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专利查询>浙江大学专利>正文

密闭容器交换气体的方法技术

技术编号:2295454 阅读:151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的密闭容器交换气体的方法,采用抽气-充气交替进行,直至使密闭容器中的工作气体纯度达到工艺所规定的要求。试验表明,本发明专利技术方法可以节约密闭容器工作气体交换过程的时间,有效地降低能耗,提高工作效率和经济效益。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排气法,具体说涉及。
技术介绍
目前,在冶金、热处理、化工等行业中,常常需要在密闭的容器中进行特殊气氛下加工。如在抽空熔炼中,常需要先抽真空,再充以惰性气体如氩气等。如在某单位的一个熔炼工序中,先将空气由真空泵抽至8×10-2Pa的真空状态,然后充入惰性工作气体(氩气)至一定的气压(如0.05Mpa)下进行熔炼。在这个抽气过程中,需要较长时间并因此耗费很多电能。不仅如此,还影响生产率、设备利用率和生产成本等。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的目的是提供一种低能耗、高效率的。本专利技术的,其特征是采用抽气—充气交替进行,直至使密闭容器中的工作气体纯度达到工艺所规定的要求。上述的抽气、充气的时间随意,只需交替进行即可。本专利技术的,可以节约密闭容器工作气体交换过程的时间,有效地降低能耗,提高工作效率和经济效益。附图说明图1是本专利技术的密闭容器交换气体的流程示意图。具体实施例方式本专利技术方法的工艺流程如图1所示。图1(a)表示密闭容器中原来的气体状态;图1(b)表示第一次抽真空过程,容器内原气体的密度逐渐降低;图1(c)表示第一次抽空到一定程度(如容器内压力为1Pa)后,停止抽空;图1(d)表示第一次充入工作气体过程,容器内为混合气体,密度逐渐增加;图1(e)表示第一次充工作气体,使容器内压力达到一定值(如0.01Mpa)后,停止充气;图1(f)表示第二次抽气过程,容器内混合气体的密度逐渐降低;图1(g)表示第二次抽气到一定程度(如容器内压力到1Pa)后停止抽气;图1(h)表示第二次充入工作气体过程,容器内气体密度逐渐增加;图1(i)表示第二次充入工作气体,使容器内气体达到规定压力(如0.05Mpa)后,停止充气。实施例例如,某单位利用30kg的真空熔炼电炉,要求在0.05Mpa氩气氛围下进行有色金属熔炼。其抽空-充气的工艺流程是这样的先用多种抽气泵(机械泵、罗茨泵等)将真空炉内的空气抽到8×10-2Pa的真空状态,再充入工作气体(氩气),直至真空炉内压力达到工艺所要求的0.05MPa为止,然后进行加热熔炼。整个抽空-充气过程需要花费约30分种,所用的真空泵的总功率达12kw,能耗达6度工业用电。熔炼时,容器内空气含量约为(1.6×10-4)%。采用本方法进行两次抽空-充气过程,其工艺流程是这样的先进行第一次抽空-充气过程将真空炉内的空气抽出至1Pa压力状态,再充入工作气体(氩气)直至容器内压力达到0.01MPa;然后,进行第二次抽空-充气过程将真空炉内混合气体抽出,直至压力达到1Pa,再充入工作气体(氩气),直至工艺所要求的0.05Mpa工作压力。这样两次抽空-充气过程合计大约需要5分种;仅用一台5kw的真空泵;能耗仅达0.4度工业电;熔炼时,容器内空气含量约为(2.0×10-7)%。由此可见,采用本专利技术后,过程时间只需约5分种(只占原来的16.7%);能耗0.4度,约占原来的6.7%;而密闭容器内空气含量只有(2.0×10-7)%,与原来工艺相比,密闭容器内空气含量还要低三个数量级。大大提高了工作气体的纯度,而且仅需一台真空泵,简约了设备。权利要求1.,其特征是采用抽气—充气交替进行,直至使密闭容器中的工作气体纯度达到工艺所规定的要求。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其特征是所说的密闭容器为真空熔炼电炉,先将真空炉内的空气压力抽至1Pa,充入氩气至容器内压力到0.01MPa;然后将真空炉内混合气体压力抽至1Pa,再充入氩气,直至真空熔炼电炉中的氩气达到所要求的0.05Mpa工作压力。全文摘要本专利技术公开的,采用抽气—充气交替进行,直至使密闭容器中的工作气体纯度达到工艺所规定的要求。试验表明,本专利技术方法可以节约密闭容器工作气体交换过程的时间,有效地降低能耗,提高工作效率和经济效益。文档编号F17C5/00GK1924425SQ20061005357公开日2007年3月7日 申请日期2006年9月25日 优先权日2006年9月25日专利技术者杜锦才, 黄灵仙 申请人:浙江大学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密闭容器交换气体的方法,其特征是采用抽气-充气交替进行,直至使密闭容器中的工作气体纯度达到工艺所规定的要求。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杜锦才黄灵仙
申请(专利权)人:浙江大学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86[中国|杭州]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
相关领域技术
  • 暂无相关专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