均温板、均温板的亲水处理方法技术

技术编号:22912731 阅读:178 留言:0更新日期:2019-12-24 21:32
本发明专利技术提出了均温板、均温板的亲水处理方法。该均温板包括第一盖板和第二盖板,第一盖板与第二盖板之间形成密封的腔室,腔室内设置有吸液芯,且腔室由工作介质填充;其中,第一盖板的内表面、第二盖板的内表面和吸液芯的表面中的至少之一设置有亲水层,并且,亲水层由亲水化处理的铝材料形成。本发明专利技术所提出的均温板,其内表面被特殊亲水化处理的铝材料改性,与水的接触角较小而对水的浸润性较强,并且,亲水层的导热性能较高,从而使均温板的传热效率变得更高,进而使均温板的均温效果更高。

Hydrophilic treatment method of homogenizing plate and homogenizing plate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均温板、均温板的亲水处理方法
本专利技术涉及散热器
,具体的,本专利技术涉及均温板、均温板的亲水处理方法。
技术介绍
均温板,是依靠自身内部工作流体相变实现快速传热的导热组件,主要包括上下盖板、密封头、吸液芯和工作介质,其中,吸液芯的毛细结构直接影响到均温板的性能,毛细结构要求毛细力强且水流阻力小。现阶段均温板表面浸润性的改性方法仍有待改进。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实施例的一个目的在于提出一种铝材料的亲水层表面改性的均温板、对均温板的内表面进行亲水处理的方法,实现均温板与水的接触角更小、浸润性更强且均温效果更好。在本专利技术实施例的第一方面,提出了一种均温板。根据本专利技术的实施例,所述均温板包括第一盖板和第二盖板,所述第一盖板与所述第二盖板之间形成密封的腔室,所述腔室内设置有吸液芯,且所述腔室由工作介质填充;其中,所述第一盖板的内表面、所述第二盖板的内表面和所述吸液芯的表面中的至少之一设置有亲水层,并且,所述亲水层由亲水化处理的铝材料形成。本专利技术实施例的均温板,其内表面被特殊亲水化处理的铝材料改性,与水的接触角较小而对水的浸润性较强,并且,亲水层的导热性能较高,从而使均温板的传热效率变得更高,进而使均温板的均温效果更高。在本专利技术的第二方面,提出了一种均温板的亲水处理方法。根据本专利技术的实施例,所述亲水处理方法包括:对均温板的第一盖板、第二盖板和吸液芯中的至少之一的表面形成一层铝膜;对所述铝膜的表面进行亲水化处理,以获得具有微纳米结构的亲水层。采用本专利技术实施例的亲水处理方法,在均温板的内表面形成由亲水化处理的铝材料形成的亲水层,其微纳米结构可以与水的接触角更小,从而增加均温板的内表面对水的浸润性,并且,铝材料的导热性能更好,进而使亲水处理后的均温板的均温效果更好。本专利技术的附加方面和优点将在下面的描述中部分给出,部分将从下面的描述中变得明显,或通过本专利技术的实践了解到。附图说明本专利技术的上述和/或附加的方面和优点从结合下面附图对实施例的描述中将变得明显和容易理解,其中:图1是本专利技术一个实施例的均温板的截面结构示意图;图2是本专利技术一个实施例的表面具有微纳结构亲水层的示意图;图3是本专利技术另一个实施例的表面具有微纳结构亲水层的示意图;图4是本专利技术一个实施例的均温板的亲水处理方法的流程示意图。附图标记100第一盖板110凸起200第二盖板300腔室400吸液芯500工作介质600亲水层610微纳结构620铝膜具体实施方式下面详细描述本专利技术的实施例,本
人员会理解,下面实施例旨在用于解释本专利技术,而不应视为对本专利技术的限制。除非特别说明,在下面实施例中没有明确描述具体技术或条件的,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按照本领域内的常用的技术或条件或按照产品说明书进行。在本专利技术实施例的一个方面,提出了一种均温板。根据本专利技术的实施例,参考图1,均温板包括第一盖板100和第二盖板200,第一盖板100与第二盖板200之间形成密封的腔室300,腔室300内设置有吸液芯400,且腔室300由工作介质500(例如水)填充;其中,参考图2,第一盖板100的内表面、第二盖板200的内表面和吸液芯400的表面中的至少之一(例如图2中的第一盖板100的内表面)设置有亲水层600,并且,亲水层600由亲水化处理的铝材料(包括金属铝、氧化铝和铝盐)形成。如此,亲水层600可以使工作介质水在腔室300内的流动更顺畅,从而提升均温板的热传导效率。在本专利技术的一些实施例中,第一盖板100、第二盖板200和吸液芯400中的至少之一可以由铜材料(包括金属铜和铜合金)形成,且吸液芯400具有毛细结构(例如网状、沟槽状或烧结状的毛细结构)。专利技术人在研究过程发现,铜材料具有高的导热性能和吸附力,但是,铜表面容易氧化,且与水的接触角较大(铜与水的接触角为10°以上)且浸润性不强;虽然,可以通过亲水氧化物涂层或涂覆碳材料进行表面改性,但是,SiO2、TiO2等氧化物的导热性能弱而影响均温板的传热效率,而碳纤维、碳管等与铜材料的表面结合力弱而易堵塞毛细孔。所以,专利技术人在铜材料表面形成一层亲水性更高的铝材料的亲水层,从而在保留铜的高导热性的同时,还能增加均温板内表面对水的浸润性,进而增加均温板的传热效率。在一些具体事例中,吸液芯400可以采用铜网,吸液芯400的表面形成亲水层600,如此,铜网的多孔结构可以减小对水流的阻力,同时,表面由亲水化处理的铝材料形成的亲水层600还能增加对水的浸润性,从而使吸液芯400的毛细力更高,进而使均温板的传热效率更高。在本专利技术的一些实施例中,参考图2,亲水层600可以由纯的金属铝(Al)形成,且亲水层600的表面具有微纳米结构610。需要说明的是,“微纳米结构”具体是指尺寸在纳米或微米级别的粗化结构,例如亚微米级别(不大于1微米)。如此,通过表面超亲水结构的设计,可以使亲水层600对水的与的接触角不大于5°,从而对水的浸润效果更好。在一些具体示例中,参考图3,微纳米结构610可以由氧化铝(Al2O3)形成,如此,可以通过酸性或碱性的氧化剂将对纯的金属铝形成的亲水层600平整表面进行氧化,形成氧化铝的微纳米结构610,从而增加亲水层600的表面粗糙度,进而进一步增加亲水层600对水的浸润效果,能使0.3mm厚的均温板在5W热源的测试中温差ΔT改善30%以上,并且,氧化铝的表面强度和稳定性都更高。在本专利技术的一些实施例中,亲水层600的厚度可以不大于10微米,具体例如2微米、5微米或8微米等,如此,明显改善吸液芯400对水的浸润性,同时,较薄的亲水层600又不会影响铜网的传热效率,从而使均温板的均温效果提升30%以上。根据本专利技术的实施例,参考图1,均温板的第一盖板100靠近腔体300的表面还可以设置有多个向下的凸起110,如此设计,可进一步增加支撑力,防止中空的第一盖板100下陷而影响到吸收芯400的毛细作用,并且,凸起110可以和吸收芯400直接接触,高导热铜材料的第一盖板100可以更快地将热量传导给吸收芯400,再传递给工作介质水进行进一步的散热,从而使均温板的均温效果和长期使用稳定性都进一步提升。综上所述,根据本专利技术的实施例,提出了一种均温板,其内表面被特殊亲水化处理的铝材料改性,与水的接触角较小而对水的浸润性较强,并且,亲水层的导热性能较高,从而使均温板的传热效率变得更高,进而使均温板的均温效果更高。在本专利技术实施例的另一个方面,提出了一种均温板的亲水处理方法。根据本专利技术的实施例,参考图4,亲水处理方法包括:S100:对均温板的第一盖板、第二盖板和吸液芯中的至少之一的表面形成一层铝膜。在该步骤中,对均温板的第一盖板100、第二盖板200和吸液芯400中的至少之一的表面形成一层铝膜620,其中,铝膜620由单质铝形成,如此,可以增加均温板内表面对工作介质水的浸润性,从而可以增加均温板的均温效果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1.一种均温板,其特征在于,包括第一盖板和第二盖板,所述第一盖板与所述第二盖板之间形成密封的腔室,所述腔室内设置有吸液芯,且所述腔室由工作介质填充;其中,所述第一盖板的内表面、所述第二盖板的内表面和所述吸液芯的表面中的至少之一设置有亲水层,并且,所述亲水层由亲水化处理的铝材料形成。/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均温板,其特征在于,包括第一盖板和第二盖板,所述第一盖板与所述第二盖板之间形成密封的腔室,所述腔室内设置有吸液芯,且所述腔室由工作介质填充;其中,所述第一盖板的内表面、所述第二盖板的内表面和所述吸液芯的表面中的至少之一设置有亲水层,并且,所述亲水层由亲水化处理的铝材料形成。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均温板,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盖板、所述第二盖板和所述吸液芯中的至少之一由铜材料形成,且所述吸液芯具有毛细结构。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均温板,其特征在于,所述亲水层由铝形成且表面具有微纳米结构。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均温板,其特征在于,所述微纳米结构由氧化铝形成。


5.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均温板,其特征在于,所述亲水层的厚度不大于10微米。


6.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均温板,其特征在于,所述亲水层与水的接触角不大于5°。


7.一种均温板的亲水处理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
对均温板的第一盖板、第二盖板...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杨鑫
申请(专利权)人:OPPO广东移动通信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广东;44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