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汽车喷涂方法技术

技术编号:22939673 阅读:53 留言:0更新日期:2019-12-27 15:39
本发明专利技术涉及汽车涂装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汽车喷涂方法,包括以下步骤:预处理后车身喷涂B1漆,预烘干;喷涂B1漆后车身,喷涂清漆,闪干并烘烤;喷涂清漆后车身,喷涂B2漆,预烘干;喷涂B2漆后车身,喷涂清漆,闪干并烘烤;喷涂清漆后车身,喷涂清漆,闪干并烘烤。本发明专利技术所述的汽车喷涂方法,B1漆和清漆配套喷涂,提高了漆膜流平性和均一性,并通过增加了清漆喷涂提高漆膜的饱满度;喷涂B2漆采用B2漆和清漆配套喷涂,在保证颜色的基础上,提高了漆膜的短波,保证了喷涂外观质量。

A method of automobile spraying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汽车喷涂方法
本专利技术涉及汽车涂装
,特别涉及一种汽车喷涂方法。
技术介绍
随着我国汽车持有量逐年增长,汽车数量逐年增多。涂装是汽车生产的最后一道工序,其目的是提高汽车的耐腐蚀性和美感。随着世界环保及节能的要求,伴随国内外汽车市场的剧烈竞争,汽车厂家必须在保证高质量的基础上优化工艺、降低成本。针对这些目标,给传统的3C2B涂装工艺提出了巨大的挑战,鉴于此,对于新工艺的研究及应用探索将是未来一段时间内,国内外汽车涂装的发展方向。B1B2喷涂工艺,是一种免中涂的喷涂工艺,是一种涂装喷涂工艺中相较于传统3C2B和3C1B工艺更加紧凑的短工艺。B1B2工艺的主要特点在于取消中涂喷涂及烘干工序,采用具有中涂功能的B1组分和具有色漆功能的B2组分来代替原中涂和色漆,大大减少了涂料用量和能源消耗。B1B2涂装工艺与3C2B涂装工艺按照涂装每辆斩车对比:材料综合成本增加约7%;设备成本降低约15%;人工成本降低约10%;能源成本降低约8%;生产效率提高约30%;总成本比较约降低15%,VOC减排约30%。但是,目前B1B2涂装工艺下完成的漆面存在的诸多不足,易出现失光、橘皮、耐石击性下降、外观及光泽降低等问题。因此,对现有的B1B2汽车车身喷涂工艺进行改进,使得通过其完成的汽车车身漆层厚度适宜、耐腐蚀好,阻燃、降噪效果好,车身颜色持久性长,不易产生磨损具有重要的意义。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现有的B1B2汽车喷涂工艺喷涂质量不好的问题。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汽车喷涂方法,包括以下步骤:S10、预处理后车身喷涂B1漆,预烘干;S20、喷涂B1漆后车身,喷涂清漆,闪干并烘烤;S30、喷涂清漆后车身,喷涂B2漆,预烘干;S40、喷涂B2漆后车身,喷涂清漆,闪干并烘烤;S50、喷涂清漆后车身,喷涂清漆,闪干并烘烤。进一步的,所述步骤S10中,所述预处理包括,对电泳后的车身漆膜缺陷检查,用砂纸对缺陷处及外观较差部位进行打磨,用纯水将车身擦净,并干燥所述车身。进一步的,所述步骤S20之前,还包括对外观较差的部位补喷B1漆,补喷厚度为3μm-6μm。进一步的,所述步骤S20之前,还包括对外观较差的部位预喷清漆,预喷厚度为3μm-8μm。进一步的,所述步骤S20包括,对车身喷涂清漆,对喷涂后的表面进行闪干处理,对闪干后的表面进行烘烤,并冷却;外板喷涂膜厚30μm-80μm。进一步的,所述步骤S30之前,还包括对喷涂清漆后的车身进行打磨处理,用纯水将车身擦净,并干燥车身。进一步的,所述打磨处理包括局部打磨缺陷和整车打磨。进一步的,所述步骤S30包括,对打磨后的车身喷涂B2漆。进一步的,所述步骤S40之前,还包括对外观较差的部位预喷清漆,预喷厚度为3μm-8μm。进一步的,所述步骤S40包括,对喷涂B2漆后的车身喷涂清漆,对喷涂后的表面进行闪干处理,对闪干后的表面进行烘烤,并冷却;外板喷涂膜厚30μm-80μm。采用上述技术方案,本专利技术所述的汽车喷涂方法具有如下有益效果:1)本专利技术所述的汽车喷涂方法,B1漆和清漆配套喷涂,提高了漆膜流平性和均一性,并通过增加了清漆喷涂提高漆膜的饱满度;喷涂B2漆采用B2漆和清漆配套喷涂,在保证颜色的基础上,提高了漆膜的短波,保证了喷涂外观质量。2)本专利技术所述的汽车喷涂方法,喷涂B1后不进行烘烤等方式来固化,只进行必要的闪干就喷涂清漆,然后一起固化,B1漆和清漆“湿碰湿”,节约能源,同时减少了工序,节省喷涂成本。3)本专利技术所述的汽车喷涂方法,对白车身或电泳后车身不进行打磨或采用较粗的砂纸来打磨,避免底材粗糙度过小导致的漆膜短波太小,影响目视观感;对局部外观相对不好的区域采用B1漆补喷和清漆预喷,从而增加了相应部位的膜厚,避免出现流漆、针孔等缺陷,提高了喷涂后车身的外观质量。附图说明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专利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专利技术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图1为本专利技术实施例的喷涂工艺流程图;图2为现有B1B2喷涂工艺与油性漆喷涂工艺喷涂效果对比图;图3为本专利技术实施例的B1B2喷涂工艺与油性漆喷涂工艺喷涂效果对比图。具体实施方式下面将结合本专利技术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专利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专利技术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专利技术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专利技术保护的范围。此处所称的“一个实施例”或“实施例”是指可包含于本专利技术至少一个实现方式中的特定特征、结构或特性。在本专利技术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上”、“下”、“顶”、“底”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专利技术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专利技术的限制。此外,术语“第一”、“第二”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的包括一个或者更多个该特征。而且,术语“第一”、“第二”等是用于区别类似的对象,而不必用于描述特定的顺序或先后次序。应该理解这样使用的数据在适当情况下可以互换,以便这里描述的本专利技术的实施例能够以除了在这里图示或描述的那些以外的顺序实施。目前,汽车用涂装材料实现了全面的更新换代,并已开始向新一代的低VOC化、水性化等环保型方向发展。基于现有的B1B2水性化涂装工艺体系,易出现失光、橘皮、耐石击性下降、外观质量差等问题。因此,在现有的B1B2工艺及涂料的基础上,需要一种新的工艺方法去实现更高的漆膜外观,从目视外观和外观数据上都要达到更高的要求。实施例1:如图1所示,本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汽车喷涂方法,包括以下步骤:S10、预处理后车身喷涂B1漆,预烘干;S20、喷涂B1漆后车身,喷涂清漆,闪干并烘烤;S30、喷涂清漆后车身,喷涂B2漆,预烘干;S40、喷涂B2漆后车身,喷涂清漆,闪干并烘烤;S50、喷涂清漆后车身,喷涂清漆,闪干并烘烤。本实施例中,所述的汽车喷涂方法,B1漆和清漆配套喷涂,提高了漆膜流平性和均一性,并通过增加了清漆喷涂提高漆膜的饱满度;喷涂B2漆采用B2漆和清漆配套喷涂,在保证颜色的基础上,提高了漆膜的短波,保证了喷涂外观质量。所述步骤S10中,所述预处理包括,对电泳后的车身漆膜缺陷检查,用砂纸对缺陷处及外观较差部位进行打磨,用纯水将车身擦净,并干燥所述车身。所述步骤S20之前,还包括对外观较差的部位补喷B1漆,补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汽车喷涂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以下步骤:/nS10、预处理后车身喷涂B1漆,预烘干;/nS20、喷涂B1漆后车身,喷涂清漆,闪干并烘烤;/nS30、喷涂清漆后车身,喷涂B2漆,预烘干;/nS40、喷涂B2漆后车身,喷涂清漆,闪干并烘烤;/nS50、喷涂清漆后车身,喷涂清漆,闪干并烘烤。/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汽车喷涂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以下步骤:
S10、预处理后车身喷涂B1漆,预烘干;
S20、喷涂B1漆后车身,喷涂清漆,闪干并烘烤;
S30、喷涂清漆后车身,喷涂B2漆,预烘干;
S40、喷涂B2漆后车身,喷涂清漆,闪干并烘烤;
S50、喷涂清漆后车身,喷涂清漆,闪干并烘烤。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汽车喷涂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步骤S10中,所述预处理包括,对电泳后的车身漆膜缺陷检查,用砂纸对缺陷处及外观较差部位进行打磨,用纯水将车身擦净,并干燥所述车身。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汽车喷涂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步骤S20之前,还包括对外观较差的部位补喷B1漆,补喷厚度为3μm-6μm。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汽车喷涂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步骤S20之前,还包括对外观较差的部位预喷清漆,预喷厚度为3μm-8μm。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汽车喷涂方法,其特征在...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曹晓根朱浩杜春苗李飞马风雪
申请(专利权)人:吉利汽车研究院宁波有限公司浙江吉利控股集团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浙江;3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