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自产淡水稀释循环处理含高盐有机废水的方法技术

技术编号:22968658 阅读:23 留言:0更新日期:2019-12-31 21:12
本发明专利技术提供一种基于自产淡水稀释循环处理含高盐有机废水的方法。其包括如下步骤:将含高盐有机废水经稀释后,依次经生物处理单元、深度处理单元和膜处理单元,即可;其中,所述生物处理单元的出水中可生物降解有机物BCOD小于1mg/L;所述的稀释为由所述膜处理单元产生的淡水稀释。本发明专利技术的处理方法具有适用范围广,处理流程简洁,运行稳定,处理效果好,投资、运行成本低的优点。

Treatment of organic wastewater with high salt content based on self produced fresh water dilution cycle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基于自产淡水稀释循环处理含高盐有机废水的方法
本专利技术涉及废水处理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基于自产淡水稀释循环处理含高盐有机废水的方法。
技术介绍
近年来,在工业废水处理中,含高盐有机废水愈发常见。这类废水盐分所含盐分溶质以总矿化度计普遍超过50,000mg/L,甚至达到100,000mg/L以上;有机物浓度(以CODCr计,单位:mg/L)几千到几万不等。因盐分过高,无法直接生化处理。传统的加水稀释盐分的方法,受“全厂用水量”严控的政策方针影响,已经不具有现实意义。现有的高盐有机废水的处理方法普遍采用先除盐、后生物处理的方法。而常用预处理除盐方法分别存在以下问题:(1)蒸发除盐法(前蒸盐法)会由于废水中的有机物、钙镁离子、二氧化硅等物质,导致蒸发器内容易出现起泡起沫与结垢现象,除盐效率低,甚至无法完成除盐;(2)膜处理或电渗析除盐方法会由于废水中的有机物导致膜材料或电极材料无法达到标称使用年限,更换频繁,运行成本高。现有的高盐有机废水还有通过培养耐盐菌直接进行生物处理处理方法,但存在耐受高盐分废水的生化系统难以培养、驯化,运行不稳定等问题。因此,亟需开发一种有效、经济、稳定的含高盐有机废水的处理方法。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为了解决现有的高盐有机废水的处理方法除盐效率低、运行成本高且不稳定,高盐有机废水无法得到经济、有效的处理等缺点,而提供了一种基于自产淡水稀释循环处理含高盐有机废水的方法。本专利技术的处理方法具有适用范围广,处理流程简洁,运行稳定,处理效果好,投资、运行成本低的优点。本专利技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解决上述技术问题。一种基于自产淡水稀释循环处理含高盐有机废水的方法,其包括如下步骤:将含高盐有机废水经稀释后,依次经生物处理单元、深度处理单元和膜处理单元,即可;其中,所述生物处理单元的出水中可生物降解有机物BCOD小于1mg/L;所述的稀释为由所述膜处理单元产生的淡水稀释。本专利技术中,所述含高盐有机废水为本领域常规所说,废水中含有盐类以及有机物;其中,所含盐分的种类可为氯化钠、硫酸钠和碳酸氢钠中的一种或多种;所述含高盐有机废水中所含盐分以总矿化度计不限,一般为20,000至100,000mg/L,较佳地为50,000至100,000mg/L;所述含高盐有机废水中所含有机物以化学需氧量CODCr计不限,一般为1,000至100,000mg/L,较佳地为3,000至8,000mg/L;所述含高盐有机废水的总硬度以碳酸钙计不限,较佳地为1,500mg/L。本专利技术中,所述生物处理单元为本领域常规所说的生物处理单元,处理的对象为本专利技术的膜处理单元产生的淡水稀释后的含高盐有机废水,经过本步骤的生物处理单元处理,所述生物处理单元的出水中的可生物降解有机物BCOD限定为小于1mg/L,实现了废水中有机物的极限降解,生物处理出水进入深度处理单元。其中,本专利技术中BCOD并非是一个理论概念,是一个工程经验参数,是指在一个处理效果稳定、高效,停留时间合理的污泥系统内,进出水有机物浓度(以CODCr计)的差值,所表示的是系统内微生物所能利用的有机物的最大量。例如,所述生物处理单元的处理方法可为缺氧/好氧循环悬浮活性污泥法。其中,所述生物处理单元的进水负荷可为0.5至1.2kgCODCr/m3/d,较佳地为0.6至0.8kgCODCr/m3/d;所述生物处理单元可包括缺氧池、好氧池和沉淀池,所述缺氧池和所述好氧池的体积比可为(0.25-1.50):1,较佳地为(0.5-1.0):1,所述生物处理单元内活性污泥浓度可为5.0-10.0gVSS/L,较佳地为6.0-10.0gVSS/L。其中,所述生物处理单元的出水中CODCr平均值一般为200至400mg/L。其中,所述好氧池可为推流式好氧池,所述好氧池内可设有廊道,所述廊道的总长度与宽度之比可为(5-50):1,较佳地为(15-40):1;所述好氧池内可设有线型布置的曝气器,曝气风量可为10-50m3/min/1000m3,较佳地为15-40m3/min/1000m3;所述好氧池的出水混合液回流至所述缺氧池的回流比可为1.0-8.0,较佳地为2.0-6.0。本专利技术中,所述深度处理单元为本领域常规所说的深度处理单元,用于进一步去除生物处理出水中残余有机物,深度处理单元出水进入膜处理单元。其中,所述深度处理单元的操作处理方式为本领域常规操作方式,较佳地,是将亚铁盐与过氧化氢的混合物或聚合硫酸铁(又称聚铁)加入到生物处理单元出水中,控制pH值为4.5-5.0,反应时间0.2-4h;所述亚铁盐或聚合硫酸铁的用量可为0.2-2.0gFe/gCODCr;所述亚铁盐与过氧化氢的质量比可为(1.5-3.5):1。其中,所述深度处理单元出水中CODCr平均值一般小于50mg/L。其中,所述亚铁盐较佳地为硫酸亚铁;所述硫酸盐铁的投加量较佳地为0.5-1.0gFe/gCODCr,更佳地为1.0gFe/gCODCr;所述的亚铁盐与过氧化氢的质量比较佳地为(2-3):1,更佳地为2:1。其中,所述的聚合硫酸铁的投加量较佳地为0.5-1.0gFe/gCODCr,更佳地为0.75gFe/gCODCr。其中,所述深度处理单元的反应时间较佳地为1.5-2.5h。本专利技术中,所述膜处理单元为本领域常规所说的膜处理单元,所述膜处理后得到两部分:一部分为淡水,用于回流至生物处理单元;另一部分为浓盐水,一般来说均可达到废水排放标准限值,可经纳管排放。当然,为了进一步更好的优化处理所述浓盐水,本专利技术还可将所述浓盐水进行蒸盐处理。所述的蒸盐处理为本领域常规操作。其中,所述膜处理单元的膜类型组合可为本领域常规的膜类型组合;例如可为超滤膜,以及,纳滤膜或反渗透膜。例如,所述膜处理单元可采用超滤膜(型号:陶氏2880,美国)和反渗透膜(型号:东丽TML20D-400,日本)的膜类型组合。又例如,所述膜处理单元可采用超滤膜(型号:科氏targaⅡ10082,美国)和纳滤膜(型号:科氏SR200,美国)的膜类型组合。本专利技术中,所述膜处理单元产生的淡水回流至生物处理单元,用于稀释进水,实现水资源的循环利用。较佳地,所述膜处理单元产生的淡水回流至生物处理单元的回流量为全部回流。其中,经所述膜处理单元产生的淡水回流后,生物处理单元中的废水中盐分一般为10,000mg/L-40,000mg/L,较佳地为10,000mg/L-20,000mg/L。在符合本领域常识的基础上,上述各优选条件,可任意组合,即得本专利技术各较佳实例。本专利技术所用试剂和原料均市售可得。本专利技术的积极进步效果在于:本专利技术的含高盐有机废水处理方法取得了以下效果:(1)方法适用范围广:废水含盐量不限,规模不限;(2)处理流程简洁,运行稳定、处理效果好;(3)投资、运行成本低,有利于成套化推广;(4)处理过程自动化程度高,操作方便。附图说明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基于自产淡水稀释循环处理含高盐有机废水的方法,其包括如下步骤:将含高盐有机废水经稀释后,依次经生物处理单元、深度处理单元和膜处理单元,即可;其中,所述生物处理单元的出水中可生物降解有机物BCOD小于1mg/L;所述的稀释为由所述膜处理单元产生的淡水稀释。/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基于自产淡水稀释循环处理含高盐有机废水的方法,其包括如下步骤:将含高盐有机废水经稀释后,依次经生物处理单元、深度处理单元和膜处理单元,即可;其中,所述生物处理单元的出水中可生物降解有机物BCOD小于1mg/L;所述的稀释为由所述膜处理单元产生的淡水稀释。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含高盐有机废水中所含盐分的种类为氯化钠、硫酸钠和碳酸氢钠中的一种或多种;所述含高盐有机废水中所含盐分以总矿化度计为20,000至100,000mg/L;所述含高盐有机废水中所含有机物以化学需氧量CODCr计为1,000至100,000mg/L。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含高盐有机废水中所含盐分以总矿化度计为50,000至100,000mg/L;所述含高盐有机废水中所含有机物以化学需氧量CODCr计为3,000至8,000mg/L;所述含高盐有机废水的总硬度以碳酸钙计为1,500mg/L。


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生物处理单元的处理方法为缺氧/好氧循环悬浮活性污泥法;
其中,所述生物处理单元的进水负荷为0.5至1.2kgCODCr/m3/d,较佳地为0.6至0.8kgCODCr/m3/d;所述生物处理单元包括缺氧池、好氧池和沉淀池,所述缺氧池和所述好氧池的体积比为(0.25-1.50):1,较佳地为(0.5-1.0):1;所述生物处理单元内活性污泥浓度为5.0-10.0gVSS/L,较佳地为6.0-10.0gVSS/L。


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好氧池为推流式好氧池,所述好氧池内设有廊道,所述廊道的总长度与宽度之...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金锡标王远王新怡王涛
申请(专利权)人:华东理工大学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上海;3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