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电极固定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22981506 阅读:57 留言:0更新日期:2020-01-01 01:34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适用于实验装置技术领域,提供了一种电极固定装置,包括针体、连接杆、连接环和连接管,所述针体呈弧形且用于穿透动物表皮与组织,所述针体具有针尖,所述针体远离所述针尖的一端通过所述连接环与所述连接杆的一端连接,所述针体具有所述针尖的一端通过所述连接管与所述连接杆的另一端连接。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通过设计一种电极固定装置,降低了手术难度,减少了动物麻醉时间,可降低动物术中死亡率,大大缩短了实验时间,不会对动物造成过大的伤害。

An electrode fixing device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电极固定装置
本技术涉及实验装置
,特别涉及一种电极固定装置。
技术介绍
在科研实验过程中,常常需要制作不同的大鼠模型,例如癫痫模型、脊髓损伤模型、外周神经损伤模型等,用于探索不同的病理环境下的神经、肌肉的功能康复方法。其中,采集多种干预疗法或者不同状态如跑步、取食等条件下的大鼠的神经或者肌肉的电信号成为一个无可或缺的神经肌肉功能康复监测手段。因此,在制作实验动物模型或者信号采集时,会根据后续实验的需要,将信号采集电极固定在实验动物上,一般采用差分电极,包含正极、负极和参考电极,其中参考电极对降低信号噪声非常重要。参考电极多为丝状,需要进行额外固定。以大鼠为例,为了防止电极在实验中被动物毁坏,大部分电极固定在大鼠背部C6段或者头部,实验中,如固定在C6部则需要剔除大鼠对应区域的毛,切开表皮、皮下组织、平滑肌一直分离至大鼠脊椎骨,然后将电极丝打结,做成环状铆定点,缝合固定在脊柱骨骼附近,并留出一段延伸到骨骼与骨骼保持接触,然后再将皮下组织、肌肉以及表皮层层缝合。电极固定过程耗时1-2个小时,并且这期间需要保持大鼠持续麻醉。如果固定在颅骨上,同样需要进行脱毛、切开表皮、分离皮下组织暴露头骨,然后根据颅骨接头的底座打下打孔,然后在孔里旋入螺丝,将参考电极丝固定在螺丝上,在将底座固定后用牙科水泥等进行固定,时间一般为1-2个小时。故,目前的电极固定方法耗时长,对动物的伤害较大。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电极固定装置,旨在解决目前的电极固定耗时长、对动物伤害较大的技术问题。本技术是这样实现的,一种电极固定装置,包括针体、连接杆、连接环和连接管,所述针体呈弧形且用于穿透动物表皮与组织,所述针体具有针尖,所述针体远离所述针尖的一端通过所述连接环与所述连接杆的一端连接,所述针体具有所述针尖的一端通过所述连接管与所述连接杆的另一端连接。在本技术的一个实施例中,所述连接环分别与所述连接杆和所述针体转动连接。在本技术的一个实施例中,所述连接环包括呈弧形的第一连接部,以及分别连接于所述第一连接部的两端且呈L字型的两个第二连接部,所述第一连接部穿设所述连接杆的一端,两个所述第二连接部远离所述第一连接部的一端插入所述针体远离所述针尖的一端内。在本技术的一个实施例中,所述连接杆与所述第一连接部连接的一端沿径向开设有第一通孔,所述第一连接部穿设所述第一通孔;所述针体远离所述针尖的一端沿径向开设有第二通孔,两个所述第二连接部分别从两侧插入所述第二通孔内。在本技术的一个实施例中,所述针体、连接环和连接杆均为钢性件,所述针体、连接环和连接杆的表面均设有绝缘层。在本技术的一个实施例中,所述连接管为热缩管或橡胶管。在本技术的一个实施例中,所述连接管的一端套设于所述连接杆远离所述连接环的一端外,所述连接管的另一端套设于所述针尖外。在本技术的一个实施例中,所述针体远离所述针尖的一端的端面为向外凸出的凸球面,所述连接杆远离所述连接管的一端的端面为向内凹陷的凹球面,所述凹球面与所述凸球面匹配。在本技术的一个实施例中,所述针体远离所述针尖的一端的端面为向内凹陷的凹球面,所述连接杆远离所述连接管的一端的端面为向外凸出的凸球面,所述凸球面与所述凹球面匹配。在本技术的一个实施例中,所述针体朝向远离所述连接杆的方向弯曲,所述针尖远离所述连接杆的一侧设置有斜面。实施本技术的一种电极固定装置,具有以下有益效果:其通过设计一种电极固定装置,该电极固定装置包括针体、连接杆、连接环和连接管,针体呈弧形、用于穿透动物表皮与组织,并保持针身与动物骨骼接触,针体的针尖通过连接管与连接杆连接,针体远离针尖的一端通过连接环与连接杆连接,进而使得针体、连接环、连接杆和连接管依次连接形成一个固定环,电极则根据需要自由选择固定在连接环或者连接杆上,然后将连接杆或连接环作为铆定点,缝合在皮下组织上加以固定,这样十分钟内就可以固定好电极,降低了手术难度,减少了动物麻醉时间(可降低动物术中死亡率),大大缩短了实验时间,不会对动物造成过大的伤害。附图说明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图1是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电极固定装置的立体结构示意图;图2是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电极固定装置的针体的立体结构示意图;图3是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电极固定装置的连接杆与连接管的立体结构示意图;图4是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电极固定装置的连接环的立体结构示意图。上述附图所涉及的标号明细如下:10-针体;11-针尖;111-斜面;12-第二通孔;13-凸球面;20-连接杆;21-第一通孔;22-凹球面;30-连接环;31-第一连接部;32-第二连接部;40-连接管。具体实施方式为了使本技术的目的、技术方案及优点更加清楚明白,以下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技术进行进一步详细说明。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用以解释本技术,并不用于限定本技术。需说明的是,当部件被称为“固定于”或“设置于”另一个部件,它可以直接或者间接位于该另一个部件上。当一个部件被称为“连接于”另一个部件,它可以是直接或者间接连接至该另一个部件上。术语“上”、“下”、“左”、“右”、“前”、“后”、“竖直”、“水平”、“顶”、“底”、“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仅是为了便于描述,不能理解为对本技术方案的限制。术语“第一”、“第二”仅用于便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技术特征的数量。“多个”的含义是两个或两个以上,除非另有明确具体的限定。针对科学实验中采集外周神经信号、肌电信号,本技术实施例提供了一种电极固定装置,其可用于固定参考电极,通过针体穿过动物如大鼠的软组织层,并采用连接管将针尖与连接杆连接固定,然后电极丝根据需要固定在连接环或者是连接杆上,实现与大鼠骨骼的连通,该电极固定的操作过程比较简单,所需实验时间较短,不会对动物造成过大的伤害,并且,对固定的位置没有很严苛的要求,可固定在实验动物脊柱的任意段,亦可固定在实验动物的头部,其选择取决于实验需要。可以理解的是,本技术实施例的电极固定装置也可以用于固定其他电极,如脊髓刺激电极,肌电或者神经信号等记录电极。为了说明本技术所述的技术方案,以下结合具体附图及实施例进行详细说明。请一并参阅图1和图2,本技术实施例提供了一种电极固定装置,该电极固定装置包括针体10、连接杆20、连接环30和连接管40。其中,针体10呈弧形且用于穿透动物表皮与组织,该针体10具有针尖11,在实验过程中,可以在打开动物皮肤后,直接将针体10类似手术针一样穿过动物的皮肤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电极固定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针体、连接杆、连接环和连接管,所述针体呈弧形且用于穿透动物表皮与组织,所述针体具有针尖,所述针体远离所述针尖的一端通过所述连接环与所述连接杆的一端连接,所述针体具有所述针尖的一端通过所述连接管与所述连接杆的另一端连接。/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电极固定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针体、连接杆、连接环和连接管,所述针体呈弧形且用于穿透动物表皮与组织,所述针体具有针尖,所述针体远离所述针尖的一端通过所述连接环与所述连接杆的一端连接,所述针体具有所述针尖的一端通过所述连接管与所述连接杆的另一端连接。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极固定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连接环分别与所述连接杆和所述针体转动连接。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电极固定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连接环包括呈弧形的第一连接部,以及分别连接于所述第一连接部的两端且呈L字型的两个第二连接部,所述第一连接部穿设所述连接杆的一端,两个所述第二连接部远离所述第一连接部的一端插入所述针体远离所述针尖的一端内。


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电极固定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连接杆与所述第一连接部连接的一端沿径向开设有第一通孔,所述第一连接部穿设所述第一通孔;所述针体远离所述针尖的一端沿径向开设有第二通孔,两个所述第二连接部分别从两侧插入所述第二通孔内。


5.如权利要求1至4任一项所述的电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汪圆圆郑悦黄剑平李光林
申请(专利权)人:中国科学院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广东;44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