体泵进行输送各种液体时, 都可以使用本装置达到耗能大大降低的技术优点,从而节约能量。且本实用新 型耐用,不产生任何形式的污染,维护方便,易于实现。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为了解决现有流体管道输出中的高耗能技术中的问题,专利技术了 一种液体节能输送装置。本技术的技术方案为 一种液体节能输送装置,包括固定法兰1和外管2,还包括内管3,变径 管4,外箍盖组A,C和内外管间钢箍6;为了使通过装置的液体产生加速的效果,所述内管3和变径管4设置在所 述外管2内部;所述变径管4设置在装置进液端口内部,且变径管4的大头一 端的外表面和所述外管2的内表面紧密贴合,变径管4的小头一端和所述内管3 直径相同并联通;为了使液体流入第一副腔Kl,在所述内管上3贯通设置有斜口槽10和一组 内管穿孔13;为了使液体部分流入第二副腔Ka和第三副腔Kc,在所述外管2上贯穿设置 有外管穿孔组,所述的外箍盖组A, C套接在包含有所述外管穿孔组的外壁上;在所述内管3和外管2间固定套接有固定内外管的一环形内外管间钢箍6, 且在所述内外管间钢箍6上设置有一组管间排液孔11。使得第一副腔Kl和第二 副腔Ka和第三副腔Kc的液体可以通过排液孔11排出,且与主腔K3内的液体 汇集共同输入管路中。为了起到固定的作用,在所述装置进液端和出液端设置有所述的固定法兰 1;所述的外管2、变径管4和内管3分别固定在所述固定法兰1上;所述装置 的进液端还包括一个与变径管4固定连接堵头7。为了达到加速水流的作用,设置了两个外箍盖结构即所述的外箍盖组包 括进液端外箍盖A和出液端外箍盖C;所述进液端外箍盖A安排在装置进液口端外管2的外壁上,所述出液端外箍盖C安排在装置出液口端外管2的外壁上。为了实现使液体流入第二副腔Ka和第三副腔Kc的目的,所述外管穿孔组 包括进液端外箍盖穿孔组Al, A2和出液端外箍盖穿孔组Cl, C2;且所述进液端外 箍盖穿孔组包括一组进液端外箍盖出液孔Al和一组进液端外箍盖进液孔A2;所 述出液端外箍盖穿孔组包括一组出液端外箍盖出液孔C1和 一组出液端外箍盖进 液孔C2;所述进液端外箍盖A的轴向长度大于进液端外箍盖出液孔Al到进液端外箍 盖进液孔A2的距离;所述出液端外箍盖C的轴向长度大于出液端外箍盖出液孔 Cl到出液端外箍盖进液孔C2间的距离。所述进液端外箍盖A座封在所述进液端外箍盖穿孔组上,即将进液端外箍 盖穿孔组封在所述外管2和进液端外箍盖A之间,形成第二副腔Ka。所述出液端外箍盖C座封在所述出液端外箍盖穿孔组上,即将出液端外箍 盖穿孔组封在所述外管2和出液端外箍盖C之间,形成第三副腔Kc。为了使液体流入第二副腔Ka,并流回第一副腔K1,所述进液端外箍盖穿孔 组为一组进液端外箍盖进液孔A2和一组进液端外箍盖出液孔Al,所述液体通过 所述出液孔Al流入第二副腔Ka,而所述进液孔A2用于第二副腔Ka中液体回流 时通过。所述两组进液端的外管穿孔分别均匀分布在外管2上.同样,为了使液体流入第三副腔Kc,并流回第一副腔K1,所述出液端外箍 盖穿孔组为一组出液端外箍盖进液孔C2和一组出液端外箍盖出液孔Cl,所述液 体通过进液孔C2用于第三副腔Kc中液体回流时通过。所述两组出液端的外管穿孔分别均匀分布在外管2上。所述贯通设置在内管上3的斜口槽IO和一组内管穿孔13;所述斜口槽10 距装置进液端的距离大于所述进液端外箍盖出液孔Al距装置进液端的距离;所 述内管穿孔13距装置出液端的距离小于所述出液端外箍盖进液孔C2距装置出 液端的距离;在所述内外管间钢箍6的径向表面上等距离均匀分布有一组管间排液孔11 。为了进一步加速水流,所述的装置还包括一个中间环箍B,所述的中间环箍 B套接在所述外管2中间位置的外壁上;且在所述外管壁上设置有两个出水口 B1,B2,所述的中间环箍B座封在所述两个出水口 B1,B2上,即形成了第四副腔 Kb。且所述两个出水口 B1,B2为非等距离出水口,即上出水口 Bl的宽度大于下 出水口 B2的宽度。在具体的应用中,设置在所述内管3上的斜口槽10和内管穿孔13与进水 方向的夹角为35度~45度;且所述斜口槽IO距所述变径管4小头的距离占所 述进液端斜口槽IO距装置进液端长度的4/5;所述内管穿孔13距装置出液端的 距离占所述出液端外箍盖进液孔C2距装置出液端长度的3/5;所述外管穿孔组均为斜向穿孔;且所述外管穿孔组各穿孔与进水方向的夹 角为35度-45度。在具体的应用中,所述一组进液端外箍盖进液孔A2、 一组进液端外箍盖出 液孔Al以及一组出液端外箍盖进液孔C2、 一组出液端外箍盖出液孔Cl和一组管间排液孔ll的每组的个数为4~16个,且所述外管穿孔组中各组穿孔均匀分 布在外管2的管壁上。 一组内管穿孔13的个数为4~10个。所述一组管间排液 孔11均匀分布在内外管间钢箍6上;所述设置在外管壁上的两个出水口 B1,B2垂直设置在外管轴向的外管壁上, 即所述设置在外管壁上两个出水口 B1,B2位于垂直外管轴向径面的圓周直径的 两端。在实际的应用中,所述一组进液端外箍盖进液孔A2、 一组进液端外箍盖出 液孔Al以及一组出液端外箍盖进液孔C2、 一组出液端外箍盖出液孔Cl和一组 管间排液孔11的每组优选的个数为8个。 一组内管穿孔的个数为4个为了使液体在装置内加速流动形成螺旋水流,在所述内管3的外表面设置 有螺紋水道12,且所述螺紋的螺距与其曲率半径之比为1/3。由于水流在装置内有循环和撞击,所以所述内管3、外管2、变径管4、外 箍盖组A,C,和中间环箍B以及内外管间钢箍6的材质均为无缝合金钢管,以保 证装置的稳定性和坚固性。本装置的工作方式是,从水泵流出的较高压力和较大动能的液体全部流入 装置的内管的主腔K2中,由于管径变小,水的流速增大,当水流经斜槽时,一 部分水沿着斜槽冲入内外管之间的第一副腔K1内。由于开口采用斜槽,水流撞 到堵头后反冲向出水方向运动。在上述很短的撞击时间At内,由于水的速度变化Av(矢量)非常大,则由动量定理F^^At-n^Av推导出F = m*Av/At,即水受到的压力很大,产生了流体力学中的"水击现象"。在水击压力作用下,水能逐渐增加。第一副腔Kl内的水^皮反冲向出水方向高速流动过程中, 一部分水从 外管的进液端外箍盖出液孔进入第二个副腔Ka中,并从进液端外箍盖进液孔再 次进入第一副腔K1中。之后水流通过两个出水口进入第四个副腔Kb,并反流回 第一副腔K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液体节能输送装置,包括固定法兰(1)和外管(2),其特征在于:还包括内管(3),变径管(4),外箍盖组(A,C)和内外管间钢箍(6);    所述内管(3)和变径管(4)设置在所述外管(2)内部;所述变径管(4)设置在装置进液端口内部,且变径管(4)的大头一端的外表面和所述外管(2)的内表面紧密贴合,变径管(4)的小头一端和所述内管(3)直径相同并联通;    在所述内管上(3)贯通设置有斜口槽(10)和一组内管穿孔(13);    在所述外管(2)上贯穿设置有外管穿孔组,所述的外箍盖组(A,C)套接在包含有所述外管穿孔组的外壁上;    在所述内管(3)和外管(2)间固定套接有固定内外管的一环形内外管间钢箍(6),且在所述内外管间钢箍(6)上设置有一组管间排液孔(11)。

【技术特征摘要】
...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李胜年
申请(专利权)人:李胜年
类型:实用新型
国别省市:12[中国|天津]

相关技术
    暂无相关专利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