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新型置管翻身枕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2892457 阅读:29 留言:0更新日期:2019-12-21 10:14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出一种新型置管翻身枕,包括底座和连接盖,其特征在于:所述底座和所述连接盖通过连接组件活动连接,所述底座和连接盖之间设有导向孔,所述导向孔斜向上或斜向下或平行水平面设置,所述导向孔为圆形结构的通孔,由上半弧和下半弧构成,所述底座前端设有第一固定带,所述底座后端设有第二固定带,所述引流管依次通过第一固定带、导向孔和第二固定带固定;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结构简单,能够实现翻身固定的同时将引流管有序放置,方便临床护理工作,值得推广。

A new type of tube placed rolling pillow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新型置管翻身枕
本技术涉及医疗护理装置,尤其涉及一种新型置管翻身枕。
技术介绍
现有临床护理工作中,对于长期卧床且不能自行翻身的病人,医护人员通常会采用翻身枕来辅助翻身,以此防止局部皮肤长期受压,但是临床上使用的翻身枕,对于身上有较多引流管的病人,翻身后引流管杂乱,不利于观察和放置,同时容易压迫货无形中牵扯到引流管,不利于病人体液的排除或引起病人的痛感,因此该问题亟待解决。本技术设计出一种能够放置引流管的翻身枕,不仅可以辅助病人翻身,同时可以将多跟引流管放置收纳,避免翻身后引流管杂乱无章的现象,利于临床病人的监护,值得推广。
技术实现思路
针对现有久卧病床的病人无法自行翻身,存在翻身困难,特别是引流管多的病人翻身的同时还存在引流管放置杂乱,不利于观察和监护等问题,本技术提出了一种新型置管翻身枕,具体方案如下:本技术提出一种新型置管翻身枕,包括底座和连接盖,其特征在于:所述底座和所述连接盖通过连接组件活动连接,所述底座和连接盖之间设有导向孔,所述导向孔斜向上或斜向下或平行水平面设置,所述导向孔为圆形结构的通孔,由上半弧和下半弧构成,所述底座前端设有第一固定带,所述底座后端设有第二固定带,所述第一固定带、导向孔和第二固定带用于固定引流管。进一步的,所述底座平行于左右端的截面为直角梯形结构,该梯形结构的斜边为平滑弧形状,所述底座顶端平行设有四组下半弧用于放置引流管。进一步的,所述连接盖为矩形结构,该矩形和底座顶部等宽,所述连接盖底部对应下半弧设置了上半弧用于放置引流管。进一步的,所述连接组件包括设置于底座和连接盖左侧的固定连接件和设置于底座和连接盖右侧的活动连接件。进一步的,所述固定连接件为合页结构,所述连接盖以固定连接件定点旋转0-180°。进一步的,所述活动连接件设有两组,包括销轴和卡扣,所述销轴固定于连接盖内,所述卡扣绕销轴进行旋转并扣合在底座的凸起结构上。进一步的,所述第一固定带为设置于底座的弧形状斜边上的两层结构,该两层通过第一魔术粘固定,并形成上下相通的第一通孔,所述第一通孔正对下半弧设置。进一步的,所述第二固定带为设置于底座后端的两层结构,该两层结构通过第二魔术粘固定,并形成上下相通的第二通孔,所述第二通孔正对下半弧设置。本技术的有益效果如下:本技术设计出一种新型的具有置管功能的翻身枕,既满足了病人不能自主翻身的需求,又满足了病人翻身后引流管有效收纳安置的问题,利于病人翻身以及翻身后引流管的观察,大大方便了临床护理工作,提高便捷性,减少医护人员工作量,同时有序归纳放置减少引流管的压迫和缠绕,避免安全隐患,值得推广。附图说明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做简单的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它的附图。图1为本技术左视一立体结构示意图。图2为本技术右视立体结构示意图。图3为本技术左视二立体结构示意图。图4为本技术后视结构示意图。其中,1-底座,2-连接盖,3-活动连接件,31-销轴,32-卡扣,4-固定连接件,5-导向孔,51-上半弧,52-下半弧,6-第一固定带,61-第一魔术粘,62-第一通孔,7-第二固定带,71-第二魔术粘,72-第二通孔。具体实施方式下面结合本技术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技术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技术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作性劳动的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它实施例,都属于本技术的保护的范围。如图1-4所示,一种新型置管翻身枕,包括底座1和连接盖2,所述底座1和所述连接盖2通过连接组件活动连接,所述底座1和连接盖2之间设有导向孔5,所述导向孔5斜向上或斜向下或平行水平面设置,所述导向孔5为圆形结构的通孔,由上半弧51和下半弧52构成,所述底座1前端设有第一固定带6,所述底座1后端设有第二固定带7,所述第一固定带6、导向孔5和第二固定带7用于固定引流管。优选地,所述底座1平行于左右端的截面为直角梯形结构,该梯形结构的斜边为平滑弧形状,所述底座1顶端平行设有四组下半弧52用于放置引流管。优选地,所述连接盖2为矩形结构,该矩形和底座1顶部等宽,所述连接盖2底部对应下半弧52设置了上半弧51用于放置引流管。优选地,所述连接组件包括设置于底座1和连接盖2左侧的固定连接件4和设置于底座1和连接盖2右侧的活动连接件3。优选地,所述固定连接件4为合页结构,所述连接盖2以固定连接件4定点旋转0-180°。优选地,所述活动连接件3设有两组,包括销轴31和卡扣32,所述销轴31固定于连接盖2内,所述卡扣32绕销轴31进行旋转并扣合在底座1的凸起结构上。优选地,所述第一固定带6为设置于底座1的弧形状斜边上的两层结构,该两层通过第一魔术粘61固定,并形成上下相通的第一通孔62,所述第一通孔62正对下半弧52设置。优选地,所述第二固定带7为设置于底座1后端的两层结构,该两层结构通过第二魔术粘71固定,并形成上下相通的第二通孔72,所述第二通孔72正对下半弧52设置。使用时,在需要将病人进行翻身时,将底座1的圆滑弧形斜面放置于病人体下,辅助病人翻身,同时,根据病人放置引流管的位置,选择导向孔5斜向上或者斜向下或者水平设置的翻身枕,首先将两层结构的第一固定带6,拆卸第一魔术粘61,将多跟引流管分别放置于第一通孔62的位置,放置后并将第一魔术粘61粘贴形成引流管固定的第一步;其次旋转连接盖2上设置的卡扣32,将卡扣32底座1上设置的凸起结构上移开至两边,如图3所示,再将连接盖2以固定连接件4为定点旋转至180°,将引流管放置在底座1顶端设置的下半弧52的凹槽内,接着将连接盖以固定连接件4为定点旋转至固定初始位置,并将连接盖2底部设置的上半弧51正对下半弧52形成圆形通孔结构的导向孔5,旋转卡扣32,将卡扣32扣合在底座1上设置的凸起结构上,完成连接盖2和固定座1的固定,完成管的第二步固定;最后穿出导向孔5的引流管引致第二固定带7,将双层结构的第二固定带7分离开,即拆卸第二魔术粘71,将引流管放置第二通孔72上,在利用第二魔术粘71进行固定,该步骤完成了引流管固定的第三步;通过上述三个步骤完成引流管的归纳和固定,操作简单方便,引流管的有序放置和固定提高了医护工作人员的工作的便捷性,保证病患翻身后位置的固定和引流管有序的归纳放置,利于观察引流管内体液的情况,及时观察病情,同时为病人提高舒适性。本技术设置的第一固定带6上的第一通孔62、第二固定带7上的第二通孔72,为上下相通结构用于放置引流管,同时第一通孔62好第二通孔72正对导向孔5设置,进一步规范有序的固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新型置管翻身枕,包括底座(1)和连接盖(2),其特征在于:所述底座(1)和所述连接盖(2)通过连接组件活动连接,所述底座(1)和连接盖(2)之间设有导向孔(5),所述导向孔(5)斜向上或斜向下或平行水平面设置,所述导向孔(5)为圆形结构的通孔,由上半弧(51)和下半弧(52)构成,所述底座(1)前端设有第一固定带(6),所述底座(1)后端设有第二固定带(7),所述第一固定带(6)、导向孔(5)和第二固定带(7)用于固定引流管。/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新型置管翻身枕,包括底座(1)和连接盖(2),其特征在于:所述底座(1)和所述连接盖(2)通过连接组件活动连接,所述底座(1)和连接盖(2)之间设有导向孔(5),所述导向孔(5)斜向上或斜向下或平行水平面设置,所述导向孔(5)为圆形结构的通孔,由上半弧(51)和下半弧(52)构成,所述底座(1)前端设有第一固定带(6),所述底座(1)后端设有第二固定带(7),所述第一固定带(6)、导向孔(5)和第二固定带(7)用于固定引流管。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新型置管翻身枕,其特征在于:所述底座(1)平行于左右端的截面为直角梯形结构,该梯形结构的斜边为平滑弧形状,所述底座(1)顶端平行设有四组下半弧(52)用于放置引流管。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新型置管翻身枕,其特征在于:所述连接盖(2)为矩形结构,该矩形和底座(1)顶部等宽,所述连接盖(2)底部对应下半弧(52)设置了上半弧(51)用于放置引流管。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新型置管翻身枕,其特征在于:所述连接组件包括设置于底座(1)和连接盖(2)左侧...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姚婷孙慧聂艳甜
申请(专利权)人:连云港市第一人民医院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江苏;3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