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披风以及制作该披风的毛棉色织双层布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2925386 阅读:49 留言:0更新日期:2019-12-25 01:40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披风以及制作该披风的毛棉色织双层布,包括:面层布料,所述面层布料由第一经纱和第一纬纱交织而成;所述第一经纱包括并排设置的第一纱线和第二纱线;所述第一纬纱包括并排设置的第三纱线、第四纱线和第五纱线,所述第四纱线位于所述第三纱线和所述第五纱线之间;底层布料,所述底层布料由第二经纱和第二纬纱交织而成并且采用平纹编织;所述第二经纱和所述第二纬纱均包括两根纱支细度为40S并且互相螺旋缠绕的棉纱;连接线,所述面层布料和所述底层布料通过所述连接线固定在一起。这种毛棉色织双层布兼有羊毛材质的保暖性,又有腈纶面料的抗菌抗蛀效果,还具有棉质材料的舒适性,而且较纯羊毛织物成本低。

A kind of Cape and wool cotton yarn dyed double layer cloth for making the Cape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披风以及制作该披风的毛棉色织双层布
本技术涉及布料领域,尤其涉及一种毛棉色织双层布和一种披风。
技术介绍
羊毛的布料保暖舒适,光泽柔和自然,但是羊毛面料制成的服饰与人体皮肤接触会对人体皮肤产生刺痒感,而且纯羊毛面料的原料成本较高。因此,有必要对现有的布料进行改进。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为了解决羊毛面料制成的服饰与人体皮肤接触会对人体皮肤产生刺痒感并且原料成本较高的问题。本技术提供了一种毛棉色织双层布来解决上述问题。本技术解决其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一种毛棉色织双层布,包括:面层布料,所述面层布料由第一经纱和第一纬纱交织而成;所述第一经纱包括并排设置的第一纱线和第二纱线;所述第一纱线为一根18N的腈纶丝;所述第二纱线包括两根21S的羊毛线,所述第二纱线中的两根羊毛线互相螺旋缠绕;所述第一纬纱包括并排设置的第三纱线、第四纱线和第五纱线,所述第四纱线位于所述第三纱线和所述第五纱线之间;所述第三纱线为一根18N的腈纶丝;所述第四纱线包括两根19S的羊毛线,所述第四纱线中的两根羊毛线互相螺旋缠绕;所述第五纱线包括两根21S的羊毛线,所述第五纱线中的两根羊毛线互相螺旋缠绕;所述面层布料的经密为266根/英寸,纬密为266根/英寸;底层布料,所述底层布料由第二经纱和第二纬纱交织而成并且采用平纹编织;所述第二经纱和所述第二纬纱均包括两根纱支细度为40S并且互相螺旋缠绕的棉纱;连接线,所述面层布料和所述底层布料通过所述连接线固定在一起。作为优选,所述第一经纱上的组织点分布为一个经组织点接一个纬组织点依次循环,所述第一纬纱上的组织点分布为一个经组织点接一个纬组织点依次循环;所述第二经纱上的组织点分布为一个经组织点接一个纬组织点依次循环,所述第二纬纱上的组织点分布为一个经组织点接一个纬组织点依次循环。作为优选,所述面层布料位于所述底层布料的上方,每根所述第二纬纱上方设有一根所述第一纬纱,所述连接线的长度方向与所述第一经纱的长度方向相同,多根所述连接线等距离间隔设置;所述连接线按过一根所述第一纬纱和所述第二纬纱,再压一根所述第一纬纱和所述第二纬纱的方式循环浮沉编织。作为优选,所述连接线为一根75D的涤纶丝。作为优选,所述连接线还包括一根40S的竹炭纤维,所述竹炭纤维与所述涤纶丝并排设置。作为优选,所述面层布料上喷涂有壳聚糖整理剂。本技术的有益效果是,这种毛棉色织双层布兼有羊毛材质的保暖性,又有腈纶面料的抗菌抗蛀效果,还具有棉质材料的舒适性,而且较纯羊毛织物成本低。本技术还提供了一种披风,包括:披风本体,所述披风本体为一块梯形布料,所述梯形布料采用如上所说的的毛棉色织双层布;所述毛棉色织双层布的面层布料所在的一面为所述披风本体的外层,所述毛棉色织双层布的底层布料所在的一面为所述披风本体的里层;所述梯形布料上剪裁有第一直缝,所述第一直缝的起点位于所述梯形布料的下底边的中点,所述第一直缝位于所述梯形布料的上底边的中点和所述梯形布料的下底边的中点所在的直线上;第一折线与所述梯形布料的上底边平行;所述梯形布料的上底边的边缘沿着第一折线向所述披风本体的里层翻折,所述梯形布料的上底边与所述披风本体的里层缝合固定形成穿线通道,所述穿线通道中穿设有一根细带;第一子魔术贴和第一母魔术贴分别缝合固定在所述披风本体的里层和外层;所述第一子魔术贴和所述第一母魔术贴呈长条形,所述第一子魔术贴和所述第一母魔术贴可拆卸的贴合;所述第一子魔术贴沿着所述梯形布料的第一腰边设置,所述第一母魔术贴沿着所述梯形布料的第二腰边设置;所述第一子魔术贴的第一端部位于所述梯形布料的第一腰边与下底边的交点处,所述第一母魔术贴的第一端部位于所述梯形布料的第二腰边与下底边的交点处;多个布袋沿所述梯形布料的下底边等距离设置,所述布袋中装有磁石。作为优选,所述布袋为正方形布袋,所述正方形布袋包括两个正方形布片,两个所述正方形布片的四个边一一对应并且缝合固定,两个所述正方形布片之间形成囊腔,所述磁石位于所述囊腔中;所述正方形布袋的一条边与所述梯形布料的下底边缝合固定。作为优选,所述披风还包括两个第一布片,所述第一布片的边缘与所述披风本体的里层缝合固定,两个所述第一布片分别位于所述梯形布料的两条腰边与下底边的夹角内;所述第一布片与所述披风本体的里层之间形成隔层,所述隔层中填充有远红外陶瓷颗粒。作为优选,所述梯形布料上还开设有两个通孔,当使用者披上所述披风时,所述两个通孔的位置适于使用者的手臂穿过。这种披风采用毛棉色织双层布制成,这种披风的外层为羊毛和腈纶材质,具有良好的保暖性,腈纶抗菌抗蛀并且成本低于羊毛。这种披风的里层采用棉的材质,使用者需要披上披风的场合往往是在居家的时候,身上不会穿着太厚的衣服,人的皮肤难免会与披风的里层接触,棉的材质避免了使用者的皮肤与羊毛材质直接接触产生刺痒感。同时,这种披风还能对使用者的膝盖进行保护。附图说明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技术进一步说明。图1是本技术一种毛棉色织双层布最优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图2是本技术一种毛棉色织双层布最优实施例的连接线的编织方式的结构示意图。图3是本技术一种披风最优实施例的一面的结构示意图。图4是本技术一种披风最优实施例的另一面的结构示意图。图中1、面层布料,1021、第三纱线,1022、第四纱线,1023、第五纱线,2、底层布料,202、第二纬纱,3、连接线,4、披风本体,401、第一直缝,402、细带,403、第一子魔术贴,404、第一母魔术贴,405、正方形布袋,406、第一布片,407、通孔,408、第一折线。具体实施方式下面详细描述本技术的实施例,所述实施例的示例在附图中示出,其中自始至终相同或类似的标号表示相同或类似的元件或具有相同或类似功能的元件。下面通过参考附图描述的实施例是示例性的,仅用于解释本技术,而不能理解为对本技术的限制。在本技术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中心”、“纵向”、“横向”、“长度”、“宽度”、“厚度”、“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轴向”、“径向”、“周向”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专利技术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专利技术的限制。此外,术语“第一”、“第二”等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在本技术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相连”、“连接”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对于本领域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毛棉色织双层布,其特征在于,包括:/n面层布料,所述面层布料由第一经纱和第一纬纱交织而成;/n所述第一经纱包括并排设置的第一纱线和第二纱线;所述第一纱线为一根18N的腈纶丝;所述第二纱线包括两根21S的羊毛线,所述第二纱线中的两根羊毛线互相螺旋缠绕;/n所述第一纬纱包括并排设置的第三纱线、第四纱线和第五纱线,所述第四纱线位于所述第三纱线和所述第五纱线之间;所述第三纱线为一根18N的腈纶丝;所述第四纱线包括两根19S的羊毛线,所述第四纱线中的两根羊毛线互相螺旋缠绕;所述第五纱线包括两根21S的羊毛线,所述第五纱线中的两根羊毛线互相螺旋缠绕;/n所述面层布料的经密为266根/英寸,纬密为266根/英寸;/n底层布料,所述底层布料由第二经纱和第二纬纱交织而成并且采用平纹编织;所述第二经纱和所述第二纬纱均包括两根纱支细度为40S并且互相螺旋缠绕的棉纱;/n连接线,所述面层布料和所述底层布料通过所述连接线固定在一起。/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毛棉色织双层布,其特征在于,包括:
面层布料,所述面层布料由第一经纱和第一纬纱交织而成;
所述第一经纱包括并排设置的第一纱线和第二纱线;所述第一纱线为一根18N的腈纶丝;所述第二纱线包括两根21S的羊毛线,所述第二纱线中的两根羊毛线互相螺旋缠绕;
所述第一纬纱包括并排设置的第三纱线、第四纱线和第五纱线,所述第四纱线位于所述第三纱线和所述第五纱线之间;所述第三纱线为一根18N的腈纶丝;所述第四纱线包括两根19S的羊毛线,所述第四纱线中的两根羊毛线互相螺旋缠绕;所述第五纱线包括两根21S的羊毛线,所述第五纱线中的两根羊毛线互相螺旋缠绕;
所述面层布料的经密为266根/英寸,纬密为266根/英寸;
底层布料,所述底层布料由第二经纱和第二纬纱交织而成并且采用平纹编织;所述第二经纱和所述第二纬纱均包括两根纱支细度为40S并且互相螺旋缠绕的棉纱;
连接线,所述面层布料和所述底层布料通过所述连接线固定在一起。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毛棉色织双层布,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经纱上的组织点分布为一个经组织点接一个纬组织点依次循环,所述第一纬纱上的组织点分布为一个经组织点接一个纬组织点依次循环;
所述第二经纱上的组织点分布为一个经组织点接一个纬组织点依次循环,
所述第二纬纱上的组织点分布为一个经组织点接一个纬组织点依次循环。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毛棉色织双层布,其特征在于:
所述面层布料位于所述底层布料的上方,每根所述第二纬纱上方设有一根所述第一纬纱,所述连接线的长度方向与所述第一经纱的长度方向相同,多根所述连接线等距离间隔设置;所述连接线按过一根所述第一纬纱和所述第二纬纱,再压一根所述第一纬纱和所述第二纬纱的方式循环浮沉编织。


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毛棉色织双层布,其特征在于:
所述连接线为一根75D的涤纶丝。


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一种毛棉色织双层布,其特征在于:
所述连接线还包括一根40S的竹炭纤维,所述竹炭纤维与所述涤纶丝并排设置。


6.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一种毛棉色织双层布,其特征在于:
所述...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吴唐军唐颖
申请(专利权)人:常州市广纺纺织品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江苏;3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