变频器散热系统技术方案

技术编号:22963893 阅读:165 留言:0更新日期:2019-12-27 21:42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变频器散热系统,其包括柜体和两组散热装置,变频器本体设置于所述柜体中,两组散热装置对称地设置于所述变频器本体的两侧,每一组所述散热装置包括:至少一个风机和一个热交换器,所述至少一个风机在运行时形成从所述柜体底部流经所述变频器本体、经由所述热交换器进行热交换后流回所述柜体底部的内循环风流。该系统可以实现变频器柜体内风流的循环,成本低易安装,显著提高了变频器的防水防尘等级,降低变频器设备产生的噪音。

Converter cooling system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变频器散热系统
本技术涉及适用于工业领域,尤其涉及一种改进的变频器散热系统。
技术介绍
目前,常规的变频器需要柜体内环境与外界环境交互实现冷却散热,变频器温度受外界环境条件影响大,而且容易使内部积灰进而造成设备故障,导致变频器的防水防尘等级较低、设备的使用寿命较低;并且变频器的散热风机通常外置,导致了噪音大、柜体高度过高。而如果采用在变频器柜体内部设置空调形成风流内循环的方案则会带来成本过高的问题。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实施例旨在提供一种改进的变频器散热系统,该系统可以实现变频器柜体内风流的循环,成本低易安装,显著提高了变频器的防水防尘等级,降低变频器设备产生的噪音。根据本技术的一个方面,提供了一种变频器散热系统,包括:柜体,变频器本体设置于所述柜体中;以及,两组散热装置,对称地设置于所述变频器本体的两侧,其中,每一组所述散热装置包括:至少一个风机和一个热交换器,所述至少一个风机在运行时形成从所述柜体底部流经所述变频器本体、经由所述热交换器进行热交换后流回所述柜体底部的内循环风流。根据本技术的一个实施例,所述柜体包括:第一竖直侧壁、与其相对的第二竖直侧壁以及与所述第一竖直侧壁和第二竖直侧壁平行的第一挡板,所述第一挡板与所述第二竖直侧壁之间形成第一风道以使经过所述变频器本体加热后的风流经过所述第一风道后再沿水平方向朝两侧流动,其中,所述热交换器各自分别设置于所述第一风道的出口。根据本技术的一个实施例,在上述变频器散热系统中,所述第一挡板沿与所述第一竖直侧壁平行的方向延伸以将所述柜体分隔为两个腔室,所述至少一个风机设置于靠近所述第一竖直侧壁的腔室中,所述热交换器设置于靠近所述第二竖直侧壁的腔室中。根据本技术的一个实施例,所述变频器本体进一步包括:变压器,设置于所述柜体底部,所述变压器内部具有竖直方向的风道;以及,功率单元,设置于所述柜体顶部,所述第一挡板从所述柜体顶部沿竖直方向延伸至所述变压器顶部,所述功率单元穿设于所述第一挡板。根据本技术的一个实施例,所述柜体进一步包括:与水平方向平行的第四挡板,所述第四挡板与所述柜体底部之间的垂直距离占所述柜体垂直高度的三分之一,其中,所述变压器穿设于所述第四挡板。根据本技术的一个实施例,所述柜体进一步包括:设置于所述变频器本体两侧且与第一竖直侧壁垂直的第二挡板和第三挡板,所述第二挡板和第三挡板从所述柜体部沿竖直方向延伸至底部,其中,所述第二挡板和第三挡板各自分别开设第一通孔以形成所述第一风道。根据本技术的一个实施例,在上述变频器散热系统中,所述第二挡板和第三挡板各自分别开设第二通孔以使所述至少一个风机朝向所述第一竖直侧壁产生的风流通过所述第二通孔汇集至所述柜体的中部,其中,所述变频器本体设置于所述柜体的中部。根据本技术的一个实施例,在上述变频器散热系统中,所述两组散热装置均设置于所述柜体内部以使所述内循环风流在所述柜体内部循环。根据本技术的一个实施例,在上述变频器散热系统中,所述至少一个风机为沿竖直方向均匀排布的三个离心风机,所述至少一个风机的整体的竖直高度与所述变频器本体的高度相匹配。根据本技术的一个实施例,在上述变频器散热系统中,所述热交换器为空水冷热交换器,所述热交换器通过设置于所述柜体外侧的法兰与外部的冷却水路管道和冷凝器连接。应当理解,本技术以上的一般性描述和以下的详细描述都是示例性和说明性的,并且旨在为如权利要求所述的本技术提供进一步的解释。附图说明包括附图是为提供对本技术进一步的理解,它们被收录并构成本申请的一部分,附图示出了本技术的实施例,并与本说明书一起起到解释本技术原理的作用。附图中:图1是根据本技术的一个优选实施例的变频器散热系统的示意图。图2是根据本技术的一个优选实施例的变频器散热系统的示意图。图3是根据本技术的一个优选实施例的变频器散热系统的俯视图。附图标记说明:10柜体11第一挡板12第二挡板13第三挡板14第四挡板15第五挡板101第一竖直侧壁102第二竖直侧壁22变压器24功率单元32风机34热交换器342法兰121,131第一通孔122,132第二通孔123,133第三通孔具体实施方式现在将详细参考附图描述本技术的实施例。现在将详细参考本技术的优选实施例,其示例在附图中示出。在任何可能的情况下,在所有附图中将使用相同的标记来表示相同或相似的部分。此外,尽管本技术中所使用的术语是从公知公用的术语中选择的,但是本技术说明书中所提及的一些术语可能是申请人按他或她的判断来选择的,其详细含义在本文的描述的相关部分中说明。此外,要求不仅仅通过所使用的实际术语,而是还要通过每个术语所蕴含的意义来理解本技术。参考图1和图2来更详细地讨论本技术的基本原理和优选实施例。其中,图1是从一个方向观察的柜体10的示意图,图2是从另一个方向观察的柜体10的示意图。图3是柜体10的俯视图。如图所示,本技术的变频器散热系统主要包括:柜体10和两组散热装置,变频器本体设置于柜体10中,两组散热装置对称地设置于变频器本体的两侧,其中,每一组散热装置包括:至少一个风机32和一个热交换器34,至少一个风机32在运行时形成从柜体10底部流经变频器本体、经由热交换器34进行热交换后流回柜体10底部的内循环风流。也就是说,变频器本体放置在柜体10中间,风机32和热交换器34内置在柜体10的内部两侧,柜体10内部的空气通过内置在左右侧的风机32的驱动在柜体10内部流动形成内循环风流,热空气通过热交换器34冷却。具体的,如图所示,风机32和热交换器34前后错开设置,柜体10包括第一竖直侧壁101和与其相对的第二竖直侧壁102,在第一竖直侧壁101和第二竖直侧壁102之间设置一第一挡板11,第一挡板11与第一竖直侧壁101和第二竖直侧壁102平行。第一挡板11与第二竖直侧壁102之间形成第一风道以使经过变频器本体加热后的风流经过第一风道后再沿水平方向朝两侧流动,两个热交换器34各自分别设置于第一风道的出口。第一风道可以更好地保证将热空气引导至热交换器34进行散热,提高热交换器34的利用率,提高散热效果。更进一步地,柜体10还包括设置于变频器本体两侧且与第一竖直侧壁101垂直的第二挡板12和第三挡板13,第二挡板12和第三挡板13从柜体10顶部沿竖直方向延伸至底部,将柜体10整体分为左、中、右三个部分,其中,变频器本体设置在柜体10中部,散热装置分别设置于左右两侧;并且为了保证内循环风流的流动,第二挡板12和第三挡板13各自分别开设第一通孔121,131以形成第一风道。也就是说,第二挡板12开设有第一通孔121,第三挡板13开设有第一通孔131,第一通孔121,131和两个热交换器34均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变频器散热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n柜体(10),变频器本体设置于所述柜体(10)中;以及,/n两组散热装置,对称地设置于所述变频器本体的两侧,其中,每一组所述散热装置包括:至少一个风机(32)和一个热交换器(34),所述至少一个风机(32)在运行时形成从所述柜体(10)底部流经所述变频器本体、经由所述热交换器(34)进行热交换后流回所述柜体(10)底部的内循环风流。/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变频器散热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
柜体(10),变频器本体设置于所述柜体(10)中;以及,
两组散热装置,对称地设置于所述变频器本体的两侧,其中,每一组所述散热装置包括:至少一个风机(32)和一个热交换器(34),所述至少一个风机(32)在运行时形成从所述柜体(10)底部流经所述变频器本体、经由所述热交换器(34)进行热交换后流回所述柜体(10)底部的内循环风流。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变频器散热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柜体(10)包括:第一竖直侧壁(101)、与其相对的第二竖直侧壁(102)以及与所述第一竖直侧壁(101)和第二竖直侧壁(102)平行的第一挡板(11),所述第一挡板(11)与所述第二竖直侧壁(102)之间形成第一风道以使经过所述变频器本体加热后的风流经过所述第一风道后再沿水平方向朝两侧流动,其中,所述热交换器(34)各自分别设置于所述第一风道的出口。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变频器散热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挡板(11)沿与所述第一竖直侧壁(101)平行的方向延伸以将所述柜体(10)分隔为两个腔室,所述至少一个风机(32)设置于靠近所述第一竖直侧壁(101)的腔室中,所述热交换器(34)设置于靠近所述第二竖直侧壁(102)的腔室中。


4.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变频器散热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变频器本体进一步包括:
变压器(22),设置于所述柜体(10)底部,所述变压器(22)内部具有竖直方向的风道;以及,
功率单元(24),设置于所述柜体(10)顶部,所述第一挡板(11)从所述柜体(10)顶部沿竖直方向延伸至所述变压器(22)顶部,所述功率单元(24)穿设于所述第一挡板(11)。


5.如权利要求...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倪鹏旺杨建波姜海军
申请(专利权)人:西门子上海电气传动设备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上海;3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