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倒骑车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2954929 阅读:18 留言:0更新日期:2019-12-27 19:31
一种倒骑车,包括前车体与后车体,前车体包括前车架及两个前轮,后车体包括后车架、车座、后轮及驱动部件,后车架与前车架通过横梁连接,横梁一端与后车架固设,另一端设有转向管,前车架包括架在前轮上的支撑底架,支撑底架与转向管转动连接,支撑底架与转向管之间设有支撑结构,其包括两根第一支撑杆、两根第二支撑杆以及连接件,连接件与转向管转动连接,第一支撑杆与第二支撑杆的一端与连接件连接,两根第一支撑杆的另一端分别与支撑底架的前部两侧连接,两根第二支撑杆的另一端与支撑底架的后部两侧连接。通过支撑结构,使支撑底架的受力更均匀,即便在超载情况下转弯,力也不会向车体转弯一侧聚集,使整个车体受力均匀,抗侧翻能力更强。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倒骑车
本技术属于交通运输工具
,特别是一种倒骑车。
技术介绍
参照公告号CN207225549U的一种倒骑车技术专利,为了解决倒骑三轮车不够安全与舒适的问题,提出了在转向管与支撑底架之间设置倒三角结构,该倒三角结构大致包括第一拉杆、两根第二拉杆以及连接件,连接件通过第一拉杆、两根第二拉杆与支撑底架连接,第一拉杆与支撑底架的前部中间位置连接,第二拉杆分别与支撑底架的后部两侧连接,第一拉杆与两个第二拉杆呈Y型,使倒骑三轮车不但具有较高的抗侧翻能力,而且转弯也更加灵活。然而这种倒三角结构的倒骑三轮车存在一定的缺陷:即当出现超载时,倒三角结构支撑的支撑底架不平衡,尤其是在支撑底架前部只通过一根第一拉杆与连接件连接,转弯时力容易聚集到转弯一侧,易发生侧翻。
技术实现思路
为了解决上述现有技术的不足,本技术的目的是提供一种平衡效果更好、抗侧翻能力更强的倒骑车。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所设计的一种倒骑车,包括前车体与后车体,所述前车体包括前车架及并排设置的两个前轮,所述后车体包括后车架、车座、一后轮以及驱动倒骑车前行的驱动部件,所述后车架与前车架通过一横梁连接,所述横梁一端与后车架固设,另一端设置有转向管,所述转向管向前倾斜设置,所述前车架包括支撑底架,所述支撑底架架设在两个前轮上,所述支撑底架的中部与转向管的上部转动连接,所述支撑底架与转向管之间还设有支撑结构,所述支撑结构包括两根第一支撑杆、两根第二支撑杆以及连接件,所述连接件与转向管的下端转动连接,所述第一支撑杆与第二支撑杆的一端均与连接件连接,两根第一支撑杆的另一端分别与支撑底架的前部两侧连接,两根第二支撑杆的另一端与支撑底架的后部两侧连接。进一步,两根第一支撑杆根据连接件的轴线对称设置,两根第二支撑杆亦根据连接件的轴线对称设置。进一步,所述连接件为一方形板,所述方形板与转向管的下端转动连接且垂直于转向管,第一支撑杆与方形板的连接点分别位于方形板前端两侧,第二支撑杆与方形板的连接点分别位于方形板后端两侧。进一步,所述支撑底架的中部设有一对加强筋,所述一对加强筋之间设有一加强板,所述加强板倾斜设置,所述加强板与转向管的上端转动连接且垂直于转向管。进一步,所述加强板与方形板平行设置。进一步,所述前车架与后车架之间还设有缓冲器,所述缓冲器包括缓冲器主体,其具有筒状的外壳和相对外壳的内部进出自如的活塞杆,所述缓冲器主体产生用于抑制活塞杆相对于外壳在轴向上相对移动的阻尼力,所述外壳与后车架连接,所述活塞杆与前车架连接。与现有技术相比,本技术的有益效果是:连接件通过两根第一支撑杆与支撑底架的前部两侧连接,通过两根第二支撑杆与支撑底架的后部两侧连接,使支撑底架的受力更加均匀,即便是在超载情况下转弯,力也能被分解掉不会向车体转弯一侧聚集,使整个车体受力均匀,具有更好的抗侧翻能力。附图说明图1是本技术的结构示意图。图2是本技术的部分结构示意图。图3是本技术中支撑底架与支撑结构的连接结构示意图。图4是本技术中支撑底架的结构示意图。具体实施方式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技术进一步说明。如图1~4所示,一种倒骑车,包括前车体与后车体,所述前车体包括前车架1及并排设置的两个前轮2,所述后车体包括后车架3、车座4、一后轮5以及驱动倒骑车前行的驱动部件,本实施例中,驱动部件为脚踏驱动部件。所述后车架3与前车架1通过一横梁6连接,所述横梁6一端与后车架3一体设置,另一端设置有转向管7,所述转向管7向前倾斜设置。所述前车架1包括支撑底架8,所述支撑底架8架设在两个前轮2上,所述支撑底架8的中部与转向管7的上部转动连接,所述支撑底架8与转向管7之间还设有支撑结构,所述支撑结构包括两根第一支撑杆10、两根第二支撑杆11以及连接件,所述连接件与转向管7的下端转动连接,所述第一支撑杆10与第二支撑杆11的一端均与连接件连接,两根第一支撑杆10的另一端分别与支撑底架8的前部两侧连接,两根第二支撑杆11的另一端与支撑底架8的后部(靠近后轮5)两侧连接。其中,两根第一支撑杆10根据连接件的轴线对称设置,两根第二支撑杆11亦根据连接件的轴线对称设置。两根第一支撑杆10可以交叉设置,即呈X形,也可以呈八字形,即两者之间不交叉,两根第二支撑杆11也可以交叉设置,也可以呈八字形,本实施例中的两根第一支撑杆10、两根第二支撑杆11均呈八字形。连接件通过两根第一支撑杆10与支撑底架8的前部两侧连接,通过两根第二支撑杆11与支撑底架8的后部两侧连接,使支撑底架8的整体受力更加均匀,即便是在超载情况下转弯,力也能被分解掉不会向车体转弯一侧聚集,使整个车体受力均匀,具有更好的抗侧翻能力。本实施例中,所述连接件为一方形板12,所述方形板12与转向管7的下端转动连接且垂直于转向管7,第一支撑杆10与方形板12的连接点分别位于方形板12前端两侧,第二支撑杆11与方形板12的连接点分别位于方形板12后端(靠近后轮5)两侧。本实施例中,所述支撑底架8的中部设有一对加强筋9,所述一对加强筋9之间设有一加强板18,所述加强板18倾斜设置,所述加强板18与转向管7的上端转动连接且垂直于转向管7,即所述加强板18与方形板12平行设置。倒骑车还包括把手部件,该把手部件包括U形架13,U形架13竖直设置在支撑底架8靠近后轮5的一边上,U形架13的上部设置有握把14,方便骑行上控制倒骑车的骑行方向。支撑底架8上还设有车斗15,用于存放物品。所述前车架1与后车架3之间还设有缓冲器16,所述缓冲器16包括缓冲器主体,其具有筒状的外壳和相对外壳的内部进出自如的活塞杆17,所述缓冲器16主体产生用于抑制活塞杆17相对于外壳在轴向上相对移动的阻尼力,所述外壳与后车架3连接,所述活塞杆17与前车架1连接。本实施例中的倒骑车的使用方式同现有技术,在此不再赘述。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倒骑车,包括前车体与后车体,所述前车体包括前车架及并排设置的两个前轮,所述后车体包括后车架、车座、一后轮以及驱动倒骑车前行的驱动部件,所述后车架与前车架通过一横梁连接,所述横梁一端与后车架固设,另一端设置有转向管,所述转向管向前倾斜设置,所述前车架包括支撑底架,所述支撑底架架设在两个前轮上,所述支撑底架的中部与转向管的上部转动连接,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撑底架与转向管之间还设有支撑结构,所述支撑结构包括两根第一支撑杆、两根第二支撑杆以及连接件,所述连接件与转向管的下端转动连接,所述第一支撑杆与第二支撑杆的一端均与连接件连接,两根第一支撑杆的另一端分别与支撑底架的前部两侧连接,两根第二支撑杆的另一端与支撑底架的后部两侧连接。/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倒骑车,包括前车体与后车体,所述前车体包括前车架及并排设置的两个前轮,所述后车体包括后车架、车座、一后轮以及驱动倒骑车前行的驱动部件,所述后车架与前车架通过一横梁连接,所述横梁一端与后车架固设,另一端设置有转向管,所述转向管向前倾斜设置,所述前车架包括支撑底架,所述支撑底架架设在两个前轮上,所述支撑底架的中部与转向管的上部转动连接,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撑底架与转向管之间还设有支撑结构,所述支撑结构包括两根第一支撑杆、两根第二支撑杆以及连接件,所述连接件与转向管的下端转动连接,所述第一支撑杆与第二支撑杆的一端均与连接件连接,两根第一支撑杆的另一端分别与支撑底架的前部两侧连接,两根第二支撑杆的另一端与支撑底架的后部两侧连接。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倒骑车,其特征在于:两根第一支撑杆根据连接件的轴线对称设置,两根第二支撑杆亦根据连接件的轴线对称设置。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付国臣
申请(专利权)人:杭州炬卡太阳能科技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浙江;3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