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便于拔插的嵌入式防脱接线端子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2867816 阅读:27 留言:0更新日期:2019-12-18 05:32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一种便于拔插的嵌入式防脱接线端子,包括公头端子和母头端子,公头端子的公头外壳内设有若干导电PIN针、第一插孔、第二插孔、弹性膨胀圈,母头端子包括母头外壳和若干导电槽,导电PIN针与导电槽一一适配,母头外壳与公头外壳之间还设有活动圈和卡圈。通过将公头外壳内的第一插孔内侧面和活动圈第二端外侧面设为斜面结构,将活动圈向远离公头外壳的方向外拔,使活动圈第二端两侧分别与第一插孔内侧面和母头外壳外侧面抵接,再在公头外壳和活动圈的法兰边之间插入一卡圈,固定活动圈位置,进而卡紧母头外壳的位置,取下卡圈即可拔出母头外壳,公头端子与母头端子的嵌入式配合安装,以及弹性膨胀圈等结构还可有效防水。

A kind of embedded anti stripping terminal convenient for plug-in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便于拔插的嵌入式防脱接线端子
本技术涉及电子连接件
,特别涉及一种便于拔插的嵌入式防脱接线端子。
技术介绍
接线端子是电子工程
不可缺少的部件,用于将导线连接到设备上,一般由相互插接的固定部和插线部组成,固定部用于与设备连接,插线部为导体,将插线部插入固定部与设备连接后,即可将导线连接在设备上。由于设备运动或自震,会带动接线端子运动,导致插线部与固定部分离,进而影响信号传导;对于经常需要暴露在外的设备,在雨雪潮湿天气下还需接线端子具有防水能力,接线端子经防水或防脱处理后拆卸及维护非常不便。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提出一种便于拔插的嵌入式防脱接线端子,旨在优化接线端子的连接稳定性。为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提出的便于拔插的嵌入式防脱接线端子,包括公头端子和母头端子,所述公头端子包括一公头外壳,以及设于所述公头外壳内的若干导电PIN针,所述公头外壳内同轴设有连通的第一插孔和第二插孔,所述第一插孔位于所述公头外壳端部,且所述第一插孔内径设为由内向外逐渐减小的收缩结构,所述第一插孔端部还插接一可沿所述第一插孔长度方向活动的活动圈,所述活动圈第一端外侧面沿其周向设有一圈法兰边,所述法兰边通过一卡圈与所述公头外壳端部抵接,所述活动圈第二端外侧面设为与所述第一插孔内侧面适配的斜面型结构,所述第二插孔内侧面沿其周向还设有一弹性膨胀圈;所述母头端子包括母头外壳,以及设于所述母头外壳内的若干导电槽,所述导电槽与所述导电PIN针适配,所述母头外壳依次插入所述活动圈和弹性膨胀圈内,所述导电PIN针和所述导电槽分别与所述公头端子和母头端子上的导线电连接。优选地,所述活动圈内径大于所述母头外壳外径。优选地,所述活动圈第二端沿其长度方向还设有若干开口。优选地,所述弹性膨胀圈沿其周向设有若干环形凸台,若干环形凸台沿所述弹性膨胀圈长度方向并排设置,所述母头外壳外侧面设有若干与所述环形凸台适配的环形凹槽。优选地,所述卡圈内径小于所述活动圈第二端外径;所述卡圈上设有一卡位开口,且所述卡位开口所在的圆心角为90°~180°。与现有技术相比,本技术的有益效果是:通过将公头外壳内的第一插孔内侧面设为内径由内向外逐渐减小的收缩结构,活动圈第二端外侧面设为与第一插孔内侧面适配的斜面结构,随着活动圈向远离公头外壳的方向外拔,活动圈第二端变形,两侧分别与第一插孔内侧面和母头外壳外侧面抵接,再在公头外壳和活动圈的法兰边之间插入一卡圈,固定活动圈位置,进而卡紧母头外壳的位置;拔出母头外壳时先取下卡圈,向公头外壳的方向推动活动圈,活动圈恢复形变,解除母头外壳与活动圈的抵接,即可拔出母头外壳。附图说明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技术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示出的结构获得其他的附图。图1为本技术便于拔插的嵌入式防脱接线端子剖面结构示意图;图2为本技术未安装卡圈的剖面结构示意图;图3为本技术活动圈侧视图;图4为本技术卡圈主视图。本技术目的的实现、功能特点及优点将结合实施例,参照附图做进一步说明。具体实施方式本技术提出一种便于拔插的嵌入式防脱接线端子,包括公头端子和母头端子,所述公头端子包括一公头外壳11,以及设于所述公头外壳内的若干导电PIN针31,所述公头外壳11内同轴设有连通的第一插孔121和第二插孔122,所述第一插孔121位于所述公头外壳11端部,且所述第一插孔121内径设为由内向外逐渐减小的收缩结构,所述第一插孔121端部还插接一可沿所述第一插孔121长度方向活动的活动圈14,所述活动圈14第一端外侧面沿其周向设有一圈法兰边141,所述法兰边141通过一卡圈15与所述公头外壳11端部抵接,所述活动圈14第二端142外侧面设为与所述第一插孔121内侧面适配的斜面型结构,所述第二插孔122内侧面沿其周向还设有一弹性膨胀圈13;所述母头端子包括母头外壳21,以及设于所述母头外壳21内的若干导电槽32,所述导电槽32与所述导电PIN针31适配,所述母头外壳21依次插入所述活动圈14和弹性膨胀圈13内,所述导电PIN针31和所述导电槽32分别与所述公头端子和母头端子上的导线(图中未示出)电连接。如图1和图2所示,在未安装卡圈15之前,活动圈14外侧面与第一插孔121内侧面相互贴合,母头外壳21可直接插入第一插孔121和第二插孔122内,待母头外壳21插入至安装位之后,从外侧抵紧固定母头外壳21的位置,将活动圈14向远离公头外壳11的方向拨出,从而使活动圈第二端142外侧面与第一插孔121内侧面抵接,随着活动圈14被拨出的距离越大,活动圈第二端142外侧面的斜面型结构与第一插孔121内侧面的抵接越强,活动圈第二端142产生形变,使活动圈第二端142内侧面与母头外壳21外侧面抵接,再将卡圈15卡入公头外壳11与法兰边141之间,锁紧活动圈14的位置,防止活动圈14松动。拔出母头外壳21前,先取下卡圈15,将活动圈14向靠近公头外壳11的方向推动,活动圈第二端142恢复形变,解除活动圈第二端142内侧面与母头外壳21外侧面的抵接,即可拔出母头外壳21。进一步地,所述活动圈14内径大于所述母头外壳21外径,方便母头外壳21插入或拔出。如图3所示,所述活动圈第二端142沿其长度方向还设有若干开口143,避免活动圈第二端142在产生形变时内部挤压变形,为活动圈第二端142预留形变空间。进一步地,所述弹性膨胀圈13沿其周向设有若干环形凸台131,若干环形凸台131沿所述弹性膨胀圈13长度方向并排设置,所述母头外壳21外侧面设有若干与所述环形凸台131适配的环形凹槽,用于维持第二插孔122与母头外壳21连接处的密封性,防止水汽进入,同时,增加环形凸台131和环形凹槽之间的接触面积,使母头外壳21的安装更稳定。如图4所示,所述卡圈15上设有一卡位开口151,所述卡位开口151所在的圆心角为90°~180°,且所述卡圈15内径小于所述活动圈第二端142外径。将卡圈15上的卡位开口151对准活动圈第二端142所在的位置,卡圈15利用其自身形变卡于活动圈第二端142外侧面,隔开公头外壳11和法兰边141,防止活动圈14向公头外壳11方向移动。以上所述仅为本技术的优选实施例,并非因此限制本技术的专利范围,凡是在本技术的专利技术构思下,利用本技术说明书及附图内容所作的等效结构变换,或直接/间接运用在其他相关的
均包括在本技术的专利保护范围内。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1.一种便于拔插的嵌入式防脱接线端子,包括公头端子和母头端子,其特征在于,所述公头端子包括一公头外壳,以及设于所述公头外壳内的若干导电PIN针,所述公头外壳内同轴设有连通的第一插孔和第二插孔,所述第一插孔位于所述公头外壳端部,且所述第一插孔内径设为由内向外逐渐减小的收缩结构,所述第一插孔端部还插接一可沿所述第一插孔长度方向活动的活动圈,所述活动圈第一端外侧面沿其周向设有一圈法兰边,所述法兰边通过一卡圈与所述公头外壳端部抵接,所述活动圈第二端外侧面设为与所述第一插孔内侧面适配的斜面型结构,所述第二插孔内侧面沿其周向还设有一弹性膨胀圈;所述母头端子包括母头外壳,以及设于所述母头外壳内的若干导电槽,所述导电槽与所述导电PIN针适配,所述母头外壳依次插入所述活动圈和弹性膨胀圈内,所述导电PIN针和所述导电槽分别与所述公头端子和母头端子上的导线电连接。/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便于拔插的嵌入式防脱接线端子,包括公头端子和母头端子,其特征在于,所述公头端子包括一公头外壳,以及设于所述公头外壳内的若干导电PIN针,所述公头外壳内同轴设有连通的第一插孔和第二插孔,所述第一插孔位于所述公头外壳端部,且所述第一插孔内径设为由内向外逐渐减小的收缩结构,所述第一插孔端部还插接一可沿所述第一插孔长度方向活动的活动圈,所述活动圈第一端外侧面沿其周向设有一圈法兰边,所述法兰边通过一卡圈与所述公头外壳端部抵接,所述活动圈第二端外侧面设为与所述第一插孔内侧面适配的斜面型结构,所述第二插孔内侧面沿其周向还设有一弹性膨胀圈;所述母头端子包括母头外壳,以及设于所述母头外壳内的若干导电槽,所述导电槽与所述导电PIN针适配,所述母头外壳依次插入所述活动圈和弹性膨胀圈内,所述导电PIN针和所述导电槽分别与所述...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陈国银
申请(专利权)人:深圳格来得电子科技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广东;44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