航空器构造体制造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22947046 阅读:31 留言:0更新日期:2019-12-27 17:38
本发明专利技术涉及的航空器构造体制造装置具备支承航空器构造体的零件的夹具、多个升降架以及控制升降架中的支承部的位置的控制部(900)。控制部(900)具有:输入部(910),输入设于所述零件的基准点的移动目的地的位置信息;存储部(920),预先存储有与所述移动目的地的位置信息对应的每个所述升降架的所述支承部的位置信息的关系的主数据;单元位置信息获取部(930),基于所述移动目的地的位置信息和所述主数据,获取每个所述升降架的所述支承部的位置信息;以及移动指令部(940),使多个升降架的所述支承部同时移动。

Aircraft structure manufacturing device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国外来华专利技术】航空器构造体制造装置
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航空器构造体制造装置。
技术介绍
专利文献1以及2公开了一种航空器的主翼的组装方法。在主翼的组装工序中,为了在骨架构造体装配翼板,需要高精度地定位翼板。为了减少工时,期望在短时间内定位翼板。现有技术文献专利文献专利文献1:日本专利第4128626号公报专利文献2:日本特开2008-7114号公报
技术实现思路
专利技术要解决的问题然而,在以往的方法中,在进行像翼板这样长条的零件的定位时,由于存在多个支承零件的升降架,因此操作复杂。因此,需要分别操作多个升降架,有时难以在短时间内进行高精度的定位。对此,期望简化操作者的操作。本专利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能以简单的操作进行高精度的定位的航空器构造体制造装置。技术方案本专利技术的第一方案的航空器构造体制造装置具备:夹具,支承航空器构造体的零件;多个升降架,具有能在支承所述夹具的状态下移动的支承部,所述多个升降架分离配置于水平方向;以及控制部,控制所述多个升降架中的所述支承部的位置,所述控制部具有:输入部,输入使设于所述航空器构造体的零件的基准点移动的移动目的地的位置信息;存储部,预先存储有作为所述移动目的地的位置信息与每个所述升降架的所述支承部的位置信息的关系的主数据;单元位置信息获取部,基于输入至所述输入部的所述移动目的地的位置信息和存储于所述存储部的所述主数据,获取每个所述升降架的所述支承部的位置信息;以及移动指令部,基于由所述单元位置信息获取部获取到的所述支承部的位置信息,使多个升降架的所述支承部同时移动。通过采用像这样的构成,通过将基准点的移动目的地的位置信息输入至输入部,经由主数据由单元位置信息获取部汇总并获取多个升降架的支承部的位置信息。基于获取到的多个支承部的位置信息,对多个升降架同时进行驱动,从而能使航空器构造体的零件移动至指定的位置。因此,无需对多个升降架分别输入支承部的移动量,就能使航空器构造体的零件的位置移动。就是说,能通过一次输入作业,统一地驱动多个升降架使航空器构造体的零件的位置移动。此外,在本专利技术的第二方案的航空器构造体制造装置中,在第一方案中,也可以是,所述航空器构造体的零件是形成航空器的翼体的外表面的面板构件。通过采用像这样的结构,即使像航空器的翼体这样巨大的构造物,也能通过单个操作者的简单的作业,高精度地定位面板构件和桁构件。此外,在本专利技术的第三方案的航空器构造体制造装置中,在第一方案或第二方案中,也可以是,具备:拍摄部,获取所述基准点的图像;以及显示部,显示由所述拍摄部获取到的图像和预先设定的标记。通过采用像这样的结构,能通过在监视器画面上显示基准点的图像,容易地确认实际航空器构造体的零件的位置。专利技术效果根据本专利技术,能通过简单的操作进行高精度的定位。附图说明图1是表示本专利技术的实施方式的主翼的概略构成的分解立体图。图2是示意性地表示主翼的基端部的立体图。图3是示意性地表示主翼的顶端部的剖视图。图4是表示本专利技术的第一实施方式的航空器构造体制造装置的构成的概略主视图。图5是航空器构造体制造装置所具备的下侧面板支承部的俯视图。图6是第一下侧升降架的立体图。图7是第二下侧升降架的立体图。图8是第三下侧升降架的立体图。图9是第一实施方式的控制部的框图。图10是表示本专利技术的第二实施方式的航空器构造体制造装置的构成的概略主视图。图11是表示基端部摄像机单元向后翼梁的装配状态的概略剖视图。图12是表示顶端部摄像机单元向后翼梁的装配状态的概略剖视图。图13是第二实施方式的控制部的框图。图14是表示显示于监视器画面的合成图像的图,是在利用了由基端摄像机获取到的图像的情况下的合成图像。图15是表示显示于监视器画面的合成图像的图,是在利用了由顶端摄像机获取到的图像的情况下的合成图像。图16是示意性地表示主数据的一个示例的说明图。具体实施方式《第一实施方式》以下,参照附图对本专利技术的实施方式进行说明。首先,对通过本专利技术的实施方式的航空器构造体制造装置10制造的航空器构造体进行说明。在本实施方式中,以制造作为航空器构造体的航空器的翼体(例如,主翼1)的情况为例进行说明。图1是表示主翼1的概略构成的分解立体图。主翼1作为零件,具备:配设于主翼1的长尺寸方向的一对翼梁(桁构件)2、形成其上表面以及下表面的一对面板3以及设于其内部的多个翼肋4。翼梁2能装配于面板3。一对翼梁2沿主翼1的长尺寸方向形成两侧部。如图1所述,一对翼梁2具有形成主翼1的两侧部中的航空器前方侧的侧部的前翼梁21和形成航空器后方侧的侧部的后翼梁22。在此,图2是示意性地表示主翼1的基端部即航空器的机身侧的端部的立体图。需要说明的是,在图2中,省略了图1中的翼肋4的图示。前翼梁21以及后翼梁22均是具有大致U字状的剖面的长尺寸构件。前翼梁21以及后翼梁22具有隔开规定间隔互相平行地配置的一对平行片22a和连接该平行片22a的一端部的连接片22b。平行片22a是在水平方向延伸的板状的构件。连接片22b是在铅垂方向延伸的板状的构件。连接片22b与一对平行片22a一体地形成。在后翼梁22的基端部形成有垂直贯通一对平行片22a的基准孔22c。基准孔22c是在铅垂方向贯通后翼梁22的圆孔。前翼梁21以及后翼梁22以由平行片22a以及连接片22b形成的凹部相互对置的方式在水平方向隔开间隔地配置。面板3是形成航空器的翼体的外表面的面板构件。如图1所示,一对面板3具有形成主翼1的上表面的上侧面板31和构成下表面的下侧面板32。上侧面板31以及下侧面板32分别具有:面板主体3a,具有弯曲的剖面形状;以及多根桁条(stringer)3b,以沿长尺寸方向延伸的方式设于该面板主体3a的一方的面。在此,面板主体3a形成为在俯视视角下从基端侧朝向顶端侧宽度逐渐变窄的大致梯形形状,面板主体3a形成复杂的三维曲面形状。在下侧面板32和上侧面板31中,面板主体3a形成为在俯视视角下大致相同的形状。在面板主体3a的基端部设有为航空器构造体的零件设置的基准点。本实施方式中的基准点是垂直贯通面板主体3a的目标孔33。目标孔33形成于与后翼梁22的基准孔22c对应的位置。此外,桁条3b用于提高上侧面板31以及下侧面板32的弯曲刚性,具有大致H字状的剖面。像这样构成的上侧面板31以及下侧面板32在使桁条3b朝向内侧的状态下,以覆盖一对翼梁2的上方以及下方的方式分别进行配置。在此,图3是示意性地表示主翼1的顶端部即与航空器的机身相反侧的端部的剖视图。在主翼1的顶端部,上侧面板31以及下侧面板32的宽度方向两端由一对翼梁2向外侧突出规定距离。图1所示的多个翼肋4用于在构造上加强主翼1。该翼肋4在主翼1的长尺寸方向以规定间隔进行设置。各翼肋4的一端连接于前翼梁21。各翼肋4的另一端连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航空器构造体制造装置,具备:/n夹具,支承航空器构造体的零件;/n多个升降架,具有能在支承所述夹具的状态下移动的支承部,所述多个升降架分离配置于水平方向;和/n控制部,控制所述多个升降架中的所述支承部的位置,/n所述控制部具有:/n输入部,输入使设于所述航空器构造体的零件的基准点移动的移动目的地的位置信息;/n存储部,预先存储有作为所述移动目的地的位置信息与每个所述升降架的所述支承部的位置信息的关系的主数据;/n单元位置信息获取部,基于输入至所述输入部的所述移动目的地的位置信息和存储于所述存储部的所述主数据,获取每个所述升降架的所述支承部的位置信息;和/n移动指令部,基于由所述单元位置信息获取部获取到的所述支承部的位置信息,使多个升降架的所述支承部同时移动。/n

【技术特征摘要】
【国外来华专利技术】1.一种航空器构造体制造装置,具备:
夹具,支承航空器构造体的零件;
多个升降架,具有能在支承所述夹具的状态下移动的支承部,所述多个升降架分离配置于水平方向;和
控制部,控制所述多个升降架中的所述支承部的位置,
所述控制部具有:
输入部,输入使设于所述航空器构造体的零件的基准点移动的移动目的地的位置信息;
存储部,预先存储有作为所述移动目的地的位置信息与每个所述升降架的所述支承部的位置信息的关系的主数据;
单元位置信息获取部,基于输入至所述输入部的所述移动目的地的位置信...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山根茂巳
申请(专利权)人:三菱重工业株式会社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日本;JP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