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起动用AGM铅酸蓄电池极群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2936390 阅读:28 留言:0更新日期:2019-12-25 05:45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起动用AGM铅酸蓄电池极群,包括负极板、AGM隔板、正极板、正极汇流排、负极汇流排、正极偏极耳和负极偏极耳,从极群前侧以负极板、AGM隔板、正极板和AGM隔板的顺序依次重复排列,最终使极群前后两侧的极板均为负极板;正极板极耳的上部连接有正极汇流排,负极板极耳的上部连接有负极汇流排;正极汇流排和负极汇流排通过垂直连接块与正极偏极耳和负极偏极耳连接,正极偏极耳和负极偏极耳的底部与正极汇流排和负极汇流排的底部平齐。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中正极偏极耳和负极偏极耳的底部悬空,为穿壁焊机焊头提供了工作空间;在蓄电池槽内腔高度一定的情况下,提高了负极板、AGM隔板和正极板的高度,相应蓄电池体积比能量得到提升。

A starting AGM lead-acid battery group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起动用AGM铅酸蓄电池极群
:本技术属于起动用蓄电池
,具体涉及一种起动用AGM铅酸蓄电池极群。
技术介绍
:起动用AGM铅酸蓄电池由蓄电池槽、极群、电解液和安全阀组成。一般情况下,起动用AGM铅酸蓄电池的额定电压为12V,每只蓄电池中必须包含6组相互独立的极群。为降低蓄电池的内阻,现有的起动用蓄电池均采用了穿壁焊工艺进行极群焊接。由于起动用AGM铅酸蓄电池内的电解液是吸附在AGM隔板、正极板和负极板中,因此AGM隔板、正极板和负极板的外形尺寸决定蓄电池的容量大小,近而决定蓄电池的体积比能量水平。现有的起动用蓄电池极群,偏极耳要么直接连接在汇流排端面的上部、要么通过水平连接块与汇流排相连接。为保证穿壁焊工艺的实施,穿壁焊点与汇流排或水平连接块上表面之间必须预留穿壁焊机焊头工作的距离,故偏极耳的高度较高,在蓄电池槽内腔高度一定的情况下,极群中AGM隔板、正极板和负极板的高度较小,从而导致蓄电池体积比能量较低。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在于克服上述现有技术的缺点,提供一种起动用AGM铅酸蓄电池极群,从而提高蓄电池体积比能量。本技术的目的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来解决的:一种起动用AGM铅酸蓄电池极群,包括负极板、AGM隔板、正极板、正极板极耳、负极板极耳、正极汇流排、负极汇流排、正极偏极耳和负极偏极耳,从极群前侧以负极板、AGM隔板、正极板和AGM隔板的顺序依次重复排列,最终使极群前后两侧的极板均为负极板;正极板极耳和负极板极耳位于极群的上部,正极板极耳的上部连接有正极汇流排,负极板极耳的上部连接有负极汇流排;正极汇流排的后侧通过第一垂直连接块与正极偏极耳连接,正极偏极耳的底部与正极汇流排的底部平齐;负极汇流排的前侧通过第二垂直连接块与负极偏极耳连接,负极偏极耳的底部与负极汇流排的底部平齐;所述第一垂直连接块和第二垂直连接块具有导电的作用;所述负极偏极耳和正极偏极耳分别位于极群前后两侧负极板的外侧。所述正极板、正极板极耳、正极汇流排、第一垂直连接块和正极偏极耳通过铸焊一次成型,构成极群的正极;负极板、负极板极耳、负极汇流排、第二垂直连接块和负极偏极耳通过铸焊一次成型,构成极群的负极。所述正极汇流排、第一垂直连接块和正极偏极耳分别与负极汇流排、第二垂直连接块和负极偏极耳成中心对称分布。所述正极汇流排、第一垂直连接块、正极偏极耳、负极汇流排、第二垂直连接块、负极偏极耳的厚度均为5mm~9mm。本技术的有益效果在于:1、本技术负极偏极耳和正极偏极耳分别位于极群前后两侧负极板的外侧,使正极偏极耳和负极偏极耳的底部悬空,为穿壁焊机焊头提供了工作空间。2、与现有的偏极耳直接连接在汇流排端面的上部不同,本技术通过第一垂直连接块和第二垂直连接块使正极偏极耳和负极偏极耳的底部与正极汇流排和负极汇流排的底部平齐,这样在蓄电池槽内腔高度一定的情况下,降低了正极偏极耳和负极偏极耳的高度,提高了负极板、AGM隔板和正极板的高度,从而提高了蓄电池的容量,相应的蓄电池体积比能量得到提升。附图说明:图1为本技术起动用AGM铅酸蓄电池极群主视图;图2为本技术起动用AGM铅酸蓄电池极群俯视图;其中,1-正极板、2-AGM隔板、3-负极板、4-正极板极耳、5-负极板极耳、6-正极汇流排、7-负极汇流排、8-正极偏极耳、9-负极偏极耳、10-第一垂直连接块、11-第二垂直连接块、12-穿壁焊点。具体实施方式:下面结合附图对本技术做进一步详细描述:参见图1和图2,一种起动用AGM铅酸蓄电池极群,包括正极板1、AGM隔板2、负极板3、正极板极耳4、负极板极耳5、正极汇流排6、负极汇流排7、正极偏极耳8和负极偏极耳9,从极群前侧以负极板3、AGM隔板2、正极板1和AGM隔板2的顺序依次重复排列,最终使极群前后两侧的极板均为负极板3;正极板极耳4和负极板极耳5位于极群的上部,正极板极耳4的上部连接有正极汇流排6,负极板极耳5的上部连接有负极汇流排7;正极汇流排6的后侧通过第一垂直连接块10与正极偏极耳8连接,正极偏极耳8的底部与正极汇流排6的底部平齐;负极汇流排7的前侧通过第二垂直连接块11与负极偏极耳9连接,负极偏极耳9的底部与负极汇流排7的底部平齐;所述第一垂直连接块10和第二垂直连接块11具有导电的作用;所述负极偏极耳9和正极偏极耳8分别位于极群前后两侧负极板的外侧。所述正极板1、正极板极耳4、正极汇流排6、第一垂直连接块10、正极偏极耳8通过铸焊一次成型,构成极群的正极;负极板3、负极板极耳5、负极汇流排7、第二垂直连接块11、负极偏极耳9通过铸焊一次成型,构成极群的负极。参照JB/T12666-2016标准要求,采用本技术制作LN3型起动用AGM铅酸蓄电池,在蓄电池装配时,将本技术极群分别装入相应的蓄电池槽单格中,并将极群的正极偏极耳8、负极偏极耳9分别与相邻极群的负极偏极耳9、正极偏极耳8通过穿壁焊(如图1所示的穿壁焊点12)工艺进行焊接。其中极群的正极汇流排6、第一垂直连接块10、正极偏极耳8、负极汇流排7、第二垂直连接块11、负极偏极耳9的厚度均为7mm,LN3型蓄电池的长、宽、高分别为278mm、174mm、190mm。表1为采用本技术制作的LN3型起动用AGM铅酸蓄电池与采用现有的极群(如偏极耳直接连接在汇流排端面的上部)制作的同型号蓄电池进行性能测试的结果。从表1可以看出,采用本技术制作的LN3型起动用AGM铅酸蓄电池,其体积比能量比现有的极群提高18.1%,说明本技术提高了蓄电池体积比能量水平。表1采用本技术制作的LN3型起动用AGM铅酸蓄电池与采用现有的极群制作的同型号蓄电池进行性能测试的结果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起动用AGM铅酸蓄电池极群,其特征在于:包括正极板(1)、AGM隔板(2)、负极板(3)、正极板极耳(4)、负极板极耳(5)、正极汇流排(6)、负极汇流排(7)、正极偏极耳(8)和负极偏极耳(9),从极群前侧以负极板(3)、AGM隔板(2)、正极板(1)和AGM隔板(2)的顺序依次重复排列,最终使极群前后两侧的极板均为负极板(3);正极板极耳(4)和负极板极耳(5)位于极群的上部,正极板极耳(4)的上部连接有正极汇流排(6),负极板极耳(5)的上部连接有负极汇流排(7);正极汇流排(6)的后侧通过第一垂直连接块(10)与正极偏极耳(8)连接,正极偏极耳(8)的底部与正极汇流排(6)的底部平齐;负极汇流排(7)的前侧通过第二垂直连接块(11)与负极偏极耳(9)连接,负极偏极耳(9)的底部与负极汇流排(7)的底部平齐;所述第一垂直连接块(10)和第二垂直连接块(11)具有导电的作用;所述负极偏极耳(9)和正极偏极耳(8)分别位于极群前后两侧负极板的外侧。/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起动用AGM铅酸蓄电池极群,其特征在于:包括正极板(1)、AGM隔板(2)、负极板(3)、正极板极耳(4)、负极板极耳(5)、正极汇流排(6)、负极汇流排(7)、正极偏极耳(8)和负极偏极耳(9),从极群前侧以负极板(3)、AGM隔板(2)、正极板(1)和AGM隔板(2)的顺序依次重复排列,最终使极群前后两侧的极板均为负极板(3);正极板极耳(4)和负极板极耳(5)位于极群的上部,正极板极耳(4)的上部连接有正极汇流排(6),负极板极耳(5)的上部连接有负极汇流排(7);正极汇流排(6)的后侧通过第一垂直连接块(10)与正极偏极耳(8)连接,正极偏极耳(8)的底部与正极汇流排(6)的底部平齐;负极汇流排(7)的前侧通过第二垂直连接块(11)与负极偏极耳(9)连接,负极偏极耳(9)的底部与负极汇流排(7)的底部平齐;所述第一垂直连接块(10)和第二垂直连接块(11)具有导电的作用;所述负极偏极耳(9)和正极偏极耳(8)分别位于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曹云鹏李晨旗王杰张尧孙言行
申请(专利权)人:陕西凌云蓄电池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陕西;6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