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载重用70系列低扁平充气子午线轮胎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2874310 阅读:36 留言:0更新日期:2019-12-21 03:59
本申请涉及轮胎制造领域,尤其涉及一种载重用70系列低扁平充气子午线轮胎。其带束层结构组成为:与胎体层相邻的钢丝带束层是沿周向角度为22~25°的1号带束层,在1号带束层外侧是一层沿周向按角度15~18°排列的2号带束层,在2号带束层外侧是一层沿周向按角度15~18°排列的3号带束层,同时在2号带束层外侧3号带束层旁箍两层0°带束层;其中,1号带束层与2号带束层钢丝排列方向交叉,2号带束层与3号带束层钢丝排列方向交叉;2号带束与0度带束宽度差级a为5~10mm,1号带束与0度带束宽度差级b为0~5mm,1号带束与2号带束宽度差级c为10~15mm。通过带束层宽度差级优化的结构设计方法,提高公制70系列载重胎的接地特性,进而提高轮胎的综合使用性能。

A 70 series low flat pneumatic radial tire for load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载重用70系列低扁平充气子午线轮胎
本申请涉及轮胎制造领域,尤其涉及一种载重用70系列低扁平充气子午线轮胎。
技术介绍
全钢载重轮胎是在A4纸大小的接地面积上实现轮胎的负重、行驶、制动、转向等功能,所以接地性能的好坏直接与轮胎的磨耗、偏磨、转向、噪音等动态性能具有关联性。带束层是轮胎气压分担的主要部件,尤其是针对70及以下扁平轮胎规格,带束层的气压分担率更高,这也意味着带束层对轮胎接地的贡献更大,本申请正是利用带束层结构设计来提高载重用轮胎的接地性能。
技术实现思路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申请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载重用70系列低扁平充气子午线轮胎,用以保证此类轮胎的接地印痕形状及接地压力均匀性,进而保证轮胎在使用过程中的性能。本申请的技术方案为:一种载重用低扁平充气子午线轮胎,其带束层结构组成为:与胎体层相邻的钢丝带束层是沿周向角度为22~25°的1号带束层,在1号带束层外侧是一层沿周向按角度15~18°排列的2号带束层,在2号带束层外侧是一层沿周向按角度15~18°排列的3号带束层,同时在2号带束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载重用70系列低扁平充气子午线轮胎,该子午线轮胎带束层结构的组成为:与胎体层相邻的钢丝带束层是沿周向角度为22~25°的1号带束层(1),在1号带束层(1)外侧是一层沿周向按角度15~18°排列的2号带束层(2),在2号带束层(2)外侧是一层沿周向按角度15~18°排列的3号带束层(3),同时在2号带束层(2)外侧3号带束层(3)旁箍两层0°带束层(4);其中,1号带束层(1)与2号带束层(2)钢丝排列方向交叉,2号带束层(2)与3号带束层(3)钢丝排列方向交叉;其特征在于,2号带束层(2)与0度带束层(4)宽度差级a为5~10mm;1号带束层(1)与0度带束层(4)宽度差级b为0~5...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载重用70系列低扁平充气子午线轮胎,该子午线轮胎带束层结构的组成为:与胎体层相邻的钢丝带束层是沿周向角度为22~25°的1号带束层(1),在1号带束层(1)外侧是一层沿周向按角度15~18°排列的2号带束层(2),在2号带束层(2)外侧是一层沿周向按角度15~18°排列的3号带束层(3),同时在2号带束层(2)外侧3号带束层(3)旁箍两层0°带束层(4);其中,1号带束层(1)与2号带束层(2)钢丝排列方向交叉,2号带束层(2)与3号带束层(3)钢丝排列方向交叉;其特征在于,2号带束层(2)与0度带束层(4)宽度差级a为5~10mm;1号带束层(1)与0度带束层(4)宽度差级b为0~5mm,1号带束层(1)与2号带束层...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俞惠友王学瑞曹秋菊袁梦丹
申请(专利权)人:中策橡胶集团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浙江;3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