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专利查询>庄金标专利>正文

一种新型藻井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2957581 阅读:22 留言:0更新日期:2019-12-27 20:08
一种新型藻井,包括斗拱藻井和螺旋斗拱藻井,所述斗拱藻井在所述螺旋斗拱藻井下方,并且支撑螺旋斗拱藻井,所述螺旋斗拱藻井设有圆环状的框架底座。本实用通过在传统中四角形,八角形等等斗拱形式的藻井与螺旋斗拱相组合,从而使整个藻井给人千变万化,更具有震撼力。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新型藻井
本技术涉及藻井

技术介绍
藻井的形式有四方八方,圆形等,构造复杂。有的藻井各层之间使用斗拱,雕刻精致,华美,具有很强的装饰性;有的藻井则不用斗拱,而以木板层层叠落,既美观而又简洁大方,但是许多消费者希望自己的藻井能更具有新颖性,更加千变万化。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在于克服上述不足,提供一种新型藻井。为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的技术解决方案是:一种新型藻井,包括斗拱藻井和螺旋斗拱藻井,所述斗拱藻井在所述螺旋斗拱藻井下方,并且支撑螺旋斗拱藻井,所述螺旋斗拱藻井设有圆环状的框架底座;所述框架底座上方设有第一螺旋斗拱,两者之间通过坐斗连接,第一螺旋斗拱包括圆环状的第一框架和第一弧形拱,多个所述第一弧形拱等间隔设置在第一框架的内周向上,所述第一弧形拱一端与所述第一框架相互交叉且进行榫接,并且多个第一弧形拱另一端在第一框架内侧形成旋转形状;所述第一螺旋斗拱上方设有多层第二螺旋斗拱,两者之间通过坐斗进行连接,所述多层第二螺旋斗拱每层之间通过坐斗进行连接,第二螺旋斗拱包括第二框架,直径小于第二框架的圆环形第三框架以及第二弧形拱,所述第二框架直径与第一框架直径等大,多个所述第二弧形拱等间距设置在所述第三框架的周向上,所述第二弧形拱一端分别与所述第二框架和第三框架相互交叉且进行榫接,所述第二弧形拱的另一端在所述第三框架内侧形成旋转形状,而且第二弧形拱的长度逐层递增。优选的,最上层的第二螺旋斗拱还设置有多层第三螺旋斗拱,最上层的第二螺旋斗拱上方设有坐斗与所述第三螺旋斗拱下端进行连接,所述多层第三螺旋斗拱每层之间通过坐斗进行连接,所述第三螺旋斗拱包括圆环形的外圈框架,直径小于外圈框架的圆环形内圈框架以及第三弧形拱,多个所述第三弧形拱等间距设置在所述内圈框架的周向上,所述第三弧形拱一端分别与所述外圈框架和内圈框架相互交叉且进行榫接,所述第三弧形拱的另一端在所述内圈框架内侧形成旋转形状,所述外圈框架直径逐层递减,所述内圈框架直径也随之逐层递减,下一层所述外圈框架的直径大小为上一层内圈的直径大小,所述第三螺旋斗拱底层的外圈框架直径与所述第三框架直径相等。优选的,所述多层第三螺旋斗拱的每层下方设有第四螺旋斗拱,两者之间通过坐斗连接,所述第四螺旋斗拱包括外圈框架,内圈框架以及第四弧形拱,多个所述第四弧形拱等间距设置在所述内圈框架的周向上,所述第四弧形拱一端分别与所述外圈框架和内圈框架相互交叉且进行榫接,所述第四弧形拱的另一端在所述内圈框架内侧形成旋转形状,所述第四弧形拱的长度小于所述第三弧形拱的长度。所述第二螺旋斗拱设置为两层,所述第三螺旋斗拱设置为三层,且第三层的第三螺旋斗拱下方不设置第四螺旋斗,从而形成九层螺旋斗拱藻井,层层收缩的螺旋状,让人眼前一亮。所述坐斗设置有斗口,所述第一框架与所述第一弧形拱交叉榫接,所述第二弧形拱分别与第二框架和第三框架交叉榫接,所述第三弧形拱分别与外圈框架和内圈框架交叉榫接以及所述第四弧形拱分别与外圈框架和内圈框架交叉榫接均为相同的卯榫结构,并在各自交叉位置形成各自的卯榫部,每层所述坐斗上的斗口卡住卯榫部下部,每层之间通过坐斗连接,并通过坐斗设置斗口,通过卡住卯榫部,从而保证每个弧形拱与框架不会发生偏离,保证受力均匀。所述卯榫结构为对扣方式,所述第一框架下侧设有卯眼,所述第一弧形拱上侧设有榫眼,所述第一弧形拱的榫眼从下往上与第一框架的卯眼进行对扣,从而使弧形拱前端的支撑上层结构,后端从下往上扣入框架中,使其受力相平衡。所述第一弧形拱尾部,第二弧形拱尾部,第三弧形拱尾部以及第四弧形拱尾部设置有竖支骨,所述第一弧形拱尾部,第二弧形拱尾部,第三弧形拱尾部以及第四弧形拱尾部插入竖支骨中,且螺旋斗拱藻井每层设有环状的横支骨固定连接竖支骨。所述斗拱藻井包括四角形斗拱,八角形边框以及八角形斗拱,所述八角形边框在四角形斗拱上方,并由四角形斗拱支撑,所述八角形边框支撑在其上方的八角形斗拱。优选的,所述斗拱藻井上方设有封盖,封盖下方设有图案。通过采用上述的技术方案,本技术的有益效果是:通过在传统中四角形,八角形等等斗拱形式的藻井与螺旋斗拱相组合,从而使整个藻井给人千变万化,更具有震撼力。附图说明图1为技术底部四层每层截面图;图2为本技术上部六层没层截面图;图3为本技术整体九层螺旋斗拱藻井每层截面图;图4为本技术第一螺旋斗拱拆解示意图;图5为本技术榫接部示意图;图6为本技术竖支骨和横支骨结构示意图。具体实施方式以下结合附图与实施例进一步说明本技术。如图1所示,一种新型藻井,包括斗拱藻井和螺旋斗拱藻井,所述斗拱藻井在所述螺旋斗拱藻井下方,并且支撑螺旋斗拱藻井,所述螺旋斗拱藻井设有圆环状的框架底座1;所述框架底座1上方设有第一螺旋斗拱2,两者之间通过坐斗7进行连接,所述第一螺旋斗拱2包括圆环状的第一框架21和第一弧形拱22,多个所述第一弧形拱22等间隔设置在第一框架21的内周向上,所述第一弧形拱22一端与所述第一框架21相互交叉且进行榫接,并且多个第一弧形拱22另一端在第一框架21内侧形成旋转形状;所述第一螺旋斗拱2上方设有多层第二螺旋斗拱3,两者之间通过坐斗7进行连接,所述多层第二螺旋斗拱3每层之间通过坐斗7进行连接,第二螺旋斗拱3包括第二框架31,直径小于第二框架31的圆环形第三框架32以及第二弧形拱33,所述第二框架31直径与第一框架21直径等大,多个所述第二弧形拱33等间距设置在所述第三框架32的周向上,所述第二弧形拱33一端分别与所述第二框架31和第三框架32相互交叉且进行榫接,所述第二弧形拱33的另一端在所述第三框架32内侧形成旋转形状,而且第二弧形拱33的长度逐层递增,从而形成层层收缩的螺旋状。如图2所示,为了使整个螺旋斗拱藻井重量减轻,最上层的第二螺旋斗拱3还设置有多层第三螺旋斗拱4,最上层的第二螺旋斗拱3上方设有坐斗7与所述第三螺旋斗拱4下端进行连接,所述多层第三螺旋斗拱4每层之间通过坐斗7进行连接,所述第三螺旋斗拱4包括圆环形的外圈框架42,直径小于外圈框架42的圆环形内圈框架41以及第三弧形拱43,多个所述第三弧形拱43等间距设置在所述内圈框架41的周向上,所述第三弧形拱43一端分别与所述外圈框架42和内圈框架41相互交叉且进行榫接,所述第三弧形拱43的另一端在所述内圈框架41内侧形成旋转形状,所述外圈框架42直径逐层递减,所述内圈框架41直径也随之逐层递减,下一层所述外圈框架42的直径大小为上一层内圈的直径大小,所述第三螺旋斗拱底层的外圈框架42直径与所述第三框架32直径相等,采用上述结构替换一部分第二螺旋斗拱3,从而减轻一部分重量,使整体结构更加稳定。如图2所示,为了防止多层第三螺旋斗拱4相互叠加时,由于只有第三弧形拱43的头部以及内圈框架41进行支撑,随着层数增加,下部的支撑力可能不足,导致塌陷,所述多层第三螺旋斗拱4的每层下方设有第四螺旋斗拱5,两者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新型藻井,其特征在于:包括斗拱藻井和螺旋斗拱藻井,所述斗拱藻井在所述螺旋斗拱藻井下方,并且支撑螺旋斗拱藻井,所述螺旋斗拱藻井设有圆环状的框架底座;/n所述框架底座上方设有第一螺旋斗拱,两者之间通过坐斗连接,第一螺旋斗拱包括圆环状的第一框架和第一弧形拱,多个所述第一弧形拱等间隔设置在第一框架的内周向上,所述第一弧形拱一端与所述第一框架相互交叉且进行榫接,并且多个第一弧形拱另一端在第一框架内侧形成旋转形状;/n所述第一螺旋斗拱上方设有多层第二螺旋斗拱,两者之间通过坐斗进行连接,所述多层第二螺旋斗拱每层之间通过坐斗进行连接,第二螺旋斗拱包括第二框架,直径小于第二框架的圆环形第三框架以及第二弧形拱,所述第二框架直径与第一框架直径等大,多个所述第二弧形拱等间距设置在所述第三框架的周向上,所述第二弧形拱一端分别与所述第二框架和第三框架相互交叉且进行榫接,所述第二弧形拱的另一端在所述第三框架内侧形成旋转形状,而且第二弧形拱的长度逐层递增。/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新型藻井,其特征在于:包括斗拱藻井和螺旋斗拱藻井,所述斗拱藻井在所述螺旋斗拱藻井下方,并且支撑螺旋斗拱藻井,所述螺旋斗拱藻井设有圆环状的框架底座;
所述框架底座上方设有第一螺旋斗拱,两者之间通过坐斗连接,第一螺旋斗拱包括圆环状的第一框架和第一弧形拱,多个所述第一弧形拱等间隔设置在第一框架的内周向上,所述第一弧形拱一端与所述第一框架相互交叉且进行榫接,并且多个第一弧形拱另一端在第一框架内侧形成旋转形状;
所述第一螺旋斗拱上方设有多层第二螺旋斗拱,两者之间通过坐斗进行连接,所述多层第二螺旋斗拱每层之间通过坐斗进行连接,第二螺旋斗拱包括第二框架,直径小于第二框架的圆环形第三框架以及第二弧形拱,所述第二框架直径与第一框架直径等大,多个所述第二弧形拱等间距设置在所述第三框架的周向上,所述第二弧形拱一端分别与所述第二框架和第三框架相互交叉且进行榫接,所述第二弧形拱的另一端在所述第三框架内侧形成旋转形状,而且第二弧形拱的长度逐层递增。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新型藻井,其特征在于:最上层的第二螺旋斗拱还设置有多层第三螺旋斗拱,最上层的第二螺旋斗拱上方设有坐斗与所述第三螺旋斗拱下端进行连接,所述多层第三螺旋斗拱每层之间通过坐斗进行连接,所述第三螺旋斗拱包括圆环形的外圈框架,直径小于外圈框架的圆环形内圈框架以及第三弧形拱,多个所述第三弧形拱等间距设置在所述内圈框架的周向上,所述第三弧形拱一端分别与所述外圈框架和内圈框架相互交叉且进行榫接,所述第三弧形拱的另一端在所述内圈框架内侧形成旋转形状,所述外圈框架直径逐层递减,所述内圈框架直径也随之逐层递减,下一层所述外圈框架的直径大小为上一层内圈的直径大小,所述第三螺旋斗拱底层的外圈框架直径与所述第三框架直径相等。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新型藻井,其特征在于:所述多层第三螺旋斗拱的每层下方设有第四螺旋斗拱,两者之间通过坐斗连接,所述第四...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庄金标
申请(专利权)人:庄金标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福建;35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