扩散气味的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22982114 阅读:15 留言:0更新日期:2020-01-01 01:42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一种扩散气味的装置,其中,所述扩散气味的装置包括壳体、气味释放组件和吸气装置,壳体设有进风口和出风口;气味释放组件具有用于安装气味源的味源安装位,气味释放组件设于壳体、并邻近进风口设置;吸气装置设于进风口和出风口之间,以将气味释放组件释放的气味扩散至出风口。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扩散气味的装置具有气味扩散风道无阻碍、气味扩散速度快、气流扩散距离远的优点。

Device for odor diffusion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扩散气味的装置
本技术涉及气味释放领域,特别涉及一种扩散气味的装置。
技术介绍
现有的增加空气接触流速的方式通常为直吹式,通过将气味源放置于气流前端,由气流直吹气味源,从而将气味释放出来。这种方案由于前端气味源会阻乱气流,造成气流乱流而后喷射力不足的问题,导致空间内气味饱和度慢。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主要目的是提出一种扩散气味的装置,旨在解决气味源会阻乱气流的问题。为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提出的扩散气味的装置,包括:壳体,设有进风口和出风口;气味释放组件,具有用于安装气味源的味源安装位,所述气味释放组件设于所述壳体、并邻近所述进风口设置;吸气装置,所述吸气装置设于所述进风口和所述出风口之间,以将所述气味释放组件释放的气味扩散至所述出风口。可选地,所述气味释放组件设于所述进风口处。可选地,所述气味释放组件包括释放壳,所述味源安装位设于所述释放壳内,所述释放壳的侧壁上开设有第一通风口,所述释放壳的底部开设有第二通风口;所述释放壳设于所述进风口内,所述释放壳的侧表面与所述进风口的内壁面之间形成有通风间隙,所述通风间隙连通所述第一通风口与外界环境。可选地,所述释放壳包括外壳体和两端开口的内壳体,所述外壳体具有一端开口的安装腔,所述外壳体上开设有第一子风口,所述味源安装位设于所述安装腔内;所述内壳体的侧壁上开设有第二子风口,所述内壳体可转动地安装于所述安装腔内;所述内壳体具有释放位和密封位,在所述内壳体处于所述释放位时,所述第一子风口与所述第二子风口连通,以形成所述第一通风口;在所述内壳体处于所述密封位时,所述内壳体的侧壁封堵所述第一子风口。可选地,所述内壳体靠近所述外壳体底部的一端设有安装架,所述安装架的两端分别连接于所述内壳体的侧壁;所述安装腔的底部与所述安装架上其中之一设有转轴,另一设有转孔,所述转轴可转动地安装于所述转孔,以使所述内壳体可转动地安装于所述安装腔内。可选地,所述释放壳还包括盖板,所述盖板可拆卸地盖设于所述内壳体的远离所述外壳体底部的开口处;和/或所述内壳体的远离所述外壳体底部的开口周缘向外折弯延伸形成密封翻边,所述密封翻边与所述外壳体的开口周缘抵接。可选地,所述第一通风口与所述第二通风口连通;和/或所述通风间隙在所述进风口的周向上间隔地设置有多个;和/或所述第一子风口包括在所述进风口的周向上间隔设置的多个长条状细风口,所述第二子风口在所述进风口周向上的周向长度不小于多个所述长条状细风口在所述进风口周向上的周向分布长度。可选地,所述壳体包括一端呈开口设置的壳本体和盖体,所述盖体可拆卸安装于所述壳本体的开口处,所述出风口设于所述壳本体的底部,所述进风口设于所述盖体上。可选地,所述壳体还包括散风板,所述散风板设于所述出风口处,所述散风板上设有多个散风孔;和/或所述壳体的内腔在所述进风口朝向所述出风口的方向上呈缩口设置。可选地,所述吸气装置包括风机,所述风机可拆卸安装于所述壳体内;和或所述壳体上设有至少一个所述进风口,每一所述进风口均对应设有一个所述气味释放组件。相较于将气味源安装于吹气装置的出风侧,本技术扩散气味的装置通过改变气味源的放置位置,将气味源及气味释放组件设在吸气装置的进风侧,可以避免气味源及气味释放组件对气味扩散造成阻碍,使气味扩散风道无阻碍,气味扩散速度快,气流扩散距离远,以实现外界空间气味浓度快速提高,还减少了气味源的消耗。附图说明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技术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示出的结构获得其他的附图。图1为本技术扩散气味的装置的爆炸示意图;图2为本技术盖体的结构示意图;图3为本技术释放壳的爆炸示意图;图4为本技术壳本体的结构示意图;图5为本技术扩散气味的装置的结构示意图。附图标号说明:本技术目的的实现、功能特点及优点将结合实施例,参照附图做进一步说明。具体实施方式下面将结合本技术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技术的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技术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技术保护的范围。需要说明,若本技术实施例中有涉及方向性指示(诸如上、下、左、右、前、后……),则该方向性指示仅用于解释在某一特定姿态(如附图所示)下各部件之间的相对位置关系、运动情况等,如果该特定姿态发生改变时,则该方向性指示也相应地随之改变。另外,若本技术实施例中有涉及“第一”、“第二”等的描述,则该“第一”、“第二”等的描述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其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至少一个该特征。另外,全文中出现的“和/或”的含义为,包括三个并列的方案,以“A和/或B”为例,包括A方案、或B方案,或A和B同时满足的方案。另外,各个实施例之间的技术方案可以相互结合,但是必须是以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能够实现为基础,当技术方案的结合出现相互矛盾或无法实现时应当认为这种技术方案的结合不存在,也不在本技术要求的保护范围之内。本技术提出一种扩散气味的装置。在本技术一实施例中,如图1至图5所示,该扩散气味的装置1包括:壳体11,设有进风口111和出风口112;气味释放组件12,具有用于安装气味源的味源安装位121;所述气味释放组件12设于所述壳体11、并邻近所述进风口111设置;吸气装置13,所述吸气装置13设于所述进风口111和所述出风口112之间,以将所述气味释放组件12释放的气味扩散至所述出风口112。具体的,如图1所示,所述进风口111和气味释放组件12位于吸气装置13的进风侧,所述出风口112位于吸气装置13的出风侧。通常地,气味源安装于味源安装位121。具体的,如图1所示,扩散气味的装置1工作时,吸气装置13驱动空气流动,空气从进风口111进入壳体11内,流动的空气经过味源安装位121,气味源散发的气味随空气在吸气装置13的驱动下一起向出风口112运动,后从出风口112处释放到外界环境中。相较于将气味源安装于吹气装置的出风侧,本技术扩散气味的装置1通过改变气味源的放置位置,将气味源及气味释放组件12设在吸气装置13的进风侧,可以避免气味源及气味释放组件12对气味扩散造成阻碍,使气味扩散风道无阻碍,气味扩散速度快,气流扩散距离远,以实现外界空间气味浓度快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扩散气味的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扩散气味的装置包括:/n壳体,设有进风口和出风口;/n气味释放组件,具有用于安装气味源的味源安装位,所述气味释放组件设于所述壳体、并邻近所述进风口设置;/n吸气装置,所述吸气装置设于所述进风口和所述出风口之间,以将所述气味释放组件释放的气味扩散至所述出风口。/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扩散气味的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扩散气味的装置包括:
壳体,设有进风口和出风口;
气味释放组件,具有用于安装气味源的味源安装位,所述气味释放组件设于所述壳体、并邻近所述进风口设置;
吸气装置,所述吸气装置设于所述进风口和所述出风口之间,以将所述气味释放组件释放的气味扩散至所述出风口。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扩散气味的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气味释放组件设于所述进风口处。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扩散气味的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气味释放组件包括释放壳,所述味源安装位设于所述释放壳内,所述释放壳的侧壁上开设有第一通风口,所述释放壳的底部开设有第二通风口;
所述释放壳设于所述进风口内,所述释放壳的侧表面与所述进风口的内壁面之间形成有通风间隙,所述通风间隙连通所述第一通风口与外界环境。


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扩散气味的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释放壳包括外壳体和两端开口的内壳体,所述外壳体具有一端开口的安装腔,所述外壳体上开设有第一子风口,所述味源安装位设于所述安装腔内;所述内壳体的侧壁上开设有第二子风口,所述内壳体可转动地安装于所述安装腔内;
所述内壳体具有释放位和密封位,在所述内壳体处于所述释放位时,所述第一子风口与所述第二子风口连通,以形成所述第一通风口;在所述内壳体处于所述密封位时,所述内壳体的侧壁封堵所述第一子风口。


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扩散气味的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内壳体靠近所述外壳体底部的一端设有安装架,所述安装架的两端分别连接于所述内壳体的侧壁;
所述安装腔的底部与所述安装...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沙庆冬
申请(专利权)人:深圳禾合科技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广东;44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