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风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22932914 阅读:22 留言:0更新日期:2019-12-25 04:29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送风装置,包括:形成外廓的、具有供空气进入及吹出的开口的框架,覆盖所述开口的面罩,设于所述面罩上、供空气进入所述框架内的进风口,设于所述面罩上、供空气向所述框架外吹出的出风口,以及由所述面罩向所述进风口的上游侧突出的遮盖部,所述遮盖部包括:挡风壁,从所述面罩向所述进风口的上游侧突出、并与所述进风口中心与所述出风口中心的连线相交,以及进风口盖,从所述挡风壁上位于所述进风口的上游侧的挡风壁端部一侧,以所述挡风壁为界向所述进风口一侧延设,并遮盖所述进风口。

Air supply device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送风装置
本技术涉及一种送风装置。
技术介绍
一般的送风装置,安装于室内天花或墙壁上,用于对目标区域的空气进行调节。图1所示的种浴室用取暖换气装置,包括取暖换气机构1以及安装在取暖换气机构1上的面板2,面板2上开设有进风口3和第一排风口4,取暖换气机构1包括第二排风口5、气流通道、加热模块6、吸风送风风轮7及驱动吸风送风风轮7转动的风轮驱动电机。加热模块6位于第一排风口4处,气流通道连通进风口3、第一排风口4和第二排风口5,吸风送风风轮7位于气流通道内。室内空气从面板2上的进风口3进入取暖换气机构1内,再经由气流通道、加热模块6、第一排风口4吹向室内,由此,对室内的目标区域的空气进行循环加热。图1所示的浴室用取暖换气装置,由于进风口3与第一排风口4均设于面向室内侧的面板2上,因此,从第一排风口4吹出的空气可能会在未吹到室内时,从面板2上的进风口3被再次吸入浴室用取暖换气装置内,形成风路短路。所谓风路短路,即从出风口被吹出的空气,在吹至目标区域之前,被重新吸入进风口3内,导致无法向目标区域送风。由此,将导致被加热后的空气无法吹至室内,加热效率低下。同样的,只要是吸入室内空气,并向室内送风的装置,也可能形成风路短路。
技术实现思路
(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为了解决上述课题,本技术提供了一种能够防止风路短路,确保送风效率的送风装置。(二)技术方案本技术提供了一种送风装置,包括:形成外廓的、具有供空气进入及吹出的开口的框架,覆盖所述开口的面罩,设于所述面罩上、供空气进入所述框架内的进风口,设于所述面罩上、供空气向所述框架外吹出的出风口,以及由所述面罩向所述进风口的上游侧突出的遮盖部,所述遮盖部包括:挡风壁,从所述面罩向所述进风口的上游侧突出、并与所述进风口中心与所述出风口中心的连线相交,以及进风口盖,从所述挡风壁上位于所述进风口的上游侧的挡风壁端部一侧,以所述挡风壁为界向所述进风口一侧延设,并遮盖所述进风口。在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中,所述遮盖部还包括:旋转臂,使所述进风口盖相对于所述挡风壁旋转、且位于所述挡风壁的所述进风口一侧,所述旋转臂包括:使所述进风口盖旋转的转轴,以及连接所述进风口盖与所述转轴的连接杆。在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中,所述连接杆与所述进风口盖形成的面向所述挡风壁一侧的夹角为锐角。在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中,所述连接杆上设有从所述连接杆向所述挡风壁突出延设的定位突筋。在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中,所述连接杆上设有多个定位突筋。在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中,所述进风口盖上设有密封筋,所述密封筋从所述进风口盖内侧向所述面罩突出延设。在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中,所述面罩上设有围绕所述出风口、并向所述出风口的上游侧突出的密封片。(三)有益效果(1)由于进风口与出风口之间设有挡风壁,可以防止从出风口吹出的空气在吹至室内前就重新被吸入进风口内,避免形成风路短路;同时,进风口盖与面罩之间设有一定距离,在防止形成风路短路的同时,确保进风风量。(2)进风口设置的进风口盖能够遮挡面罩上的螺丝等紧固件,防止其裸露而影响美观。(3)从进风口盖的内侧面向面罩一侧突出延设密封筋,能够防止从出风口向挡风壁吹出的空气从进风口盖与挡风壁上端部之间的间隙流向进风口一侧。(4)密封筋位于以挡风壁的出风口一侧,并且在挡风壁上的面向出风口一侧设有与密封筋卡合的密封槽,能够增加密封性。(5)连接杆上设有定位突筋,防止制造公差导致挡风壁受力不均匀而损坏挡风壁。附图说明图1为现有技术的一种送风装置的结构示意图。图2为本技术实施例送风装置的剖视立体图。图3为本技术实施例送风装置的面罩的截面图。图4为本技术实施例送风装置的进风口盖的结构示意图。图5为本技术实施例送风装置的面罩的另一截面图。【符号说明】现有技术:1-取暖换气机构;2-面板;3-进风口;4-第一排风口;5-第二排风口;6-加热模块;7-吸风送风风轮。本技术:1-框架;11-开口;2-面罩;21-进风口;22-出风口;23-密封片;3-遮盖部;31-挡风壁;311-上端部;312-密封槽;32-进风口盖;321-密封筋;322-旋转臂;3221-转轴;3222-连接杆;3223-定位突筋;4-送风单元;41-蜗牛壳;42-扇叶;43-马达。具体实施方式为使本技术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明白,以下结合具体实施例,并参照附图,对本技术进一步详细说明。下述说描述各部件的位置关系的用词,如“上”、“下”、“左”、“右”、“前”、“后”、“内侧”、“外侧”等均表示在送风装置安装状态下的位置关系,安装状态例如是安装在天花板、窗户、墙壁的状态。(第一实施例)本技术第一实施例提供了一种送风装置,参见图2所示,包括:框架1、面罩2、遮盖部3、送风单元4、温度调节单元。框架1呈长方体箱状,形成送风装置的外廓,其中一面设有供空气进入及吹出的开口11。送风装置处于安装状态时,框架上的开口11呈面向室内的状态。本实施例中,送风装置安装于天花板上,框架1呈开口向下的状态。面罩2呈板状,覆盖框架的开口11。面罩2朝向框架开口11的面为内侧面,背向框架开口11的面为外侧面。所谓覆盖框架上的开口11,是指面罩2的内侧面与框架1上形成开口11的面或边相接触。在安装状态下,面罩2遮盖框架上的开口11与设于框架内的送风单元4,面罩2的外侧面面向室内侧。面罩2设有进风口21与出风口22。进风口21为设于面罩2上、连通送风单元4和室内的开口。空气通过进风口21进入框架1内。本实施例中,进风口21处还设有净化空气的净化单元。出风口22为设于面罩2上、连通送风单元4与室内的开口。空气通过出风口22吹出框架1外。本实施例中,出风口22处设有使空气向指定区域吹出的、能够转动的导风部。遮盖部3与面罩的进风口21位置对应,从面罩2外侧面向进风口21的上游侧突出。送风单元4设于框架1内,包括:蜗牛壳41、扇叶42和马达43。蜗牛壳41形成连通进风口21与出风口22的风路,扇叶42设于蜗牛壳41内,马达43使扇叶42旋转。温度调节单元位于框架1内,设于送风单元4的下游侧与出风口22的上游侧。本实施例中,温度调节单元为加热单元,用于加热从框架1内吹出框架1外的空气。本实施例中,送风装置运行时,在送风单元4的吸引下,空气形成依次经过进风口21、净化单元、送风单元4、温度调节单元、出风口22的气流。如图3所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送风装置,包括:/n形成外廓的、具有供空气进入及吹出的开口的框架,/n覆盖所述开口的面罩,/n设于所述面罩上、供空气进入所述框架内的进风口,/n设于所述面罩上、供空气向所述框架外吹出的出风口,/n以及由所述面罩向所述进风口的上游侧突出的遮盖部,/n其特征在于:/n所述遮盖部包括:/n挡风壁,从所述面罩向所述进风口的上游侧突出、并与所述进风口中心与所述出风口中心的连线相交,/n以及进风口盖,从所述挡风壁上位于所述进风口的上游侧的挡风壁端部一侧,以所述挡风壁为界向所述进风口一侧延设,并遮盖所述进风口。/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送风装置,包括:
形成外廓的、具有供空气进入及吹出的开口的框架,
覆盖所述开口的面罩,
设于所述面罩上、供空气进入所述框架内的进风口,
设于所述面罩上、供空气向所述框架外吹出的出风口,
以及由所述面罩向所述进风口的上游侧突出的遮盖部,
其特征在于:
所述遮盖部包括:
挡风壁,从所述面罩向所述进风口的上游侧突出、并与所述进风口中心与所述出风口中心的连线相交,
以及进风口盖,从所述挡风壁上位于所述进风口的上游侧的挡风壁端部一侧,以所述挡风壁为界向所述进风口一侧延设,并遮盖所述进风口。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送风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遮盖部还包括:
旋转臂,使所述进风口盖相对于所述挡风壁旋转、且位于所述挡风壁的所述进风口一侧,
所述旋转臂包括: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黄瑞吴鸿广侯冠成
申请(专利权)人:广东松下环境系统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广东;44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