吸波结构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2938197 阅读:119 留言:0更新日期:2019-12-25 06:24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及一种吸波结构,包括吸波材料制成的吸波体,吸波体上设有若干组吸波单元,各吸波单元包括内置于吸波体的吸波腔室及上下连通至吸波体表面和吸波腔室的入射腔室,入射腔室具有反射电磁波进入与其相对应的吸波腔室内的反射壁。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创新性地采用入射腔室和吸波腔室组合替代传统的尖劈形吸波体构造,避免了常规尖劈的角锥受外力损坏的情况,使整个吸波结构不易变形或断裂;当电磁波入射进入射腔室后,一部分电磁波经折射进入吸波体被消耗,一部分电磁波在入射腔室内壁反射,电磁波经入射腔室内壁多次反射后,最终将电磁波导入到吸波腔室,电磁波在吸波腔室内经过无数次的反射与吸收,最终消耗殆尽。

Absorbing structure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吸波结构
本技术涉及电磁波吸收
,特别是涉及一种吸波结构。
技术介绍
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电磁波辐射对环境的影响日益增大,高压送电线、变电站、变压器、通信基站等会产生大量的电磁辐射,不仅会对人体产生不良影响,还会对精密的电子仪器造成危害,为了治理电磁污染,人们提出了多种电磁波吸收材料,吸波材料是指能有效地吸收照射到其上的电磁波能量,从而使电磁波反射或散射能量显著衰减的功能材料。在现有技术中,常采用吸波材料做成具有一定形状的吸收体,例如做成尖劈形,此种形状的可使入射的电磁波尽可能多地进入到材料内部,能够减少电磁波的直接反射,电磁波在经过吸收体内经过多次反射衰减,其能量会被多次损耗,同时被吸收体内的强电磁波吸收体吸收,最终由吸波材料透射出的电磁波的能量会达到一个较小的值。但是,常规尖劈形的吸收体的尖端暴露在吸收体的表面且无任何保护措施,极易受到外力影响而发生变形甚至断裂,且各个吸收体通常排布在一个基座上,吸收体之间仅通过基座连接为一体,导致整体结构不稳定;而且,通常尖劈形的吸收体紧密排布在基座上,电磁波不可能完全被损耗掉,总有相当部分电磁波会从吸波材料的表面反射出去,还有一部分从吸波体透射出去,现有技术未对此部分电磁波做合理处理。
技术实现思路
为克服现有技术存在的技术缺陷,本技术提供一种吸波结构,具有稳定的结构,不易变形或断裂,吸波效率高。本技术采用的技术解决方案是:吸波结构,包括吸波材料制成的吸波体,所述吸波体上设有若干组吸波单元,各吸波单元包括内置于吸波体的吸波腔室及上下连通至吸波体表面和吸波腔室的入射腔室,所述入射腔室具有反射电磁波进入与其相对应的吸波腔室内的反射壁。优选地,所述吸波腔室为不规则腔体。优选地,所述入射腔室呈外宽内窄的腔体结构。优选地,所述入射腔室呈锥形腔。优选地,各入射腔室为底面为正四边形的棱锥形。优选地,所述吸波单元均匀分布在吸波体的一侧。优选地,所述多个入射腔室呈矩阵排列。优选地,所述吸波体采用微碳线圈复合材料制成或吸波腔室周围的吸波体部分采用微碳线圈复合材料制成。本技术的有益效果:本技术的吸波结构通过在吸波体上设置多组吸波单元,而各吸波单元包括内置于吸波体的吸波腔室及上下连通至吸波体表面和吸波腔室的入射腔室,通过入射腔室具有的反射壁特点将外部电磁波反射至吸波腔室内而减少电磁波在吸波体一侧的反射量,电磁波经过入射腔室多次反射后,最终将电磁波导入到吸波腔室,又由于吸波腔室与入射腔室连接处的开口远小于吸波腔室直径,因此电磁波在吸波腔室内经过无数次的反射和吸收,最终消耗殆尽,进一步通过吸波腔室周围的微碳线圈吸收逐渐转化为热能扩散在吸波体中,吸波效率高;而且,由于本技术创新性地采用入射腔室和吸波腔室组合替代传统的尖劈形吸波体构造,避免了常规尖劈的角锥受外力损坏的情况,使整个吸波结构不易变形或断裂。本技术吸波结构的吸波体采用微碳线圈复合材料,根据法拉第电磁感应定律,电磁波通过微碳线圈会产生感应微电流,经损耗变成热能分散在吸波体中,并且微碳线圈是手性螺旋碳纤维的一种,当电磁波入射到手征介质中时,交变的电场不仅诱导介质的极化,还诱导介质的磁化,而交变的磁场不仅诱导介质的磁化,还诱导介质的极化,产生电与磁的耦合,所以手性材料较一般吸波材料具有额外的吸收机制,因此微碳线圈是优异的电磁波吸收剂,当电磁波在本技术的吸波腔室内反复反射过程中会被微碳线圈高效率吸收并转化为热能扩散在吸波体中。附图说明图1为本技术吸波结构的结构示意图一。图2为本技术吸波结构的结构示意图二。图3为吸波单元的结构示意图。图4为吸波单元的排布示意图。图5为吸波结构的俯视图。图6为吸波结构的工作示意图。附图标记说明:1、入射腔室;2、吸波腔室;3、吸波体;4、微碳线圈;5、电磁波;10、吸波单元。具体实施方式下面结合附图对本技术作进一步说明:如图1至图6所示,本实施例提供一种吸波结构,包括吸波材料制成的吸波体3,所述吸波体3上设有若干组吸波单元10,各吸波单元10包括内置于吸波体3的吸波腔室2及上下连通至吸波体3表面和吸波腔室2的入射腔室1,所述入射腔室1具有反射电磁波5进入与其相对应的吸波腔室2内的反射壁,由于本技术创新性地采用入射腔室1和吸波腔室2组合替代传统的尖劈形吸波体3构造,避免了常规尖劈的角锥受外力损坏的情况,使整个吸波结构不易变形或断裂。入射腔室1虽然也发生某种程度的折射与吸收,但还以反射为主,通过反射把电磁波5导入吸波腔室2。优选地,所述吸波腔室2为不规则腔体,内表面不规则,如图1或2所示,电磁波5经由入射腔室1进入吸波腔室2,由于吸波腔室2采用不规则腔体,进入到吸波腔室2的电磁波5很难反射出吸波体3,电磁波5在吸波腔室2内不断反射衰减最终基本被吸波体3吸收,为了便于电磁波5进入吸波腔室2,所述入射腔室1设计为外宽内窄的腔体结构,优选地,各入射腔室1为底面为正四边形的棱锥形,根据要处理的电磁波5的不同波长可合理设置入射腔室1和吸波腔室2的尺寸。优选地,所述吸波单元10均匀分布在吸波体3的一侧,所述多个入射腔室1呈矩阵排列该侧构成吸波体3的吸波面,如图6及图5示出的从多个不同方向过来的电磁波5,电磁波5投射到吸波面上经过入射腔室1内壁的反射后进入到吸波体3内部的吸波腔室2。优选地,所述吸波体3采用微碳线圈复合材料制成,微碳线圈4是一种已知材料,且微碳线圈4分散复合在基材中形成的微弹线圈复合材料也是已知材料,微碳线圈4是一种导电线圈,对电磁波5有较强的损耗能力,而且是手性螺旋碳纤维的一种,当电磁波5入射到手性介质中时,交变的电场不仅诱导介质的极化,还诱导介质的磁化,而交变的磁场不仅诱导介质的磁化,还诱导介质的极化,产生电与磁的耦合,所以手性介质较一般介质具有额外的吸收机制,所述微碳线圈4分布在整个吸波体3内,如图1所示,当电磁波5进入到入射腔室1和吸波腔室2内后,会被微碳线圈4高效率吸收并转化为热能扩散在吸波体3中,从而达到高效吸收电磁波5的效果,优选地,由于入射腔室1主要起反射电磁波5减少电磁波5在吸波体3一侧的反射量的作用,微碳线圈4复合材料可只应用在吸波腔室2周围的吸波体3部分,以降低成本,如图2所示。本实施例的吸波结构在工作时,从不同方向射来的电磁波5射入入射腔室1后,一部分电磁波5在入射腔室1内壁反射,一部分电磁波5经折射进入吸波体3被消耗,电磁波5经入射腔室1内壁多次反射后,最终将电磁波5导入到吸波腔室2,电磁波5在吸波腔室2内经过无数次的反射与吸收,最终消耗殆尽,还有一部分电磁波5直接射入吸波腔室2,如图6所示。本实施例的吸波结构创新性地采用入射腔室1和吸波腔室2组合代替传统的尖劈形吸波体3,避免了常规尖劈的角锥受外力损坏的情况,使整个吸波结构不易变形或断裂,且本实施例的吸波结构的吸波体3采用微碳线圈4复合材料,具有极高的吸波效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吸波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吸波材料制成的吸波体(3),所述吸波体(3)上设有若干组吸波单元(10),各吸波单元(10)包括内置于吸波体(3)的吸波腔室(2)及上下连通至吸波体(3)表面和吸波腔室(2)的入射腔室(1),所述入射腔室(1)具有反射电磁波进入与其相对应的吸波腔室(2)内的反射壁。/n

【技术特征摘要】
1.吸波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吸波材料制成的吸波体(3),所述吸波体(3)上设有若干组吸波单元(10),各吸波单元(10)包括内置于吸波体(3)的吸波腔室(2)及上下连通至吸波体(3)表面和吸波腔室(2)的入射腔室(1),所述入射腔室(1)具有反射电磁波进入与其相对应的吸波腔室(2)内的反射壁。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吸波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吸波腔室(2)为不规则腔体。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吸波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入射腔室(1)呈外宽内窄的腔体结构。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吸波结...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郑君豪陈永添其他发明人请求不公开姓名
申请(专利权)人:福建星宏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福建;35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