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悬挑梁支撑结构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2929861 阅读:22 留言:0更新日期:2019-12-25 03:20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供一种悬挑梁支撑结构。所述悬挑梁支撑结构包括墙体、悬梁和支撑板,所述悬梁包括水平延伸设置,与所述墙体垂直的梁本体;自所述梁本体一端上侧垂直延伸的连接体;收容于所述梁本体长度方向内、且临近梁本体上端和下端设置的纵筋组件;横向间隔排布设于所述梁本体高度方向、和梁本体与连接体之间的横筋组件;贯穿所述连接体且与该位置的横筋组件连接的锚杆,所述锚杆一端抵接所述连接体侧面,另一端与支撑板连接。与相关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所提供悬挑梁支撑结构稳固性好、增强了悬梁本身的结构刚性的同时,还利用与梁本体一体的连接件与支撑板锚固的连接方式,有效提高了结构的稳固性,且延长其使用寿命。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悬挑梁支撑结构
本技术涉及建筑施工
,尤其是涉及一种悬挑梁支撑结构。
技术介绍
近年来城市中心位置大型商场建设越来越受制于场地、周围已建建筑物及城市规划的限制,设计时为了增加使用面积越来越多的采用了大跨度悬挑钢结构的设计方案,在悬挑钢结构施工过程中则需要对悬挑梁的伸出端进行临时支撑。现有技术如专利公开号CN103510618A,专利名称:一种悬挑梁支撑结构,其采用的技术方案是将设计支撑于悬梁底部的承压件,并将承压件做成“2”字形结构与支撑板挂接。该支撑连接方式对承压件“2”字形的部位的受力要求特别高,所以其加工成本较高,且往往使用时其难以达到预想的承载能力而发生断裂的现象。因此,需要提供一种新的悬挑梁支撑结构解决上述问题。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承载好的悬挑梁支撑结构。本技术的技术方案是:提供一种悬挑梁支撑结构,包括墙体、架设于所述墙体并伸出墙体的悬梁、设于所述墙体外侧的支撑板,所述悬梁包括:梁本体,水平延伸设置,与所述墙体垂直;连接体,自所述梁本体一端上侧垂直延伸;纵筋组件,收容于所述梁本体长度方向内、且临近梁本体上端和下端设置;横筋组件,横向间隔排布设于所述梁本体高度方向、和梁本体与连接体之间;锚杆,贯穿所述连接体且与该位置的横筋组件连接,所述锚杆一端抵接所述连接体侧面,另一端与支撑板连接。上述方案中,通过设于梁本体内的纵筋组件和横筋组件来提高悬梁的承载能力,同时再通过锚杆与支撑板锚固的方式,可延伸悬挑梁的使用寿命,在提高悬挑梁自身承载力的同时提高了支撑结构的稳固性。优选的,所述梁本体包括根部、斜切部和承载部,所述根部与连接体一体成型,所述斜切部自所述根部的上端面向下倾斜设置,所述承载部自所述斜切部水平延伸,所述承载部的厚度小于根部的厚度,所述承载部的下端与所述根部倾斜连接。优选的,所述纵筋组件包括自梁本体上端依次设置的第一纵筋、第二纵筋、第三纵筋和第四纵筋,所述第一纵筋一端沿梁本体长度和高度方向弯折延伸,另一端向支撑板方向弯折延伸;所述第二纵筋和第三纵筋均沿梁本体长度方向水平延伸、再倾斜弯折后再弯折贴附于承载部的下端面,所述第二纵筋和第三纵筋弯折的一端构成Z字形结构,另一端与第一纵筋在临近支撑板的弯折处连接;所述第四纵筋在梁本体下端沿其根部和承载部延伸设置、且两端分别与第一纵筋和第二纵筋、第三纵筋、第四纵筋连接。所述梁本体内与纵筋组件之间浇筑有混凝土。优选的,所述连接体临近支撑板侧面的上下两端均设有与支撑板抵接的凸块。优选的,所述横筋组件包括多个前段筋、后段筋和至少两个连接筋,多个所述前段筋设于所述承载部内,所述后段筋设于所述根部内,所述连接筋设于梁本体和连接体之间,且与锚杆焊接。与相关技术相比,本技术的有益效果为:结构稳固性好、增强了悬梁本身的结构刚性的同时,还利用与梁本体一体的连接件与支撑板锚固的连接方式,有效提高了结构的稳固性,且延长其使用寿命。附图说明图1为本技术提供的悬挑梁支撑结构的剖视结构示意图;图2为本技术提供的悬挑梁支撑结构中的纵筋组件和横筋组件的结构示意图。具体实施方式以下将参考附图并结合实施例来详细说明本技术。需要说明的是,在不冲突的情况下,本技术中的实施例及实施例中的特征可以相互组合。为叙述方便,文中如出现“上”、“下”、“左”、“右”字样,仅表示与附图本身的上、下、左、右方向一致,并不对结构起限定作用。如图1、图2所示,本技术提供的悬挑梁支撑结构包括墙体1、架设于所述墙体1并伸出墙体1的悬梁2、设于所述墙体1外侧的支撑板3。所述悬梁2包括梁本体21、连接体22、纵筋组件23、横筋组件24和锚杆25。所述梁本体21与所述墙体1垂直,其包括根部211、斜切部212和承载部213。所述根部211抵接所述支撑板3上。所述斜切部212自所述根部211的上端面向下倾斜设置,所述承载部213自所述斜切部212水平延伸,所述承载部213的厚度小于根部211的厚度,所述承载部213的下端与所述根部211倾斜连接。所述连接体22与墙体1平行,与所述根部211一体成型,所述连接体22临近支撑板3侧面的上下两端均设有与支撑板1抵接的凸块221。所述纵筋组件23收容于所述梁本体21长度方向内、且临近梁本体21上端和下端设置。所述纵筋组件23包括自梁本体21上端依次设置的第一纵筋231、第二纵筋232、第三纵筋233和第四纵筋234,所述第一纵筋231一端沿梁本体21长度和高度方向弯折延伸,另一端向支撑板3方向弯折延伸。所述第二纵筋232和第三纵筋233均沿梁本体1长度方向水平延伸、再倾斜弯折后再弯折贴附于承载部213的下端面,所述第二纵筋232和第三纵筋233弯折的一端构成Z字形结构,另一端与第一纵筋231在临近支撑板3的弯折处连接。所述第四纵筋234在梁本体21下端沿其根部211和承载部213延伸设置、且两端分别与第一纵筋231和第二纵筋232、第三纵筋233、第四纵筋234连接。纵筋组件安装好后,在梁本体内浇筑混凝土。所述横筋组件24横向间隔排布设于所述梁本体21高度方向、和梁本体21与连接体22之间。所述横筋组件24包括多个前段筋241、后段筋242和至少两个连接筋243,多个所述前段筋241设于所述承载部213内,且其高度沿承载部213下端的倾斜面递减。所述后段筋242设于所述根部211内,所述连接筋243设于梁本体21和连接体22之间,且与锚杆25焊接。所述锚杆25贯穿所述连接体22且与该位置的横筋组件24连接,所述锚杆25一端抵接所述连接体22侧面,另一端与支撑板3通过螺母固定连接。以上所述仅为本技术的实施例,并非因此限制本技术的专利范围,凡是利用本技术说明书及附图内容所作的等效结构或等效流程变换,或直接或间接运用在其它相关的
,均同理包括在本技术的专利保护范围内。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1.一种悬挑梁支撑结构,包括墙体、架设于所述墙体并伸出墙体的悬梁、设于所述墙体外侧的支撑板,其特征在于,所述悬梁包括:/n梁本体,水平延伸设置,与所述墙体垂直;/n连接体,自所述梁本体一端上侧垂直延伸;/n纵筋组件,收容于所述梁本体长度方向内、且临近梁本体上端和下端设置;/n横筋组件,横向间隔排布设于所述梁本体高度方向、和梁本体与连接体之间;/n锚杆,贯穿所述连接体且与横筋组件连接,所述锚杆一端抵接所述连接体侧面,另一端与支撑板连接。/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悬挑梁支撑结构,包括墙体、架设于所述墙体并伸出墙体的悬梁、设于所述墙体外侧的支撑板,其特征在于,所述悬梁包括:
梁本体,水平延伸设置,与所述墙体垂直;
连接体,自所述梁本体一端上侧垂直延伸;
纵筋组件,收容于所述梁本体长度方向内、且临近梁本体上端和下端设置;
横筋组件,横向间隔排布设于所述梁本体高度方向、和梁本体与连接体之间;
锚杆,贯穿所述连接体且与横筋组件连接,所述锚杆一端抵接所述连接体侧面,另一端与支撑板连接。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悬挑梁支撑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梁本体包括根部、斜切部和承载部,所述根部与连接体一体成型,所述斜切部自所述根部的上端面向下倾斜设置,所述承载部自所述斜切部水平延伸,所述承载部的厚度小于根部的厚度,所述承载部的下端与所述根部倾斜连接。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悬挑梁支撑结构,其特征在于...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周欣郭亚弟李明磊祝洪海
申请(专利权)人:中国建筑第二工程局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北京;1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