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转杯纺纱器的喂给机构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2928971 阅读:48 留言:0更新日期:2019-12-25 03:01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转杯纺纱器的喂给机构,包括局部与分梳辊外罩壳固连的具有第一自由端和第二自由端的弹性喂给喇叭,所述弹性喂给喇叭包括内壳与外壳和形成于内壳与外壳之间的水蒸气均布腔,所述水蒸气均布腔通过所述第一自由端与外界连通,所述第二自由端经所述第一自由端插装于所述水蒸气均布腔,于所述外壳上套装有用于将所述第二自由端逐渐伸入所述水蒸气均布腔的收紧件,于所述分梳辊外罩壳上固设有与所述外壳连通的水蒸气管,于所述内壳上开有若干个出气孔。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具有棉纱纺织过程中喂给机构进料量可调且避免静电产生的特点,适用于棉纱的进料量调节和棉纱的加湿。

A feeding mechanism of rotor spinner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转杯纺纱器的喂给机构
本技术属于纺织器械
,具体地说,涉及一种转杯纺纱器的喂给机构。
技术介绍
现有转杯纺纱器的喂给喇叭大都进料量不可调节,当遇到棉纱的质量、品质等参数不同时,由转杯所输出的纱线粗细、质量等亦不同,需要更换不同型号的喂给喇叭。且目前为了防止纺纱的过程中产生静电,在转杯处设置有加湿器,以避免棉纱在转杯中产生静电;然而,当车间环境中湿度较低时,棉纱由喂给喇叭经喂给罗拉和分梳辊后进入转杯,此过程中棉纱在喂给罗拉和分梳辊上产生静电并依附在其上,影响喂给罗拉的输送效果和分梳辊的分梳效果;且由于加湿器是对转杯内棉纱加湿,棉纱在高速离心力下形成纱线的过程中,无法确保棉纱充分加湿,静电现象还是无法完全避免。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提供一种棉纱纺织过程中喂给机构进料量可调且避免静电产生的转杯纺纱器的喂给机构。为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所采用的技术方案如下:一种转杯纺纱器的喂给机构,包括局部与分梳辊外罩壳固连的具有第一自由端和第二自由端的弹性喂给喇叭,所述弹性喂给喇叭包括内壳与外壳和形成于内壳与外壳之间的水蒸气均布腔,所述水蒸气均布腔通过所述第一自由端与外界连通,所述第二自由端经所述第一自由端插装于所述水蒸气均布腔,于所述外壳上套装有用于将所述第二自由端逐渐伸入所述水蒸气均布腔的收紧件,于所述分梳辊外罩壳上固设有与所述外壳连通的水蒸气管,于所述内壳上开有若干个出气孔。进一步的,若干个所述出气孔包括沿所述弹性喂给喇叭的轴向向上间隔设置的第一通孔组和第二通孔组。进一步的,所述第一通孔组包括若干个沿所述内壳的周向均匀开设的第一通孔。进一步的,所述第二通孔组包括若干个沿所述内壳的周向均匀开设的第二通孔。进一步的,于所述内壳靠近外壳一侧的侧壁上且位于所述第一通孔组和第二通孔组之间设有隔片,所述隔片靠近所述外壳,且所述水蒸气管的出口连通于所述内壳的所述第一通孔组与隔片之间。进一步的,于所述水蒸气管上安装有手动控制阀。进一步的,于所述第一自由端嵌设有与所述第二自由端相贴合的并用于将所述水蒸气均布腔与外界隔断的密封垫圈。进一步的,于所述弹性喂给喇叭的大径端的外侧开有环形槽,所述收紧件套装于所述环形槽内。进一步的,所述收紧件包括具有弹性的圆弧状条体,所述圆弧状条体的两端分别设有连接耳,且所述圆弧状条体通过贯穿两所述连接耳的螺栓收紧于所述弹性喂给喇叭上,所述螺栓与两所述连接耳螺纹连接。本技术由于采用了上述的结构,其与现有技术相比,所取得的技术进步在于:所述弹性喂给喇叭的第一自由端伸入第二自由端内,并通过所述收紧件调节第一自由端伸入第二自由端的长度,使弹性喂给喇叭的口径的变化,进而实现弹性喂给喇叭进料量的调节,用以适应不同品质、质量的棉纱;且弹性喂给喇叭的水蒸气均布腔与水蒸气管,且水蒸气均布腔通过多个出气孔与弹性喂给喇叭内的棉纱供应通道连通,棉纱在弹性喂给喇叭内进行加湿,由于棉纱在弹性喂给喇叭的输送速度远低于高速旋转的转杯,加湿充分,且能够充分避免棉纱在喂给罗拉、分梳辊及转杯上产生静电。附图说明附图用来提供对本技术的进一步理解,并且构成说明书的一部分,与本技术的实施例一起用于解释本技术,并不构成对本技术的限制。在附图中:图1为本技术实施例安装在纺纱机上的结构示意图;图2为本技术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图3为本技术实施例内壳的结构示意图。标注部件:1-分梳辊外罩壳,2-弹性喂给喇叭,201-内壳,202-外壳,203-水蒸气均布腔,204-第二通孔,205-第一通孔,206-隔片,207-环形槽,208-密封垫圈,3-喂给罗拉,4-分梳辊,5-水蒸气管,6-手动控制阀,7-圆弧状条体,701-连接耳,702-螺栓。具体实施方式以下结合附图对本技术的优选实施例进行说明。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优选实施例仅用于说明和解释本技术,并不用于限定本技术。实施例一种转杯纺纱器的喂给机构本实施例公开了一种转杯纺纱器的喂给机构,如图1所示,其设置在喂给罗拉3的下方,且该机构的局部固定焊接在分梳辊外罩壳1上。具体结构如图2所示,包括具有第一自由端和第二自由端的弹性喂给喇叭2,弹性喂给喇叭2包括具有弹性的外壳202和内壳201,外壳202与内壳201之间形成水蒸气均布腔203,且水蒸气均布腔203通过第一自由端与外界连通。第二自由端通过第一自由端插装在水蒸气均布腔203。在外壳202上远离喂给罗拉3的一端端部处套装有收紧件,其中,收紧件用于将第二自由端逐渐伸入水蒸气均布腔203的收紧件,以实现弹性喂给喇叭2的口径减缩,进而调节进料量。本实施例为了使第二自由端通过第一自由端伸入水蒸气均布腔203后,使水蒸气均布腔203始终处于与外界隔断的状态,如图2所示,第一自由端镶嵌有密封垫圈208,密封垫圈208与第二自由端相贴合,当第二自由端伸入水蒸气均布腔203的过程中,密封垫圈208始终与第二自由端的内壁和外部紧密贴合。本实施例为了防止收紧件在收紧弹性喂给喇叭2的过程中脱落,如图2所示,在弹性喂给喇叭2的大径端的外壳202外侧形成有环形槽207,收紧件套装在环形槽207内。其中,收紧件包括具有弹性的圆弧状条体7,圆弧状条体7的两端分别形成有连接耳701,圆弧状条体7通过贯穿两个连接耳701的螺栓702收紧在弹性喂给喇叭2上,且螺栓702与两所述连接耳701螺纹连接。本实施例为了对通过弹性喂给喇叭2的棉纱进行适度的控制,在分梳辊外罩壳1上固定安装有水蒸气管5,水蒸气管5的出口与外壳202连通,且在内壳201上开有多个出气孔。本实施例为了实现分段加湿以提高加湿效果,如图3所示,多个出气孔分为两组,分别为第一通孔205组和第二通孔204组,第一通孔205组和第二通孔204组分别沿弹性喂给喇叭2的轴向向上间隔设置,第一通孔205组开设在弹性喂给喇叭2的进料端的端部处,第二通孔204组开设在弹性喂给喇叭2的出料端的端部处。其中,第一通孔205组包括多个沿内壳201的周向均匀开设的第一通孔205,第二通孔204组包括多个沿内壳201的周向均匀开设的第二通孔204。本实施例为了使棉纱在弹性喂给喇叭2的进料端端部处进行第一步加湿,在弹性喂给喇叭2的出料端端部处进行第二步加湿,且加湿工序的主体在弹性喂给喇叭2的进料端端部处,第二步加湿是为了进一步对棉纱加湿,以使加湿更加充分,在内壳201靠近外壳202一侧的侧壁上黏贴有隔片206,隔片206位于第一通孔205组和第二通孔204组之间,隔片206采用橡胶材料制成。隔片206靠近外壳202,且水蒸气管5的出口连通在内壳201的第一通孔205组与隔片206之间。水蒸气先进入水蒸气均布腔203的隔片206下部,一部分通过第一通孔205组为棉纱加湿;另一部分经隔片206后通过第二通孔204组为棉纱进行第二步加湿。且进入第一通孔205组的水蒸气量大于进入第二通孔204组的水蒸气量。本实施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转杯纺纱器的喂给机构,其特征在于:包括局部与分梳辊外罩壳固连的具有第一自由端和第二自由端的弹性喂给喇叭,所述弹性喂给喇叭包括内壳与外壳和形成于内壳与外壳之间的水蒸气均布腔,所述水蒸气均布腔通过所述第一自由端与外界连通,所述第二自由端经所述第一自由端插装于所述水蒸气均布腔,于所述外壳上套装有用于将所述第二自由端逐渐伸入所述水蒸气均布腔的收紧件,于所述分梳辊外罩壳上固设有与所述外壳连通的水蒸气管,于所述内壳上开有若干个出气孔。/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转杯纺纱器的喂给机构,其特征在于:包括局部与分梳辊外罩壳固连的具有第一自由端和第二自由端的弹性喂给喇叭,所述弹性喂给喇叭包括内壳与外壳和形成于内壳与外壳之间的水蒸气均布腔,所述水蒸气均布腔通过所述第一自由端与外界连通,所述第二自由端经所述第一自由端插装于所述水蒸气均布腔,于所述外壳上套装有用于将所述第二自由端逐渐伸入所述水蒸气均布腔的收紧件,于所述分梳辊外罩壳上固设有与所述外壳连通的水蒸气管,于所述内壳上开有若干个出气孔。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转杯纺纱器的喂给机构,其特征在于:若干个所述出气孔包括沿所述弹性喂给喇叭的轴向向上间隔设置的第一通孔组和第二通孔组。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转杯纺纱器的喂给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通孔组包括若干个沿所述内壳的周向均匀开设的第一通孔。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转杯纺纱器的喂给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通孔组包括若干个沿所述内壳的周向均匀开设的第二通孔。


5.根据权...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刘占旗刘冲贾鹏飞王娟刘占荣
申请(专利权)人:高邑县得利达纺织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河北;1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
相关领域技术
  • 暂无相关专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